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十五讲(长江人文馆)
作者简介
冯天瑜(1942—2023),历史文化学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中国文化史、区域史和概念史研究,著有《中国文化生成史》《中华元典精神》《“封建”考论》《中华文化生态论纲》等书。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史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创造文化的历史,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互关系,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将中国文化史比喻为波澜壮阔、起伏跌宕的多幕戏剧,“中国”便是演出舞台,“中华民族”是演出主体,“文化”是演出内容。我们研习中国文化史,应当了解舞台、主体和内容,厘清相关的基本概念,这是登堂入室的前提之一。 “中国”、“民族”、“文化”、“文明”都是汉语古典词,然其在近现代都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这种演变正是古与今、中与西文化交会的产物。诚如陈寅恪1936年在《致沈兼士》中所云:“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诠释“中国”等语,确需追迹历史的古今推衍。 一、释“中国” 作为中国文化演出舞台的“中国”,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其内涵却经历了曲折的流变:从古代的天下中心之义,演变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中国之“中”,甲骨文、金文像“有旒之旆”(有飘饰的旗帜),士众围绕“中”(旗帜)以听命,故“中”又引义为空间上的中央,谓左右之间,或四方之内核;又申发为文化或政治上的枢机、轴心地带,所谓“当轴处中”。 中国之“国”,繁体作“國”,殷墟甲骨文字,周初金文出现“或”字,指城邑。《说文》:“邑,國也,从囗”,原指城邑。古代的城,首先是军事堡垒,囗(音围)示城垣,其内的“戈”表示武装,引申为天子之都、诸侯辖区、城中、郊内等义。 综论之,“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如青铜器《何尊》铭辞《何尊》记周武王克商,廷告上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参见于省吾《释中国》,载《中华学术论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最早的传世文献《尚书·周书》《尚书·周书·梓材》追述周成王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均有用例,《诗经》《左传》《孟子》等先秦典籍也多用此词。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迄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释曰:“中国,京师也。”《孟子·万章》云:“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这里的“中国”均指居天下之中的都城,即京师,诚如刘熙为《孟子》作注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由京师义的“中国”有多种引申,一如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诗经·小雅·六月》序:“四夷交侵,中国微矣。”;二如国境之内《诗经·大雅》:“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穀梁传·昭公三十年》注:“‘中国’,犹国中也。”;三如中等之国《管子》按大小排列,将国家分为王国、敌国、中国、小国。;四如中央之国《列子》按方位排列,将国家分为南国、北国、中国。,等等。使用频率最高的,是与“四夷”对称的诸夏列邦义的“中国”,如三国时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唐时韩愈上《佛骨表》云:“夫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传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这些“中国”,皆指居“四夷”万邦环绕的核心地带。其近义词则有中土、中原、中州、中夏、中华等。古人心目中的世界,形态为“天圆地方”,所谓“中国”,是以王城(或称王畿)为核心,以五服(甸、侯、宾、要、荒)或九服(侯、男、甸、采、卫、蛮、夷、镇、藩)为外缘的方形领域“五服”见《国语·周语》,“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其中心明确而边缘模糊,在春秋时期,约含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秦、楚、吴、越等尚不在其内,但这些边裔诸侯强大起来,便要“问鼎中原”,试图主宰“中国”事务。至战国晚期,七国都纳入“中国”范围,《荀子》《战国策》诸书所论“中国”,已包含秦、楚、吴、越等地。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范围更展延至长城以南、临洮(今甘肃)以东的广大区间,《汉书·西域传》说:“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唐以降,“中国”的涵盖范围还更有拓展。 自晚周以降,“中国”一词还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涵义派生出文化中心涵义。战国赵公子成的论述颇有代表性: 中国者,盖聪明绚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术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义行也。《史记·赵世家》。 与公子成论战的赵武灵王则指出,夷狄也拥有可资学习的文化长处,如“胡服骑射”便利于作战,中原人应当借取。这又给“中国”的文化义赋予了某种开放色彩。 古人还意识到文化中心是可以转移的,故“中国”与“夷狄”往往发生互换,所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明清之际哲人王夫之(1619—1692)在《读通鉴论》《思问录》等著作中,对“中国”与“夷狄”之间文野地位的更替,作过深刻论述,用唐以来先进的中原渐趋衰落、蛮荒的南方迎头赶上的事实,证明华夷可以变易,“中国”地位的取得与保有,并非天造地设,而是依文化先进区不断流变而有所迁衍。 秦汉帝国建立后,“中国”领域放大,包括东南至于海、西北达于流沙的朝廷管辖的广阔区间。历代中国王朝版图多有伸缩,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体奠定了中国疆域范围:北起萨彦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及库页岛,约1260万平方公里。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使领土避免更大损失。今日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古代多以朝代作国名(如汉代称“汉”、“大汉”,唐代称“唐国”、“大唐”,清代称“清国”、“大清”),外人也往往以我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如秦、汉、唐)或当时的王朝相称,如日本长期称中国人为“秦人”,称中国为“汉土”、“唐土”。有些朝代又自称“中国”,如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派往日本的使臣所持国书,称自国为“中国”,将日本、高丽、安南、缅甸等邻邦列名“外夷”参见《元史·外夷传一》。。明清沿袭此种“内中外夷”的华夷世界观,并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中国”一词,但仍未以之作为正式国名。 文化史家冯天瑜的文化普及力作,全景式展现中华文化的波澜起伏。 一本书追溯中华文化的根与源,一本书窥见中华文化的新与变。 以史学视角切近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史家笔法勾勒中华文化的壮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