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慎谦和天地宽--张英与张氏家风/名人家风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影响张英的前辈 清代的康乾盛世,有一对著名的“父子宰相”, 就是安徽桐城的张英和张廷玉。自张英起,张氏家族 就进入了“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鼎盛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这不仅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更是 一个奇怪的现象。按清人梁章钜的观点,“富贵三代 ,自古流于庶民”,也就是“富贵不过三代”的意思 。但是,在张英这一辈之前,张家就已有三代在朝为 官了。那么,张英这位“官四代”是怎样炼成的呢? 这要从明代的隆庆二年(1568年)说起。 隆庆是明穆宗朱载厘的年号。明穆宗在位仅六年 ,时间很短。因此,这段历史往往被人忽略。隆庆二 年似乎也没有什么大事情。朝廷关注的是内阁首辅徐 阶的致仕及“状元宰相”李春芳的继任;民间关注的 是贸易政策带来的变化及阅读话本小说等方式的休闲 娱乐。与历史上的大风大浪相比,这一年的岁月犹如 月夜春江般平稳。但是对于桐城张氏而言,这一年却 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热闹起来:在迁入桐城做了 五代平民后,张家的六世祖张淳中进士了! 当然,张家人不会知道的是,隆庆元年(1567年) 入阁的另一张姓名人张居正,也是这一年在内阁站稳 了脚跟,并会给张淳带来巨大的影响。张家人更不会 知道的是,同样在这一年,张淳将得到一个载入正史 的绰号——“张一包”。 第一节 张淳传奇 张淳,字希古,号琴怀,是张英的曾祖父。面对 庆贺自己中了进士的族人,张淳却有点高兴不起来。 因为,他得到的官职是永康知县。 绰号“张一包” 浙江永康,在当时的官场比较有名。它最大的特 色,不是“峰峦如画屏”的灵山,也不是“瀑声赛雷 鸣”的仙湖,更不是秀丽优美的田园风光,而是“春 秋铸剑、汉造驽机、唐铸铜铳、宋采铜矿、清制枪管 ”的工艺历史。在这种技艺传统文化下培养出来的民 风,有着大家可想而知的彪悍。当时,这里的县太爷 过得并不舒服,经常被老百姓告到省里。在张淳到任 前,已经有七位知县被撵跑了。有人说,在这里做官 的人,简直就是活脱脱的受气包。当然,“张一包” 的绰号肯定和受气包没关系,毕竟《明史》可是张淳 的玄孙、张英的儿子张廷玉撰写的。能把“张一包” 记入《明史》的《循吏传》里,证明张家人对这个绰 号还是比较满意的。 那么,“张一包”的绰号是怎么来的呢?首先, 从字面上看,肯定不是文人雅士给取的。其次,就当 时注重“纠弊重勤”的官风而言,也不大可能是上司 、同僚给取的。采用排除法,这个绰号极有可能是老 百姓给取的。那么,素来“刁钻”的永康百姓,又为 什么会给第八位县官取这样一个绰号呢? 原来,张淳在到任前就仔细研究了他的七位前任 被撵走的原因,并制定了详细的对策。张淳在查阅卷 宗时发现,那些被上告的官员都是因为断案不力、中 饱私囊才引起了民愤。同时,很多官吏吃了被告吃原 告,导致案件大量积压。老百姓来到衙门,过一次堂 就要好几天,打一场官司就要好几年。再加上官员更 替频繁,陈年积案就更多了。所谓“刁民”,其实是 硬生生被逼出来的。找到了百姓不满的根源,张淳就 不那么忐忑了。他认为,只要自己公平断案,就能让 百姓信服。 于是,张淳赴任后,清理卷宗,公告全县,大开 衙门,当场结案。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在接到传令后 ,带着一包饭来到县衙,很快就能了结诉讼。断案公 正、审理及时、结案迅速,能做到这个程度的好官, 百姓怎能不满意呢?结果,张淳不仅没有被撵走,而 且得到了乡亲们赠送的绰号“张一包”,意思是“带 着一包饭就能打完一场官司”。也有人说,张县令聪 敏智慧、清正廉洁,“张一包”就是“张大人是一位 在世包公”的意思。总之,由于“张一包”明察秋毫 ,以前依靠挑唆发财的讼师们基本失业,永康的民风 越来越淳厚了。 计擒卢十八 “张一包”张大人不仅结案快,破案也很快。在 张淳到任永康十多年前,县衙发生了库金被盗案。嫌 犯是有名的大盗卢十八。这位窃贼屡屡犯案,却每每 逃脱衙门的追捕。他偷窃无痕的能耐好比《施公案》 中的窦尔敦,逍遥法外的本领又堪比《二刻拍案惊奇 》中的一枝梅。总之,让朝廷的捕快灰头土脸,似乎 成了这位大盗的人生乐趣。 如果时光倒流,卢十八能就此打住自己的恶趣味 ,并及早金盆洗手的话,说不定他会像《剑侠传》中 的白猿公、《水浒传》中的鼓上蚤一样成为百姓们茶 余饭后的赞赏对象。但是,不幸的是,他遇到了“张 一包”,就注定了即将迎来锒铛入狱的命运;更不幸 的是,因为张大人被记人了《明史》,所以也注定了 他的恶名会陪衬张淳的美名,在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的一笔。当然,卢十八并没有神奇的第六感,所以, 此时的他,正愉悦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优哉游哉地 品评着衙役们的“庸庸碌碌”。 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