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故宫套装5册(镇守神兽+脊翔瑞兽+机关重重+满汉全席+传统佳节 )

这里是故宫套装5册(镇守神兽+脊翔瑞兽+机关重重+满汉全席+传统佳节 )
作者: 向斯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
原售价: 320.00
折扣价: 176.00
折扣购买: 这里是故宫套装5册(镇守神兽+脊翔瑞兽+机关重重+满汉全席+传统佳节 )
ISBN: 9787517088158

作者简介

向斯:汉族,湖北麻城市人,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中国著名宫廷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30余年来,一直潜心研究中国宫廷、历史、文化、人物等方面,致力于弘扬中华文明与历史。在央视等国内外媒体上,录制过《文明之旅》《向斯说故宫》等众多节目、讲座,深受观众喜爱。曾在国内外出版相关研究著作多部,素有“故宫活字典”之称。他以流畅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翔实的史料,生动地再现了时代大背景下的历史画面,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内容简介

《这里是故宫:脊翔瑞兽》 脊兽家族 故宫的“符号” 脊兽,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所安放的兽形构件。它们并非单指某一种神兽,而是一个家族的统称。古时候的建筑,一般是由一条正脊与四条垂脊组成,上面安置着六只小兽,故而有“五脊六兽”之说。按照分类,脊兽可以分为吻兽、垂兽、戗兽以及仙人。其中安放在正脊两端的叫正吻或望兽,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仙人则被放置在屋脊的边缘处。如果有机会走进故宫,只要抬头看看,就会发现所有建筑的屋顶上,都装缀着一排排用琉璃瓦烧制的小兽,它们就是脊兽。不过对紫禁城而言,其屋脊用“五脊六兽”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光从小兽的数量来看,它们就非常丰富,而且建筑的等级越高,小兽的数量也就越多。 什么动物都可以成为脊兽家族的一员吗?当然不是。只有那些有实力、有内涵的动物,才能堪当大任。脊兽家族的领头者,是一个骑着凤凰的小老头儿,名为骑凤仙人。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有逢凶化吉之意。仙人的身后,跟着十个走兽,分别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suān)猊(ní)、押鱼、獬(xiè)豸(zhì)、斗(dǒu)牛(niú)、行(háng)什(shí)。最前面的龙与凤,象征着尊贵与祥瑞。狮子是百兽之王,能镇宅辟邪。其后的天马、海马,寓意皇家威德通天入海、逢凶化吉。第六位的狻猊乃佛的坐骑,能食虎豹,寓意勇敢无畏,有百兽率从之意。押鱼是传说中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兽。身后的獬豸则有“神羊”之称,象征着公正无私。第九位的斗牛,乃镇水神兽,有镇邪、护宅之功。而最后一位家庭成员,名字很特别,叫作行什,它像极了传说中的雷震子,可以降魔,以及防止屋顶被雷劈。听完介绍,你有没有因为这些神兽瞬间圈粉呢? 脊兽的烧制材料 清朝时,民间曾有过这样的谣传,说故宫所有的宫殿都是金子做的,连屋顶也全是金子。每当正午时分,屋顶就会闪闪发亮。故宫的屋顶上,真的铺了一层金子做的瓦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它们其实都是用土烧制而成的,而且还有个特别闪亮的名字,叫作“琉璃瓦”。在古时候,琉璃是皇家的专用品,没有皇家特许,普通大臣和百姓绝不能随便使用。故宫建筑上的脊兽,就是用这种琉璃瓦制成的。它们有各种不同的动物造型,也有很多的颜色,除最常用的黄色外,还有绿色、黑色、蓝色等,往往与屋顶瓦件的颜色是一体的。御花园内的万春亭以及皇子们所居住的“南三所”上的脊兽,就是绿色的; 黑色的琉璃瓦并不多见,最明显的例子是皇家的藏书楼文渊阁。