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人生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宋的问题简单而言可 以概括成三个方面:冗官 、冗兵、冗费。 冗官问题出自祖宗家法 ,其中一条是分宰相之权 ,又使异论相搅。北宋为 了限制宰相的权力,把宰 相的职能和所司一分为三 。军事上设立枢密院,称 西府,由枢密使、知枢密 院事等掌管调兵遣将的符 印号令之权;政治上设立 政事堂,也就是中书门下 ,俗称东府,由同平章事 (宰相)、参知政事(副 相)等执掌政令,管理庞 大的国家机器;财务上设 立三司(盐铁、度支、户 部),俗称计省,由三司 使(计相)掌财政统筹调 拨等一应事务。这对于过 去无所不统的宰相一职实 在是削减甚多。而这种叠 床架屋式的官制由中央到 地方都是如此,从根本上 决定了官员数量的基数之 大。 冗官的第二个原因是所 谓厚待士大夫。高级官员 在重大节日或者致仕(退 休)时,其子嗣辈往往可 以得到加恩,赐予官衔。 这种门荫、恩荫出身的官 员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 来越多,加之宗室不断开 枝散叶,也是造成官员数 量庞大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 冗兵的问题也在于祖宗 成法。北宋立国之初,太 祖赵匡胤之禁军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此后,朝廷 将天下军队大体分为拱卫 京畿的精锐野战部队禁军 和卫戍地方的治安部队厢 军。而每逢灾荒凶年,朝 廷则将流民、地痞、无赖 等潜在不安分之人招募入 厢军之中,养之为兵,以 为如此可不使民揭竿起义 ,预防民变,又可以绥靖 地方,一举多得。于是到 了苏轼出生的仁宗统治时 期,厢军数量越来越多。 仁宗皇帝景祐年间,厢军 大约有438000人,庆历年 间有433000人。而对比太 祖赵匡胤之时,如他统治 后期开宝年间,全国军队 只有378000人,其中禁军 193000人。但这不足20万 的禁军战斗力却是后来的 宋代军队所远远不如的。 真宗时期,号称“养兵百万” ,到天禧年间,全国军队 共有约912000人。好大喜 功的真宗留给仁宗的烂摊 子实在是难以收拾。 冗费很大程度上是由以 上两个问题而来的,庞大 的官僚队伍和军队数量都 需要巨额的财政支出来维 持,因此这笔巨大的费用 也就成了压在北宋政府肩 上的一个难以解决又不得 不正视的重担。 在这样一种外有群狼环 伺、内有诸多困窘的国情 下,苏轼诞生了。苏轼在 四川眉州的山野间长大, 他的秉性或许在很大程度 上受到其母程氏的影响。 《宋史》中说: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 ,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 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 氏读东汉《范滂传》,慨 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 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 滂母邪?” 这是讲苏轼十岁之后, 由于父亲苏洵喜好外出游 学,母亲程氏便亲自负责 起他的启蒙教育责任,为 他挑选书籍,让他博通历 史,知晓古今成败的教训 ,而苏轼也聪慧非常,都 能一点即通,明会要旨。 有一次母亲为苏轼读《汉 书·范滂传》,不禁深情叹 息起来。范滂是东汉时期 的名士,在当时便享有很 高的社会声望,是个道德 楷模般的人物,后来因为 卷入宦官专权的党锢之祸 中,面临被抓捕牺牲的杀 头之祸。范滂不愿独自逃 跑,连累母亲和县令,而 是对母亲表示自己去九泉 之下追随父亲,弟弟在世 足以尽孝,恳请母亲不要 哀伤过度。范滂的母亲不 愧女中豪杰,回答说:“汝 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 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 考,可兼得乎?”意思是说 ,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 密这样的贤士名臣齐名, 就算死又有什么遗憾可言 !既想要名垂青史,又要 苟且偷生求个长寿平安, 难道能够都得到吗?听着 这个故事,苏轼就问:“如 果我是范滂,母亲能答应 我舍生取义吗?”程氏回答 :“你能够成为范滂,我反 而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