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00
折扣购买: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精)
ISBN: 9787508668208
【美】安德鲁?戈登 (Andrew Gordon)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现代日本史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日本的政治史和社会史。 著述、编写及翻译有多部重要著作,2003年出版的《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已成为欧美高校的核心教科书,并持续修订,成为检验学术研究进展的黄金标准,被译成中文、日文和韩文等近20种语言。他的另一本专著《战前日本的劳工与帝国民主》(Labor and Imperial Democracy in Prewar Japan)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他的新著《制造消费者:现代日本的缝纫机》(Fabricating Consumers: The Sewing Machine in Modern Japan)已于近期出版。 【译者简介】 李朝津 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
经济:石油危机下的繁荣(含“日本独特论”相关) 从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日本与亚洲及西方的冲突持续不断,但却未至不可收拾。它们没有在国内引发严重危机,部分理由可以归结于经济继续增长以及分配财富的果实,这些都有缓冲作用。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日本经济曾面临短暂的衰退,不过复原得很快。 从1975 年到20 世纪80 年代末,日本经济的增长步幅持续而稳定,其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有4%—5%。 与其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同期经济相比,日本的表现可以说有天壤之别,至于苏联更不用提。在20 世纪70 年代到80 年代,西欧的经济增长有气无力,通货膨胀率及失业率居高不下,劳工抗争如春风野草,几个欧洲大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日本的一半,甚至等而下之。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末被称为滞胀时代,即增长率停滞不前,而通货膨胀率则以两位数上升。1980年至1983年是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执政初期,工业地带面临严重衰退,故今天称之为“生锈带”,中西部主要各州的失业率在这段时期攀升至10%—13%。 在日本,不单经济欣欣向荣,通货膨胀亦不高,失业率也维持在2%以下。除此之外,日本工业生产力在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也是全世界增长率最高的地方。在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日本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显得生机勃勃,充满进取心。企业在新厂房及设备上的投资是空前的,在1985年到1989年,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30%,至于投资案的数量亦类似20世纪60年代高速成长时代的高峰期,无怪当时日本以其成功及富裕傲视全世界,信心日益增长。 令很多日本人特别引以为傲的是所谓“日本式管理制度”,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商已经证明在一个扩张及全球增长的时代,他们有能力生产质量良好的商品。其后大环境更加恶劣,他们亦显示出适应能力,并且可以进一步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他们面临高涨的能源成本及衰退中的外国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元汇率飙升,他们要面对增长的出口成本,他们的适应方法后来被称为“减量经营”运动。 日本公司要面对的问题颇多,如过大的生产能力、停滞的需求以及昂贵的成本,它们不得不与工会合作,裁减数以千计的工人。以造船业为例,在1974年至1979年,共损失工作11.5万个,约为整个造船业就业人口的1 / 3。在20 世纪80 年代末,韩国新建成钢铁厂的竞争能力与日俱增,日本最大的5 个炼钢厂同样要裁掉1 / 3 的雇员。在这两个例子中,很少工人是直接被解雇,那些面临解雇的工人,或被调到公司下属承包商中,或公司给予优惠,让其“自动”提早退休。大企业为了能弹性扩张,大量雇用女性临时工人,故企业一旦要瘦身, 可以马上裁撤她们。亦因为同样理由,企业把一些辅助性业务委托外面公司经营,对于留下来的工人则加强管理,无论升职还是加薪,年度业绩考核都占愈来愈重要的地位,不再以年资为主。 企业一方面整顿工作队伍,另一方面管理层则推动工作场所改良运动,目的是改善质量,控制成本,这个改革的象征就是所谓质量管理运动(quality control,QC)。质量管理运动始于20 世纪50 年代,当时称为“质量统计管理”(statistical quality control,SQC)。这种管理方式完全是个美国货,20世纪50年代首先出现于美国,其后推广至日本。所谓质量统计管理是专职职员利用统计图表及复杂的分析方法,检查整个工作程序,提出改善生产力及质量的意见。 日本在生产管理上的改革能获得全球注意的原因,主要是它把整个工作队伍都纳入到质量管理运动中。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首先是工头的督导层,接着是第一线的操作工人及文书职员,他们组成数以千计的所谓“质量管理圈”,大约8到10个男女一组,他们定期碰面,甚至有时在下班时间。通过集会,他们学习到解决基本问题的方法及统计技巧,接着他们会分析其职责,并总结出一些策略,让工作更具生产力及效率,或有时候提升工作安全性,减少问题。 质量管理运动能够成功,应归功于雇员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同时亦由于管理层重视工作保障。因为质量管理小组为了工作效率,常常建议减少某一特定工作小组的人数,这些“多余”人员通常会被分配到其他工作岗位。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有超过200万男女工人在不同时刻参与26万个质量管理小组。批评者认为并非如管理层所说,质量管理小组的参与完全是自发性的,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不参加的人会在晋升或加薪上受阻。调查亦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参与者认为小组是个“沉重负担”或“令人情绪紧张”。无论如何,这些小组的确给予工人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利用各组员丰富的工作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技术,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产力及改善质量。 