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宽广这一边(还未远去的先生)(精)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梅贻琦与韩咏华夫妇 文|徐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教授) 一位同学听到韩咏华与 梅贻琦订婚的消息后,急忙 跑来对她说:“告诉你,梅 贻琦可是不爱说话的呀。” 她回说:“豁出去了,他说 多少算多少吧。”就这样, 韩咏华开始了和沉默寡言的 梅贻琦43年的共同生活。 月涵变“悦韩” 1919年6月17日,我的母 亲韩德常还不满四岁。那天 ,她伤心地一边哭一边说: “那个人为什么把五姑带走 了?” 这一天正是她的五姑韩 咏华结婚的日子。婚礼在北 京东城基督教男青年会举行 。新郎梅贻琦,字月涵,整 30岁;新娘韩咏华,字郁文 ,26岁。这段在当时创下晚 婚纪录的姻缘,是如何成就 的? 二人早年初识于严氏家 塾。1904年,梅贻琦15岁 ,在亲友的资助下,以世交 子弟的关系进入严范孙的家 塾。韩家与严家有通家之好 ,韩家的两姐妹四姑韩异华 与五姑韩咏华也都在女塾里 读书。 当时11岁的韩咏华,在 女生班里年纪最小,每次都 被遣去关门。“从女生这边 ,隔着窗子,也可以看到男 生的活动,这样我就知道了 月涵和金邦正等人。”于是 ,这个穿着长棉袍、毛坎肩 、长发盘在帽子里的小姑娘 ,常在掩门之际,注意男生 院里那个身材清瘦的梅贻琦 。 半年后,严氏家塾的男 生班迁入南开区的新校址, 定名南开学堂。1908年7月 1日,梅贻琦以第一名的成 绩毕业,保送到位于直隶首 府的直隶高等学堂。梅贻琦 在这里接受正规的欧美现代 教育,如鱼得水。1909年 夏天,清朝政府在北京设立 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负责 考选和甄别留美学生,历史 上有名的庚款留学就此拉开 序幕。 招考的消息传出,在高 等学堂还没读完一年的梅贻 琦毅然进京,和来自全国各 地的630多名考生,云集北 京城内史家胡同游美学务处 ,报名应考。当时的录取条 件极为苛刻,只有47人榜上 有名,梅贻琦名列第六。多 年后,跟梅贻琦一同考入留 学名单的徐君陶回忆发榜时 的情景说:“我在看榜的时 候,看见一位不慌不忙、不 喜不忧的,也在那儿看榜, 我当时看他那种从容不迫的 态度,觉察不出他是否考取 。后来在船上看见了,经彼 此介绍,原来就是现在的梅 先生。” 1909年10月,梅贻琦一 行47名录取新生全部集中到 上海,搭乘“中国”号邮轮启 程赴美,海上航行一个月后 抵达。大家先入补习学校, 第二年按照个人志愿选择大 学。众人大多选择几所中国 人熟知的大学,只有梅贻琦 单独投到马萨诸塞州的伍斯 特理工学院,攻读电机专业 。 在放洋的四年中,梅贻 琦经常把节省下来的膏火, 五块十块地寄回家,补贴家 用。1914年春天,梅贻琦 毕业后,放弃了本可继续人 研究院的进修机会,遵父母 之命,回国就业,担起大家 庭以及诸弟的教育费用。小 弟梅贻宝说:“五哥(按照 家族大排行,梅贻琦被弟妹 们称为“五哥”)那样的人品 ,那样的资历,当时保媒说 亲的,不计其数。他好几年 概不为所动,显然是为顾虑 全家大局而自我牺牲的了。 眼看五哥行年已近三十,幸 而渐渐听说常往韩家坐坐。 ” 韩家,即是我母亲的祖 上天成号韩家,主营海运业 ,为天津八大家之一。到母 亲的曾祖父、祖父这两辈, 改换门庭,进了京城当官, 从经商转为人仕。不过,家 眷还留在天津,直到1910 年左右才迁至北京。母亲的 祖父共有两子五女,韩咏华 排行第五,故母亲称她为“ 五姑”。梅贻琦1914年回国 的时候,韩咏华和许多人一 起赶去大沽口码头迎接:“ 我记得他是和出国考察参观 的严范孙老先生同船归来的 。” 刚回国的那年,梅贻琦 并没有马上到清华任教。从 当年10月至转年9月,他出 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 为教会服务了一年。韩咏华 回忆说:“业余时间,我也 在基督教女青年会做些工作 ,每遇到请人演讲等事,都 是找月涵联系,这才正式与 他相识。”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