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阅读 世说新语

元阅读 世说新语
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2.9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元阅读 世说新语
ISBN: 9787108074270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宋文学家、政治家。曾任丹阳尹、荆州刺史。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王刘道怜之次子。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撰的笔记小说,除《世说新语》外,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吴沂澐,20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魏六朝文学,主讲课程为诗歌导读、小说导读等。"

内容简介

"名家导读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AA...注:由于时代不同,文章中出现了一些不太符合现代用法的标点、字词等,本书为呈现鲁迅作品的原貌,保留了这些标点、字词。 鲁.迅 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董卓之后,曹操专权。在他的统治之下,第一个特色便是尚刑名。他的立法是很严的,因为当大乱之后,大家都想做皇帝,大家都想叛乱,故曹操不能不如此。曹操曾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并没有说谎。因此之故,影响到文章方面,成了清峻的风格。——就是文章要简约严明的意思。 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尚通脱。他为什么要尚通脱呢?自然也与当时的风气有莫大的关系。因为在党锢之祸以前,凡党中人都自命清流,不过讲“清”讲得太过,便成固执,所以在汉末,清流的举动有时便非常可笑了。 比方有一个有名的人,普通的人去拜访他,先要说几句话,倘这几句话说得不对,往往会遭倨傲的待遇,叫他坐到屋外去,甚而至于拒绝不见。 又如有一个人,他和他的姊夫是不对的,有一回他到姊姊那里去吃饭之后,便要将饭钱算回给姊姊。她不肯要,他就于出门之后,把那些钱扔在街上,算是付过了。 个人这样闹闹脾气还不要紧,若治国平天下也这样闹起执拗的脾气来,那还成甚么话?所以深知此弊的曹操要起来反对这种习气,力倡通脱。通脱即随便之意。此种提倡影响到文坛,便产生多量想说甚么便说甚么的文章。 更因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的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说汉末魏初的文章是清峻,通脱。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可惜他的文章传的很少。他胆子很大,文章从通脱得力不少,做文章时又没有顾忌,想写的便写出来。 所以曹操征求人才时也是这样说,不忠不孝不要紧,只要有才便可以。这又是别人所不敢说的。曹操做诗,竟说是“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他引出离当时不久的事实,这也是别人所不敢用的。还有一样,比方人死时,常常写点遗令,这是名人的一件极时髦的事。当时的遗令本有一定的格式,且多言身后当葬于何处何处,或葬于某某名人的墓旁;操独不然,他的遗令不但没有依着格式,内容竟讲到遗下的衣服和伎女怎样处置等问题。 陆机虽然评曰“贻尘谤于后王”,然而我想他无论如何是一个精明人,他自己能做文章,又有手段,把天下的方士文士统统搜罗起来,省得他们跑在外面给他捣乱。所以他帷幄里面,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孝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欢文章的。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叡,都是喜欢文章的。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丕著有《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 曹操曹丕以外,还有下面的七个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都很能做文章,后来称为“建安七子”。七人的文章很少流传,现在我们很难判断;但,大概都不外是“慷慨”“华丽”罢。华丽即曹丕所主张,慷慨就因当天下大乱之际,亲戚朋友死于乱者特多,于是为文就不免带着悲凉,激昂和“慷慨”了。 七子之中,特别的是孔融,他专喜和曹操捣乱。曹丕《典论》里有论孔融的,因此他也被拉进“建安七子”一块儿去。其实不对,很两样的。不过在当时,他的名声可非常之大。孔融作文,喜用讥嘲的笔调,曹丕很不满意他。孔融的文章现在传的也很少,就他所有的看起来,我们可以瞧出他并不大对别人讥讽,只对曹操。比方操破袁氏兄弟,曹丕把袁熙的妻甄氏拿来,归了自己,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当初武王伐纣,将妲己给了周公了。操问他的出典,他说,以今例古,大概那时也是这样的。又比方曹操要禁酒,说酒可以亡国,非禁不可,孔融又反对他,说也有以女人亡国的,何以不禁婚姻? 其实曹操也是喝酒的。我们看他的“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诗句,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他的行为会和议论矛盾呢?此无他,因曹操是个办事人,所以不得不这样做;孔融是旁观的人,所以容易说些自由话。曹操见他屡屡反对自己,后来借故把他杀了。他杀孔融的罪状大概是不孝。因为孔融有下列的两个主张: 第一,孔融主张母亲和儿子的关系是如瓶之盛物一样,只要在瓶内把东西倒了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第二,假使有天下饥荒的一个时候,有点食物,给父亲不给呢?孔融的答案是:倘若父亲是不好的,宁可给别人。