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传统、历史与现时代
作者简介
孙培青(1933—2022),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和教育家。华东师大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一生从事中国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研究与教学,尤擅隋唐五代教育和考试研究,著、编有《中国教育史》、《隋唐五代教育论著选》、《中华大典·教育典》(十三卷)等。成果获国家出版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一等奖等。
内容简介
认清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 对于什么是历代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曾存在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开明君主、圣贤豪杰等有威望人物的倡导与推动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从中国历史上考察,有社会政治地位或经济地位的个人,其教育主张和行动有相当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有权势的人,将其教育思想主张付诸实施的可能性较大。但如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不能满足社会群众需要,不能获得广泛响应和支持,其局限会逐渐显露,难以维持长久。《中庸》指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这种随个人存亡而发生或兴或废的事,历史上常有,仅是个人的意志与理想不可能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第二种看法认为,阶级斗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阶级的分化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各个阶级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权力悬殊,处于很不平等的状态,阶级间 有矛盾,导致发生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有多种形式,各种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程度,效果也很不一样,这与统治集团施政有很大关系。如果统治集团能关心民生,施行德政,改善民生,民众可以自主发展教育事业;如果统治集团只顾自己享受安逸,奢侈挥霍,不关心民生,施行苛政,弄得民不聊生,温饱都无法保证,哪还能顾及教育?阶级矛盾如尖锐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最激进的表现就是农民革命,推翻腐败的皇朝,继之未必就能建立有权威的中央政权,可能陷入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使社会处于长时间的动荡之中,军阀混战,造成文教事业的大破坏。待到有强大势力集团形成,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还要进行战乱后的休整恢复,能否转入和平建设时期还要看有没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还要具备一些条件才能发展。农民革命对教育是先破坏,后恢复,恢复后是否能正确发展则不能确定,虽有可能,但未必就会实现,所以不能被认定是教育事业一贯持久的发展动力。 第三种看法认为,人的生活需要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必须学习;人为了生存,要有生存的能力本领,必须学习;人为了融入社会,要遵守社会共同的行为规范,必须学习;人为了自我发展,要提高德智体的素养,必须学习。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之学者也必有师,需要师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教育是古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形式和途径有多种。自从学校产生以后, 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由政府主办的称为“官学”,由民间主办的称为“私学”。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的和平或战乱直接相关。唐李绛在《请崇国学疏》中说:“故太学兴废,从古及今,皆兴于理化之时,废于衰乱之代。”官学如此,私学也是如此。当社会处于政治清明的和平时期,社会安定,有正常的生活秩序,人群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在温饱无忧之后,人群新的需求是在精神方面,需要学习和提高文化。和平时期的社会环境之下创造的物质条件是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机。在古代,人民群众要发展教育,指望皇上圣明,官员清廉,重教兴学;也指望地方士绅乐善育才,就地兴学。在现代民主社会,人民群众需要教育,把发展教育委托给政府来办。人民群众的需要,就是政府的职责。人民群众共同的教育需求与社会舆论是互动的,舆论反映人民群众需要教育的心声,呼唤政府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舆论的鼓动积聚形成一股力量,监督政府、推动政府发展教育。若一时条件尚未成熟,不能全办到,可以延长时间,再创造条件,一定会办到。 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教育事业发展真正主要的动力,因为人民群众是稳固的基础,需要是持久的动力。 ——节选自:孙培青《感悟教育史》一文,载本书第608-610页。 本书收录教育史学家孙培青的研究文献,分中国教育的传统、中国教育的历史、教育史学、教育史评论、自述五部分,共55篇。集中反映作者对中国教育传统和教育历史发展的深入思考,展现中华传统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