大家能从故宫那么多的宫殿里,找出这些颜色迥异的神兽吗? 脊兽的“数字”学 唐宋时期,当时的皇家宫殿屋檐上还仅有一个脊兽,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朝,就形成了以骑凤仙人为领头的“脊兽队列”。脊兽在皇家建筑上的使用和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数量越多, 则代表建筑的级别越高,但必须按照一、三、五、七、九的数列进行排放。为什么都是奇数呢?这是因为啊,古代的数字有阴阳之分,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在象征天的阳数中,九最大。皇帝是天子,九就成了皇帝独享的尊贵数字。所以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用九个脊兽;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脊兽;妃嫔的东西六宫用五个脊兽; 其他的一些配殿则用三个脊兽,甚至一个脊兽。但有一座建筑例外,那就是象征着皇权的太和殿,它的屋脊上足足有十只脊兽呢,寓意“十全十美”,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 脊兽的用途 故宫建筑上的脊兽, 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装饰, 还有其实用功能。最初它们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屋脊的钉子。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屋脊作为屋面两个坡的交线,承受着上方整条垂脊的瓦片。为了防止瓦片下滑,就用钉子固定在最前端。然而,裸露的钉子很容易在空气中锈蚀, 古代工匠就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钉子戴了个“帽子”, 这个帽子就是脊兽, 从而达到加固屋顶瓦脊的作用。另外,故宫的建筑材料多为楠木,易燃,火灾是最大的威胁,一旦起火便一发不可收拾,因此,古人将传说中能避火的神兽放在檐角上,就是想借这些神兽的能力,达到祈福、镇火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在檐角,更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起伏错落,充满艺术魅力。 《这里是故宫:镇守神兽》 九龙壁 九龙壁长什么样子 九龙壁通高3.5 米,长29.4 米,厚0.45 米,壁面背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为蓝色的天空,饰有卷云,远山隐匿其中。下部分为绿色的海水,海浪翻滚,波涛汹涌。壁上的九条彩龙,飞跃于云、海、礁之上,腾空蜿蜒,气势恢宏。黄色游龙居于正中,龙头朝正前方,挥臂探爪,张口戏珠,龙尾上翘; 左右各有四条蓝、白、紫、橙相间的游龙,龙头皆朝侧面,姿势各异,无一相同。为了突出龙的形象,工匠们采用浮雕手法制成,行龙或升或降,或正面或侧面,栩栩如生,富有立体感。龙头格外突出, 其最大厚度凸出壁面近20 厘米,大有震壁欲出的气势。当你从九龙壁的这一头,慢慢走到另一头时,会发现这将近30 米的壁墙,就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将九龙、山石、碧水、蓝天依序铺陈开来,工艺精美,浑然一体,简直天衣无缝。 九龙壁上构图的特殊意义 九龙壁上的构图设计暗藏乾坤。壁上的九条龙,均为五指龙爪的造型。从中间往两边望去,黄龙居正,通过五组上下贯通的山石把画面分置成五个板块。同样, 壁顶也设有五条脊,当中的正脊上亦饰九龙。檐下斗拱之间,有45 块龙纹垫拱板,正好是“九”和“五”的积数哦。 古人认为,数字“九”含有吉祥之意,是阳数中最大者,“五”为阳数的居中数。故而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 九龙壁的作用 龙壁,即古代的影壁。在古代建筑布局中,一般要在庭院、府第的门前加建一道壁墙,用来作为内院的第一道屏障。