——曹操想杀他,便不惜以这种主张为他不忠不孝的根据,把他杀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问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 与孔融一同反对曹操的尚有一个祢衡,后来给黄祖杀掉的。祢衡的文章也不错,而且他和孔融早是“以气为主”来写文章的了。故在此我们又可知道,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这样下去一直到明帝的时候,文章上起了个重大的变化,因为出了一个何晏。 何晏的名声很大,位置也很高,他喜欢研究《老子》和《易经》。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那真相现在可很难知道,很难调查。因为他是曹氏一派的人,司马氏很讨厌他,所以他们的记载对何晏大不满。因此产生许多传说,有人说何晏的脸上是搽粉的,又有人说他本来生得白,不是搽粉的。但究竟何晏搽粉不搽粉呢?我也不知道。 但何晏有两件事我们是知道的。第一,他喜欢空谈,是空谈的祖师;第二,他喜欢吃药,是吃药的祖师。 此外,他也喜欢谈名理。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他吃的不是寻常的药,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药。 “五石散”是一种毒药,是何晏吃开头的。汉时,大家还不敢吃,何晏或者将药方略加改变,便吃开头了。五石散的基本,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怕还配点别样的药。但现在也不必细细研究它,我想各位都是不想吃它的。 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那时五石散的流毒就同清末的鸦片的流毒差不多,看吃药与否以分阔气与否的。现在由隋巢元方做的《诸病源候论》的里面可以看到一些。据此书,可知吃这药是非常麻烦的,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比方我们看六朝人的诗,有云:“至城东行散”,就是此意。 走了之后,全身发烧,发烧之后又发冷。普通发冷宜多穿衣,吃热的东西。但吃药后的发冷刚刚要相反: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倘穿衣多而食热物,那就非死不可。因此五石散一名寒食散。只有一样不必冷吃的,就是酒。 吃了散之后,衣服要脱掉,用冷水浇身;吃冷东西;饮热酒。这样看起来,五石散吃的人多,穿厚衣的人就少;比方在广东提倡,一年以后,穿西装的人就没有了。因为皮肉发烧之故,不气d亦备。” 注释 a 谢太傅: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孝武帝时,位至宰相。前秦苻坚南侵,他受命为大都督,在淝水之战中获大捷。卒后追赠太傅。 b 绝重:特别重视。 c 褚(chǔ)公:褚裒(póu,303—350),字季野,东晋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其女为晋康帝皇后。 d 四时之气:指一年四季寒暑阴晴、冷热风雨等自然现象,后用来比喻人的气度弘远。 译文 谢安特别重视褚裒,常常称赞他说:“褚裒虽然不常说话,但他心中是非分明,就像四季的气象一样,无不具备。” 四十五 吴郡陈遗a,家至孝。母好食铛b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c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d,袁府君e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f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g,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注释 a 陈遗:生平不详。《南史·孝义传上》有陈遗,东晋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少为郡吏。 b 铛(chēng):烙饼或做菜用的平底浅锅。 c 遗(wèi):送给。 d 孙恩贼出吴郡:东晋末年农民大起义,孙恩趁机起事,得到起义农民的支持。孙恩,字灵秀,琅邪(今山东临沂东北)人。 e 袁府君:袁山松(?—401),字乔松,东晋陈郡阳夏人。少有才名,博学能文,善音乐,著有《后汉书》百篇。晋安帝时,任吴郡太守,筑垒防孙恩,后垒陷被杀。 f 未展:来不及。 g 沪渎:水名,约指今上海市东北吴淞江下游近海处。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的时候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焦饭。陈遗担任郡主簿的时候,经常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总是将焦饭储存起来,回家后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叛军进攻吴郡,袁山松当天就出兵征讨。这时候陈遗已经储存了好几斗焦饭,来不及送回家,于是就带着焦饭跟随军队出征了。双方在沪渎交战,战败。部队溃散,逃到山泽之中,很多人都饿死了,只有陈遗依靠焦饭活了下来。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纯厚孝行的报答。 言语第二 [题解]言语指言谈应对。魏晋时期,士人喜欢谈玄析理,清谈之风盛行。长于辞令、思维敏捷不仅是品评才华的重要依据,也是跻身名流的重要手段。本门所记的名言佳句,为不同人在不同语境中所说,虽词无枝叶,却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a,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a 若令月中无物: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传说月亮中有兔和三条腿的蟾蜍。若令,假使。 译文 徐稺九岁的时候,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应该会非常明亮吧?”徐稺说:“不是这样的,譬如人的眼睛中有瞳孔,如果没有这东西,眼睛必然不会明亮。” 三 孔文举a年十岁,随父到洛b。