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旅甘泉(杨大辛自述)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家境贫困 一、我的父亲 1925年2月18*(乙丑年正月二十六*),我出生在 天津特一区(今河西区)三义庄宝德里。按家族谱系取名 “永福”,20岁时有感于身世凄楚,别署“大辛”。父亲 杨玉和,武清县(现天津市武清区)人,来天津做工;母 亲鲍氏,是流落天津的广东籍贫民,我从不晓得她的名字 。杨家祖籍河北省武清县陈嘴乡杨庄子。相传始祖在清朝 初年落户于此,经过世代子孙繁衍,成为这个小村落的大 户人家,析居为东、西、南、北四门。我家这一分支,因 先人治家无方,逐渐败落贫困,1949年后土改时被划为贫 农成分。 父亲在兄弟3人中排行老三,生于清光绪十三年二月十 六*(1887年3月lO*)。幼年念过私塾,粗通文字。成年 后弃农做工,在离本村数十里外的一家染坊劳动,活计繁 重且待遇苛刻,不堪其苦。民国初年,父亲背井离乡来到 天津谋生,打过短工,当过小贩,跑过火车(即随列车贩 卖食品、香烟之类的小商品,旧时俗称“跑火车”),后 来在位于*租界的新旅社充当杂役,终于在城市里站住了 脚。 天津有个带有**色彩的社会团体——基督教青年会 ,1**5年进入天津,1914年在新开辟的东马路建造大楼。 规模宏伟的新会所建成后,面向社会招收勤杂人员,不知 父亲通过什么关系进入青年会工作。父亲虽然文化程度不 高,但心灵手巧,特别喜好钻研各种技术,在实践中逐渐 掌握了修理电器、水暖与铁木杂活等技能,绰号“杨** ”,成为青年会不可或缺的维修工。父亲为人耿直淳朴, 工作吃苦耐劳,人际关系和善,在青年会一直勤勤恳恳地 工作了三十多年。父亲耿直勤劳的性格,对我为人处世起 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我的母亲 父亲在家乡时曾由父母包办结婚,一年后妻子怀孕, 不幸因难产而去世,胎儿也未能成活。此后父亲鳏居十多 年,直至在青年会有了稳定的工作与收人以后,才考虑重 新组织家庭。经人说合,娶了一位广东籍的女青年鲍某为 妻。 鲍某年幼时随父母自遥远的广东北上天津谋生,待父 亲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后,一家三口在天津落户。十几年后 父亲不幸病故,抛下母女二人,生活陷入困境,且女儿业 已成年待嫁,期盼有个归宿。经人介绍,得知我父亲单身 一人,上无父母,下无弟妹,女儿过门后即可当家主事, 遂认可这门亲事,**的要求是赡养岳母,共同生活。于 是父亲与鲍某结婚,组成家庭。 这桩婚姻存在诸多不协调因素。当时父亲已经三十多 岁,而母亲才二十岁左右,老夫少妻,感情存在隔阂,父 亲整天忙于工作,家庭缺少温暖;*麻烦的是南、北方人 的性格与生活习俗不同,一时难以磨合。从我两三岁记事 起,就经常见到父母为生活琐事大吵大闹,母亲脾气暴躁 ,一吵架就摔砸东西(瓷器、玻璃器皿之类),吵得四邻 不安,多有烦言。母亲心情郁闷,我就成为她发泄情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