这道壁墙,就称为影壁,由“隐避”一词演变而成。所谓“隐避”, 即门内为“隐”,门外为“避”,它可以挡住人们的视线,防止进门的人对建筑内院一览无余。九龙壁作为影壁的一种,也拥有遮挡视线的屏障功能。 不仅如此,九龙壁还具有昭示身份的作用。在封建社会, 影壁的大小及规格,是根据府第主人的官职、地位决定的,不可以随意建造。越级造壁,轻者没收家产,发配边疆;重者杀头,诛灭九族。是不是很严重呢?九龙壁作为规格最高的影壁, 乃皇家专用,是主人地位至高无上的体现。 九龙壁“暗藏”木腹龙 到过故宫的朋友,很多都欣赏过九龙壁的精美,却极少有人发现,它们当中有一条白龙的腹部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而且与九龙壁一起,存在了整整247 年。在故宫里,原为七彩琉璃的九龙壁上,为何会出现这样一条与众不同的“木腹龙”呢? 据说当年在建造这座九龙壁时,工匠们不慎弄坏了一块琉璃龙腹构件。可皇家建筑构件都是按规定数目烧制的,一旦被弄坏了,是不可能有替代品的。眼瞅着九龙壁的完工日期就要到了,交不了工便是杀头的罪。但缺一块白色龙腹,该如何是好?项目的负责人马德春急中生智,连夜用一块楠木雕刻成龙腹的形状,代替琉璃构件钉补上去,再刷上白色的油漆,肉眼看上去就和白色的琉璃塑块一模一样了。当乾隆皇帝带着几位大臣前来视察时,完全被金碧辉煌的九龙壁所吸引,没有发现这一瑕疵,工匠们也因此躲过了一场杀身之祸。如今,这条琉璃龙经历100 多年的风吹雨打,腹部的白漆早已脱落,暴露出它本来的面目,看上去就好像是让人咬了一口。你能找出这块被马德春“移花接木”的木质龙腹吗? 小贴士 现存的九龙壁共有三处,除了故宫九龙壁外,还有北海九龙壁和山西大同九龙壁。它们当中,谁才是中国最大的九龙壁呢?有人或许会猜是故宫九龙壁,因为故宫乃帝王的宫殿,自然要更加气派宏大才对,其实恰恰相反,故宫九龙壁是当中最小的一座,最大的是山西大同九龙壁。 山西大同九龙壁长45 米,高8 米,厚2 米,是不是比故宫九龙壁大了很多呢?不仅如此,大同九龙壁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与清朝时期建造的故宫九龙壁和北海九龙壁相比,算得上早了300 多年的古迹呢。而北海九龙壁长27 米,高6.5 米,厚1.2 米,与故宫九龙壁一样,都是清朝乾隆年间的作品。不同的是, 北海九龙壁的前后两面各有九龙,形象一致,保存完好,是我国目前遗存的唯一一座双面饰龙的九龙壁。如果有机会,你可一定要去欣赏一下我国古代的这些雕塑艺术哦。 《这里是故宫:传统佳节》 过大年 过年,古时候也称为过大年。何为“大”呢?这里啊,有着超过一般、极为重要的意思,新年乃一年中不可比拟的重大节日。相信小朋友们最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了。 过年的习俗,古已有之。在清朝,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身居九重的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皇帝与百姓一样,也用穿新衣、吃年夜饭及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来传递过年时愉悦的心情,是天子离“人间烟火”最近的时候。不过,宫廷里过年,对礼仪、排场等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而且每一项活动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韵味。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小朋友们,想知道清朝的宫廷究竟是如何过大年的吗? 穿新衣,迎新春 在中国的传统中,过年是一定要穿新衣服的。初一,穿新衣,有辞旧迎新、驱邪降吉之意。穿新衣迎春不仅仅是民间的传统新年习俗,也是旧时宫廷过新年的习俗之一。 那皇帝们在新年时,究竟要穿什么服饰呢? 首先啊,清朝皇帝的服饰一共分为五种:朝服、吉服、常服、行服及雨服。这些服饰用在不同的场合,样式、材质、纹饰都有很大的不同。所谓吉服,就是皇帝在节日及重大的喜庆活动中所穿的服饰。过大年时,皇帝要穿上最为贵重的吉服,也就是 传闻中的龙袍去参加活动。 龙袍的颜色多以黄色为主。《礼记》中有记载,西周、东周时期,天子着青衣;秦朝皇帝的龙袍是黑色的;汉朝曾以红色为尊。