时李元礼c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d乃通e。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f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g与君先人伯阳h,有师资之尊i,是仆与君奕世j为通好k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l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m,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n。 注释 a 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汉末鲁国鲁县(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代孙。少有异才,好学博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 b 洛:洛阳,东汉都城。 c 李元礼:李膺(yīng,110—169),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他反对宦官专权,士人以与之结交为荣。后谋诛宦官未成,被杀。 d 中表亲戚:泛指内外亲戚。 e 通:通报。 f 仆:谦辞,称自己。 g 先君仲尼:祖先仲尼(孔子)。 h 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i 有师资之尊:相传孔子曾向老子问礼,故称老子为孔子的老师。 j 奕世:一代又一代、累世。 k 通好:关系密切、友好。 l 陈韪(wěi):《后汉书·孔融传》作“陈炜”。事迹不详。 m 了了:聪明慧黠。 n 踧踖(cù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译文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膺有很高的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只有具有杰出才能、高雅名声之人或亲戚才能够通报入门。孔融到李府门前,告诉守门的小吏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入座后,李膺问他:“您跟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先人老子有过师生情谊,所以我们两家世世代代都有友好往来。”李膺及在座的宾客都感到惊奇。太中大夫陈韪较晚才到,有人将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后未必优秀。”孔融说:“我想您小时候一定十分聪明!”陈韪十分尴尬。 四 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 译文 孔融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六岁,小儿子五岁。有一次孔融在白天睡觉,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跟他说:“你为什么不行拜礼?”小儿子回答说:“偷酒喝,哪里还需要行礼!” 五 孔融被收a,中外惶怖b。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c,了无遽容d。融谓使者曰:“冀e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f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g亦收至。 注释 a 收:逮捕、拘捕。 b 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都惊慌、恐惧。 c 琢钉戏:古时一种儿童游戏。画地为界,丢掷小钉子琢地,无法琢地或超出界线都算失败。 d 遽(jù)容:惊惶恐惧的样子。 e 冀:希望。 f 徐:慢慢地,从容的样子。 g 寻:不久。 译文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都十分惊恐。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人仍旧在做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惊慌害怕的样子。孔融对派来拘捕他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加在我的身上,我的两个儿子能否得以保全性命?”孩子们从容地说:“父亲您难道看到过倾毁的鸟巢中,还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后两个儿子也被逮捕了。 十一 钟毓a、钟会b少有令c誉,年十三,魏文帝d闻之,语其父钟繇e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f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g,汗出如浆h。”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i,汗不敢出。” 注释 a 钟毓(yù,?—263):字稚叔,三国魏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人。累官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 b 钟会(225—264):字士季,三国魏颍川长社人。博学精名理。官至司徒,司马昭的重要谋士,制订伐蜀计划并参与灭蜀之战。 c 令:美好的。 d 魏文帝:曹丕(187—226),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三国时期魏的建立者。延康元年(220),曹丕称帝,改年号为黄初,都洛阳。 e 钟繇(yáo,151—230):字元常,汉末魏初颍川长社人。后为太傅。擅长书法,与东晋王羲之并称“钟王”。 f 敕(chì):自上命下之辞,特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g 战战惶惶:形容畏惧惶恐的样子。 h 浆:水、汁液。 i 战战栗栗:形容敬畏恐惧而发抖的样子。 