乔冠华传(红色外交家的悲喜人生)

乔冠华传(红色外交家的悲喜人生)
作者: 罗银胜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9.77
折扣购买: 乔冠华传(红色外交家的悲喜人生)
ISBN: 9787503950155

作者简介

罗银胜,资深传记作家、学者。198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任教于顾准先生生前工作过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著有《顾准传》、《顾准的最后25年》、《才情人生乔冠华》、《乔冠华全传》、《潘序伦传》、《潘序伦教育思想研究》、《王元化和他的朋友们》、《红色名媛章含之》、《周扬传》、《贾樟柯传》。编有《顾准:民主与“终极目的”》、《顾准文集》(增订珍藏本)、《顾准再思录》、《钱谷融:闲斋忆旧》、《我的人生档案:贾植芳回忆录》、《多情莫笑我:黄宗英回忆录》、《记忆的修复》等。

内容简介

1942年秋,乔冠华只身来到重庆。 这天,天近黄昏,乔冠华跳下车子,手里提着自己的小包袱,慢慢地沿 着嘉 陵江走着。他望着江水泛起浑浊的浪头,心里也涌动着层层波澜,他向往着 在周 恩来领导下开始新的战斗,同时又深深知道,重庆是战时首都,斗争决不会 平静。 他一路步行,一路沉思,不由自主地想起但丁在《神曲》中写的话——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有道是既来之,则安之,他胸有成竹,不改初衷。 进城时,乔冠华叫了一辆计程车,直接驶向冯亦代的宿舍。冯亦代早在 两年 前就离开香港来到重庆,在孑L祥熙办的重庆印钞厂任副厂长,他向以助人 为乐、 仗义疏财著名,对于乔冠华的到来,当然非常欢迎,所以在宿舍腾出一间房 子, 就让乔冠华住下了。 冯亦代在厂里一面支持党的地下活动,一面应付国民党党棍、特务,他 的“阴 阳”两面连特务头子也猜不透,而且因为卫戍区的稽查处长是他的老同学, 所以一 些小特务更莫明他的身份。另外,印钞厂门口站着自办卫队的岗哨,一般人 是无 法进门的,因此,乔冠华住在冯家比较完全。 过了几天,冯亦代将乔冠华已来重庆的消息,告诉了夏衍。夏衍也是在 香港 脱险后,按周恩来指示,通过桂林来到重庆的,他以进步文化人的面貌,做 统一 战线工作。得悉乔冠华抵渝的消息,他马上过来看望,能在此见面,自有一 番说 不尽、道不完的话要说。 夏衍告诉乔冠华,重庆这座山城云集着众多文化界名流,他到重庆后, 每天 即忙着出席多种戏剧界、文艺界的聚会,不停地与多方面人士会面、谈话。 从当 红的影星张瑞芳、白杨、舒绣文、周峰、沈扬、陶金,到著名的剧作家、作 家, 如郭沫若、老舍、吴祖光、陈白尘、张骏祥、史东山、宋之的、于伶等。夏 衍兴 奋地说,他已为中国艺术剧社(简称“中艺”)写了一个剧本,叫《法西斯细 菌》, 还一炮打响呢。 乔冠华听了这番介绍,喜上眉梢,不禁为挚友的成绩而高兴。接着他略 略向 夏衍讲了在韶关、曲江以及沿路看到的一些情况。两人还一起分析了抗战形 势、 国共关系,共同商讨大后方的党的工作。最后,乔冠华请夏衍向周恩来致意 ,转 达自己要面谒周恩来的迫切心愿。周恩来当时很忙,既要主持中共中央南方 局的 日常工作,负责领导中国南部广大地区以及港澳等地区党的工作;又要以八 路军驻 重庆办事处的名义,与国民党当局打交道,开展各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但 他听了夏衍的汇报以后,没过几天,就安排接见乔冠华。 那天,夏衍专程接乔冠华去见周恩来。他们步行来到曾家岩50号的周恩 来公 馆。抗战期间,中共在重庆主要有三个公开的地点,除了周公馆之外,还有 八路 军驻渝办事处,也就是中共南方局所在的红岩,隔一个山坡,就是在龙桥虎 头岩 下的新华日报馆。这“三岩”,当然都在国民党军警的严密包围监视之中。 曾家岩周公馆地处重庆城内,周恩来为便于与各方面人士接触,一般白 天都 在此地办公,晚上才回红岩的办事处。乔冠华很早就向往见到周恩来这位伟 大的 革命家,如今梦想成真,他的心情非常激动。在夏衍的引见下,他快步走进 周恩 来的办公室。 周恩来面带微笑,亲切地和乔冠华握手,十分热情地说: “早就听说你了,你写的文章很好嘛!”又说:“乔冠华同志,欢迎你 来重庆。” 周恩来嘘寒问暖,使乔冠华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原先的一点拘束早就消 失了。 他向周恩来扼要地汇报了一下从广东曲江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和感受,并介绍 了自 己的经历,特别是留学情况。 周恩来听得很仔细,问得也很详尽。听到会意的地方不住地点头,对他 的 工作予以充分的肯定。周恩来十分关心广东的政治情况,粤北的国民党情况 ,余 汉谋的情况,东江纵队的情况,廖承志被捕后在粤港的中共组织的情况,还 有我 党在香港沦陷后统一战线工作的情况,赵玉军的近况等等,乔冠华尽自己所 知, 一一作了汇报。 最后,周恩来亲切询问乔冠华身体怎么样,乔冠华说道:“我是坚定地 走革命 这条路的。我的背包里有灌肠器,我的肠子经常发病,只有借助于这个灌肠 器了, 现在只感觉有一点疲劳。” 周恩来得知乔冠华肠胃不适,一路上风尘仆仆,很疲倦,像长辈一样嘱 咐他: “到了这儿,在重庆多休息几天,检查一下身体。至于工作上的事情,过些 时候再 谈。”周恩来站起身,一直把乔冠华送到门口。 这就是乔冠华与仰慕已久的周恩来的第一次会面,这给他留下了终生难 忘的 印象。 是夜,乔冠华彻夜难眠,他没有想到周恩来如此平易近人,如此关心同 志;他 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的人生岁月大多是在周恩来耳提面命下度过的。周恩来 像块 磁铁紧紧地将他吸引住了,他由衷地感受到周恩来具有一种令人折服的魅力 ,让 人感到可敬可亲。 这一年,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重庆的党组织也不例外。乔冠华多次去 红岩 村,参加整风学习,听取了周恩来关于整风运动的报告,周恩来联系自己的 革命 实践,说明整顿“三风”(指党风、学风、文风)的必要性。乔冠华听了以后 感到 周恩来论理精辟,令人难忘。 在红岩村,乔冠华还听过郭沫若的报告,也是与整风有关的,是由周恩 来特 意请来的。 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乔冠华于1942年底参加《新华日报》编委会,负责 国际新 闻和评论工作,开设国际述评专栏,并担任《群众周刊》主编。从此,他的 犀利笔 锋又风行山城。 P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