后来,因黄色在五个方位中处于“中”,象征中央,而被汉朝以后的皇帝所喜欢,黄色逐渐成为至尊之色。在人们印象中的龙袍一般都是单一的黄色。 清朝时期,皇帝龙袍以明黄色最贵,布料多为缎,因一年四季的气候不同,而采用了绫、绢、纱、罗、缂丝等不同的材质,其品用料上乘、巧夺天工。根据记载,乾隆时期仅一件缂丝龙袍就要耗时390 个工日,费用更是高达黄金万两。 皇帝虽然有很多的锦衣御袍,却不能按自己的喜好随意穿衣搭配,每天穿什么戴什么,都由“尚衣监”负责。尤其是在春节这样重要的节日里,对服饰更是有着严格的规定。 据说,在新年当天,皇帝要参加十几项礼仪活动,包括祭拜先祖、礼佛、吃饺子、给皇太后请安、接受群臣朝拜等。而在不同的时段,皇帝要穿不同的吉服。小朋友们别以为这是简单的换衣服,它还包括了头饰、靴子和香囊配饰的更换,过程非常烦琐。由此可见,当皇帝也不是那么轻松的。作为万民表率,皇帝的穿着打扮无时无刻不体现着皇家的礼仪和威严。 《这里是故宫:机关重重》 午 门 紫禁城的四周各有一扇高高的大门,分别是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朝正南方向,因为正午时分,太阳总是出现在正南边,所以有了这个名字。 午门高达37.95 米,比普通老百姓的家还要大。城门上有五座高低错落的楼,看起来就像五只张开翅膀的大鸟,所以也叫“雁翅楼”“五凤楼”。 明清两代,许多重大的仪式都是在这里举行的:军队打了胜仗回来,会在这里举办隆重的“献俘礼”,向皇帝进献战俘;明朝时,每年元宵节,午门上都会悬挂漂亮的红灯笼,文武百官和老百姓能一起观赏。 看不见的门洞 你知道吗?午门的门洞从正反面看是不一样的。 如果从正面看,能看到三个门洞,从背面看却有五个,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东西两侧的城墙下面,还有两道暗门,东边的叫作左腋门,西边的则是右腋门,从正面看是看不到的——这种建筑形制叫作“三明五暗”。 出入有讲究 谁能走这三个门洞,可是大有讲究。文武百官走东侧门,皇亲国戚走西侧门,那正中央的门谁走呢? 当然是皇帝本人啦,这道门平时关闭,只有皇帝出入时才会使用。 不过,还有四个人在特殊的情况下,能从中间的门洞经过。 他们四个人一生中只能通过这道门一次。第一位是皇后,皇帝大婚时,皇后穿着华丽的礼服,乘坐黄色的喜轿,在仪仗的簇拥下,从午门进入皇宫。另外三位是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他们出宫时,可以经过中间的门洞。由皇帝钦点的殿试前三名,脚踩着天下最尊贵的人走的路,肩负着“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这也许是他们一生中走过的最荣耀的一条路了。 门钉的秘密 红彤彤的午门上面,有一排排金光闪闪的门钉,就像一个个圆鼓鼓的小灯泡。不要小看这些小小的门钉,这里面可藏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呢。 故宫里的大门是由一块块木板拼起来的,木板用钉子加固,但是光秃秃的钉子多难看呀,于是工匠们就在钉子上装上钉帽,涂成黄色,既好看又实用。 门钉代表着等级,古人认为,“九”是至尊之数,故宫的大门上,通常有九排门钉,每排有九个,一共是八十一颗,是最高的等级。在四大门中,只有东华门上是八排门钉。小朋友们,如果你有兴趣,去故宫的时候可以好好地数一数哦! 《这里是故宫:满汉全席》 第一章:有“性格”的皇家菜单 康熙帝 篇 小朋友们听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吗?它的意思是,无论是吃饭还是做饭,都要精益求精,用上等的食材、考究的烹饪方式来做出最精美的菜肴。可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帝王,他不吃早点,不喝早茶,一日三餐都很简单。用他的话来讲,就是每顿只吃一道菜:离哪道菜近一点儿,就只吃这一道菜,有鸡就只吃鸡肉,有羊就只吃羊肉,剩下的全部赏给宫人。 这位帝王就是鼎鼎大名的康熙帝。 康熙也爱酱菜 在这些简朴的食物中,康熙帝也有自己的喜好——他喜欢吃酱菜。征战途中,他曾给宫中写信,称赞御厨们制作的酱黄瓜很好吃;同时下了命令,以后每次送战报的时候,都必须随行带着这些酱菜:黄瓜、萝卜、茄子……康熙年老时,因为牙齿松动,酱菜又太脆、太硬,不易咀嚼,御膳房便研制出了芥菜疙瘩,让康熙帝配着粥食用。