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富裕,本来在企业内部有异议声音的激进工会,其声音已显得微弱,很少听得到,在企业外的公民活跃分子亦较以前安静。外国人蜂拥到日本工厂,考察管理制度的秘诀,日本人顾问在高薪聘请下,亦把修正版的“总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control,TQC)模式转输往美国。 日本已经变成一个极端以企业为中心的社会,大部分的人相信只要有利于企业,亦等于有利于整个社会。专家大肆鼓吹日本制度的成功,日本式质量管理的著名推销者唐津一在1986 年宣称:“我相信日本在工业管理的体验,其成果应推广于全世界……因为西方的企业形态是以笛卡儿的假设作为它的前提,日本可以从根本上给予正面挑战。” 唐津的分析并不新奇,他可以被归类到所谓“日本人论”这一派。这派的作品都强调日本人的独特性,它的范畴广泛,从思想传统、美学、社会或经济组织、政治文化以至生物神经构造,据说日本人用某一侧大脑比较多。“日本人论”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至明治中期 思想家,其中包括三宅雪岭、冈仓天心及当时的外国人观察者欧内斯特?费诺罗莎。当日本经济在20 世纪80 年代欣欣向荣时,文化工业亦同时出现各种“日本人论”。“新日本人论”与以前一样,强调日本人民的一体性及团结一致,无视内部的明显分歧及矛盾。当时的书 店大都有一角书柜,专门陈列有关“日本人论”的出版物。 有些作品十分浅薄甚至无知。作者举出种种日本人的特征,例如使用洗手间的方式、被称为“柏青哥”的日式弹珠游戏,都成为日本独特文化的象征。这种思维鼓励日本贸易代表在谈判时发表一些令人咋舌的言论,其中一位主张限制牛肉进口的代表说,由于日本人的小肠构造特别,故无法接受进口的牛肉;另一位代表则要维护国内运动器材产业,因此说日本冰雪有其独特性,故无法进口外国雪橇。 “日本人论”中比较有趣的说明可见于《甘之构造》一书,意译为《倚赖的结构》,书中指出日本文化的一个特色,就是心理层面的“倚赖”。作者土居健郎(1920— ),是一位著名的精神分析家,不过他特别指出不要把“倚赖”看作日本独有,世界上很多社会均有此现象。这时期畅销的外国作品则为《日本第一》,作者为傅高义(Ezra Vogel,1930— ),他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书中反映出当时日本人信心满满的精神。傅高义认为日本成功地综合出一套社会及经济制度,美国及其他社会可向日本借鉴。这本书在美国十分畅销,但真正的欣赏者则在日本,当该书翻译成日文时,日本读者十分高兴有人点出他们成就的正面价值。 节选自 《第十六章 两极化世界中的全球大国:20 世纪80 年代的日本》 【美国日本史巨擘安德鲁?戈登代表性著作,了解日本的非凡巨著】 安德鲁?戈登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有着“当今美国日本史研究巨擘”的美誉。在这本奠定其大众影响力的经典通史中,他总结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日本史研究成果,完整解析了近200年的现代日本历史。全面彻底的研究、冷静客观的思考、精辟中肯的论述、亲切友好的文风……使《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远胜同题材其他作品,与赫伯特?比克斯的《昭和天皇:裕仁与近代日本的形成》、约翰?道尔的《拥抱战败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并立,成为美国主流读者群“理解当代日本不可回避的重要著作”。 【从德川幕府到福岛核危机,全景式展现日本200年现代史】 从19世纪初的德川幕府到2011年的福岛核危机,这部史诗般的历史著作全景式展现了日本200年的现代化历程,囊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艺术、外交事务,以及几乎所有能想到的日本社会其他层面的重大趋势。增订版更紧贴日本社会脉动,对旧版内容进一步扩充,加入了后小泉时代、修宪争论、雷曼事件、“3?11”灾难及其后续影响等重要事件。 【兼具深度与广度,一部全面且深入理解日本的“百科全书”】 本书兼具深度与广度,涵盖甚广,有类百科全书。在恢弘叙事的架构之下,详论200年中现代日本的政治发展、经济演化、社会变革、教育体制、生活方式、思想风潮等各个面向,是一部极其全面且深入的通史论著,也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日本文明入门书。对于帮助我们理解现代日本发展脉络、理清东亚近代历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以难以抗拒的亲和力,描绘出一个活生生的现代日本】 一改学术研究和历史著述的刻板面孔,本书重视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亦力图更多地再现普通人的生活,描摹出日本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现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我们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众多独创观点,打破看待日本的固有观念】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若干新观点:独创“帝国民主主义”一词以概括日本大正时期(1912—1926)政治状况,指出效忠天皇思想压倒民主理念是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病因;进一步发展“跨战争”概念,强调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一个连续的社会发展阶段,反对以“二战”结束和美军占领为历史断代界限。另外,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他将现代日本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跳脱中日视角,美国学者眼中的现代日本史】 将一本由美国学者撰写的日本史译成中文有什么意义?作为中国读者,我们或许更熟悉日本学者、大陆或台湾学者笔下的日本史,而作为拥有第三方视角的“旁观者”,安德鲁?戈登揭示出了许多容易被我们固有立场遮蔽的部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人未能撰写一本周全的现代日本史之前,译介、阅读这样的一本翻译著作,亦是非常有必要的。 【现代日本史经典入门读物,新版再次升级】 自2003年初版以来,本书已成为欧美近百所高校的核心教科书,并持续修订,成为检验日本史研究进展的黄金标准,更被译成中文、日文和韩文等近20种语言,颇具全球性影响力。 中文修订版译自英文第3版,一直讲到2011年的“3?11”大地震及其后果,特别增加卡通、漫画及爱情旅馆等等主题,集中呈现近年来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全新成果。 【译文典雅准确、流畅优美,中文修订版隆重推出】 本书由台湾日本史研究学者李朝津翻译,译文典雅、准确、流畅,堪称“信达雅”的典范。中文修订版依照英文第3版全面增改,历时1年余逐字译校、审校,并经作者和译者亲自审定,由中信出版集团旗下新思文化以全新面貌重磅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