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
作者: (英)J.F.C.富勒|译者:胡毅秉
出版社: 台海
原售价: 99.80
折扣价: 55.90
折扣购买: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战略与战术)
ISBN: 9787516817490

作者简介

J.F.C.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1878-1966年) ,英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史学家,陆军少将。装甲战理论开创者,被誉为“20世纪的克劳塞维茨”。他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在机械化战争论方面。著有《西洋世界军事史》、《装甲战》、《战争指导》等30余种军事著作。

内容简介

在1917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中,所有这些难题都 通过运用坦克得到了解决。英军快速而隐秘地集结了 大批坦克,没有进行炮火准备,因此也没有破坏战场 的地面。虽然这场战役以失败告终,但它还是奠定了 一场战术革命的基础,因为它清晰有效地证明了有一 种战术,可以用来快速突破前方或外围战斗区域,继 而攻击后方或内部的指挥和行政区域。 1918年的战事表明,这种方法开启了作战方式的 广阔前景。在西线,德军分布在绵延500英里的狭长 地带上,其前方区域纵深约5英里,后方区域纵深15 英里。后方区域设有他们的师级、军级和集团军级指 挥部,是位于前方区域的战斗躯体的大脑。此时协约 国军队已经能达成突破,而这种线式布防不仅不能帮 助德军阻止突破,反而会起到妨碍作用,因为战线拉 得越长,德军就越难集中兵力。于是我提出了一个计 划,虽然其指导思想不算原创,但具体的战法却是崭 新的。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在攻击敌人的战斗躯体之前 直接攻击其首脑,这样一来,当其战斗躯体在之后受 到攻击时,会因为缺少指挥而陷入瘫痪。具体方法是 集结起快速机动的强大坦克纵队,在飞机的有力保护 下穿过前方区域,直扑后方区域的德国师级、军级和 集团军级指挥部。一旦消灭了这些指挥部并瘫痪了前 方区域,再按通常的方法攻击后者。 虽然这种瘫痪式战术被福煦元帅(Marshal Foch )采纳并成为他当时筹划的1919年攻势的战略基础, 但是由于战争在1918年11月就结束了,这个战术也就 一直没有得到实战检验,仅仅以理论形式保留下来。 直到1939年9月,德军在稍作修正后把它们试用于波 兰,并冠以“闪电战”的诨名。 与此同时,另一种因为机械化而成为可能的理论 也在发展,只不过它关注的是天空而非地面。按照这 种理论,作战要害地区可以在平民的意志中找到;因 为只要以恐怖手段打垮平民的意志,那么整个政府机 构都会陷入混乱,而军事指挥机构也将随之崩溃。 这种通过打击士气来攻击敌国的理论的最积极倡 导者是意大利将军朱利奥·杜黑(Giulio Douhet)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就在《制空论》一 书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参加那场战争的军队,”他写道,“只不过是 各交战国为了削弱对方的抵抗而使用的工具;虽然战 败方的军队战绩更为辉煌,但是当平民的士气开始减 弱时,这些军队不是就地解散就是投降,还有一整支 海军舰队被完好无损地移交给了对手。在最近的这场 战争中,国家的这种瓦解是由军队在战场上的行动间 接造成的。在未来,则可以通过空中力量的行动直接 造成这种结果。这就是过往战争和未来战争的区别所 在。” “对一个城市的航空轰炸将迫使大约数十万居民 逃离,这对于实现胜利的影响肯定要大于最近这场战 争中经常发生的无疾而终的战役。一个国家一旦失去 1. 综合各方面史料:官方文件和报告、亲历者回忆录、战地记者报道以及对当事军人和其他人的采访,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解析二战的来龙去脉。 2. 另辟蹊径:不同于单一地重现昔日的战争场景,本文以“战略与战术”为核心,多角度地解读了二战的成与败,对现代军事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关注历史价值:战争不应该仅只是作为历史封存,其对和平年代的参考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本书作者潜心贯注,深刻剖析了每场战争的战略目标与实现手段,将战争的本质血淋淋的摊开在众人面前。硝烟过后的和平就变得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