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史话(中国食物)(精)

水果史话(中国食物)(精)
作者: 史军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40
折扣购买: 水果史话(中国食物)(精)
ISBN: 9787521716382

作者简介

植物学博士,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前《科学世界》杂志副主编。在植物知识之外,历史、文化和经济等领域的知识信手拈来。从微观的角度入手,也能得出颇有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著有《植物学家的锅略大于银河系》《大豆的N种死法》等书。

内容简介

序 中国人的水果观   人类这个物种的发展和演化,与水果有着无法剪断的关系:从三色视觉到复杂的味觉,从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到超市货架上的苹果切片,从伊甸园里的禁果到“多子多福”的石榴。无论是人类的身体,还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与这种食物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进步,许多水果的品种、外观、口味,都是人类按自己的意志塑造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果更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与其说人类改变了水果,不如说水果首先改变了人。 人是一种吃果子长大的猿   就拿人类的视觉来说,最初,人类的夜行性祖先并没有强大的彩色视觉能力,只有适应夜晚的发达的暗视力。到今天,我们的暗视力依旧保持着,即便是只有星光的夜晚,也能看清田间小道,那是我们视网膜上分辨明暗的视杆细胞的功劳。但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人类逐渐依赖各种果实、嫩芽这样的食物,使得分辨颜色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正因为如此,在人类群体中,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逐渐发达起来。   为什么分辨颜色这么重要呢?因为植物身体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生长阶段,比如鲜红色的嫩叶通常是有毒的警示标志,而红色的果实则是成熟可食用的信号。只有那些善于选择正确食物的人类祖先,才能避免摄入毒素,获取更多的营养,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繁殖,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这些基因也就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遗传系统之中。   从夜行性到昼行性的转变,也让人类更依赖那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比如维生素 A 和 β 胡萝卜素。因为在白天的时候,我们的视网膜承受着更强的阳光刺激。过多的能量,带来了过多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而要对付这些炸弹般的化学物质,保证视网膜正常工作,就需要很多抗氧化剂,这也就是我们需要补充维生素 A 和 β 胡萝卜素的原因。而这一切,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选择果实作为食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植物料理之国,却容易忽视水果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一些惊人的反差,比如就植物类的食材来说,中国人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料理高手。这是我在向欧美朋友、非洲朋友,包括东南亚朋友解释完醋熘土豆丝的妙处之后,大家共同得出的结论。   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再没有这样一群人能够像中国人这样,把植物食材的妙处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白灼菜心、干锅包菜,还是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把植物的最美一面呈现到了餐桌上。   即便是水果,我们也有办法让它们合理地融入餐桌,且不说黄蓉给洪七公做的樱桃酿肉好逑汤,单单是云南大理的酸木瓜炖鱼、广东的菠萝咕咾肉,就足以抓住老饕的肠胃了。但是,与我们高明的烹饪方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本土的水果品种在市场上一直没有成为绝对主角。且不说非洲来的西瓜,中亚来的甜瓜,美洲来的脐橙,单单是大家熟悉的大苹果,也是漂洋过海而来的。   纵观中国的水果摊,半壁江山以上都被外来水果占据。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要么只是红火一时,比如清甜的枇杷和多汁的蜜桃,要么就蜷缩在角落之中,比如甜蜜的柿子和红枣。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反差?爱水果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原创水果?   在本书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从植物学、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寻找根源。 一次追寻中国水果起源的植物学探究! 一场给美食爱好者的水果文化趣谈! 全书的史料考据与趣味故事并茂,史实逻辑清晰,既是一本植物史参考书,又是一本大众科普的趣味读物。 1. 穿越时空重走中国水果进化之路!植物学博士探究中国原产水果的进化史,从植物学、历史、文化等角度,让你知道葡萄是怎样被分为了“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的;苹果和苹果梨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2. 踏入历史长河感知中国美食文化水果! 杨贵妃与千里走荔枝的“绑定”藏着哪些秘密?郑和下西洋“采宝”却为何绕过了榴梿?西方植物猎人曾经的窃果偷桃给世界水果产业带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