后来,宫廷的酱菜制作方法流传到了民间。 征战途中的南北美食 虽然说康熙帝并不热衷于品尝美味,但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在康熙帝南征北战的途中,他见识过各地最有特色的美食。 征战噶尔丹胜利以后,哈密地区的头领献上了哈密的土特产:晒干的甜瓜。康熙帝吃了以后,笑着称赞“味甘如饴”,即像糖一样甜。他不仅下了命令,将甜瓜列为贡品,连年上贡,还命令手下将甜瓜晒干后送回京师,给后宫的妃嫔品尝,并且交代了吃法——先用凉水或热水洗净,然后用热水把瓜片泡开,无论是天冷还是天热,都可以食用。 小朋友们可能都吃过哈密瓜,不过当年它还不叫这名字,全靠康熙帝大手一挥给赐了名:“哈密是甜瓜产地,此瓜就叫哈密瓜吧。”这样看来,如今大街小巷卖得火热的哈密瓜可都是托咱们康熙帝的福。 康熙征战曾经路过甘肃泾川。泾川在陇东以东、关中以西,那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最适合小麦生长,和出来的面劲道足,蒸出来的馍口感极佳。民间有一道罐罐蒸馍被官员献给康熙帝,康熙帝品尝后大赞:“天下扶麦之麦在泾州矣。”这是说泾州的小麦是全国小麦界的“扛把子”。之后,康熙帝将其定为贡品,岁岁朝贡。 康熙帝也曾将黄河和草原上的各种美食寄回京城给太后和后妃享用。在黄河岸边驻扎时,他亲自操刀宰羊煮羊。做法很简单,将切好的羊肉扔到白水中煮熟。小朋友们可别小瞧白水煮羊肉,那时的羊群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最肥美的牧草,呼吸的是最清新的空气,肉质鲜甜、丰嫩,汁水香软,可口而美味。 康熙钟爱的私房美食 民间有许多与康熙帝相关的美食传说,如羊杂、玉米粥、臭豆腐、窝窝头、锦州小菜、盐豆子……这些传说的情节基本相同,讲的是康熙帝征战和微服私访时,半途饥饿,正巧有人献来食物,康熙帝便大口地吃起了窝窝头、臭豆腐、玉米粥,再回宫时,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他无论如何也提不起兴趣。 但小朋友们要清楚,传说只是传说,一国帝王可不会在途中饿得没东西吃。至于故事中的微服私访,咱们的康熙帝曾说过,从宋太祖到明太祖,大都有微服私访的经历,但他反对这种行为。离开皇城周游天下,会让很多危险分子有机可乘,很容易发生意外,身为一国帝王,他绝不会拿自身的安全开玩笑。 康熙帝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是喝葡萄酒。康熙帝年轻时也喝酒,但都是偏向养生的绍兴黄酒,小酌几口便停下。可到了中年时期,精力不济,国家大事更是异常的烦琐杂乱,这时,外国的传教士献上了法国葡萄酒,被他视为珍品。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故宫图书馆馆长讲故宫,献给孩子们的知识大宝典 作者权威: 主编向斯,著名宫廷历史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图书馆副馆长。毕业于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现供职于故宫博物院。30 余年来,一直潜心于中国宫廷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在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等地出版多部相关著作,多次接受海内外众多媒体采访、访谈。 内容生动有趣: 1. 四大板块、五册图书,1000多个有趣的知识小百科,帮你成为故宫小达人! 2. 皇帝也要穿新衣,迎新年?宫廷的新年的乐活动都有啥?元宵节,明清时期的习俗有何不同?古代清明也有“黄金周”?月饼的来历与传说?皇帝怎样过生日? 3. 带着十万个为什么走近故宫,去探知她魅力深处的渊源。你会发现,你对故宫会爱得更加深沉! 采用手绘画稿: 500多幅手绘画稿再现历史“真实样貌”,带你认识故宫600年。我们采用写实的画法,用手绘的方式展现,真实再现明、清时期紫禁城的真实场景,用500多幅手绘稿带你足不出户地了解故宫600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