译文 钟毓、钟会小时候就有美好的名声,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了他们的名声,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召见他们。钟毓脸上有汗,文帝说:“你的脸上为什么有汗呢?”钟毓回答:“恐惧而惊慌,汗流得像水一样。”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流汗呢?”钟会回答:“恐惧而谨慎,所以汗都不敢流。” 十二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a,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b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c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注释 a 昼寝:白天睡觉。 b 托寐:假装睡着。 c 既而:不久。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小时候,遇到父亲白天睡觉,就一起偷喝药酒。那时候他们的父亲已经醒来,暂且装睡来观察他们。钟毓行礼之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过后不久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回答:“酒是用来使礼仪完备的,所以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喝酒本来就不符合礼仪,所以不行礼。” 十七 邓艾a口吃,语称“艾艾”b。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c,故是一凤。” 注释 a 邓艾(197—264):字士载,三国魏棘阳(今河南南阳南)人。少孤贫,为人多智谋,善用兵。魏景元四年(263),与钟会分兵攻蜀,先入成都灭蜀。旋遭钟会诬为谋反,被杀。 b 艾艾:古人和别人说话时,多自称名而不称字。邓艾因为口吃,自称时就会连说“艾艾”。 c 凤兮凤兮:语出《论语·微子》,说是楚国的接舆走过孔子身旁时唱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这里将孔子比作凤,暗指孔子不能退隐,是德行衰败的表现。邓艾在这里化用这个典故,意思是虽然接舆连说“凤兮凤兮”,但只指一只凤,自己连说“艾艾”,也只是一个艾罢了。 译文 邓艾口吃,说话时常常将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司马昭和他开玩笑说:“你讲‘艾艾’,到底是几个艾呢?”邓艾回答:“‘凤兮凤兮’,本来就是一只凤鸟。” 十九 晋武帝始登阼a,探策b得“一”。王者世数c,系d此多少。帝既不说e,群臣失色f,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g进曰:“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h。”帝说,群臣叹服。 注释 a 登阼(zuò):登上帝位、即位。阼,东阶,古时以东为主位,皇帝即位时登东阶而上。 b 探策:求签。 c 世数:指帝位传承世代的数目。 d 系:牵涉、关联。 e 说(yuè):同“悦”,高兴。 f 失色:因恐惧或紧张而改变神色。 g 裴楷:字叔则,又称裴令公,西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年成名,精通《老子》《易经》,与王戎齐名。官至中书令。 h “天得一以清”等三句:出自《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译文 晋武帝司马炎刚登上帝位时,抽签占卜后得到“一”。帝位能够相传多少代,与占卜数目的多少有关。武帝非常不高兴,群臣也都吓得变了脸色,没有人敢说什么。侍中裴楷上前说:“我听说天得到一就会清明,地得到一就会宁静,王侯得到一就能成为天下的正统。”武帝很高兴,群臣都赞叹佩服裴楷。 二十一 诸葛靓a在吴,于朝堂大会。孙皓b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注释 a 诸葛靓(jìng):字仲思,三国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少子。其父起兵反魏,遣诸葛靓入吴为质以请求援军,后兵败为司马昭所杀。吴亡后靓入晋,终身不仕。 b 孙皓(242—284):字元宗,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权之孙。东吴最后一代国君,荒淫残暴,致士众离心。天纪四年(280),晋灭吴,孙皓降,封归命侯。 译文 诸葛靓在吴国时,一次在朝堂上参与大朝会。孙皓问他:“你字仲思,是思什么?”诸葛靓回答说:“在家思尽孝,侍奉君主思尽忠,和朋友交往思诚信,不过是这些而已。” 二十三 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a问王夷甫b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c善谈名理,混混d有雅致;张茂先e论《史》《汉》,靡靡f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g、子房h,亦超超玄著i。” 注释 a 乐(yuè)令:乐广(?—304),字彦辅,西晋南阳淯阳(今属河南)人。因代王戎为尚书令,故称乐令。崇尚清谈,与王衍齐名。 b 王夷甫:王衍(256—311),字夷甫,又称王太尉,西晋琅邪临沂人。八王之乱中,匈奴刘渊乘机举兵,王衍居宰辅高位,不以国事为重,专谋自保。永嘉五年(311),被石勒所俘,为求苟活,劝石勒称帝,被杀。 c 裴仆射(yè):裴(wěi,267—300),字逸民,又称裴成公,西晋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官至尚书左仆射,谥号“成”。博学,通医术。 d 混(gǔn)混:说话滔滔不绝的样子。 e 张茂先:张华(232—300),字茂先,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人。晋初任中书令,排除异议,力劝武帝定灭吴之计。以博洽著称。 f 靡靡:娓娓动听的样子。 g 延陵:季札,春秋时吴国贵族。封于延陵,称延陵季子。贤明博学,游历诸国。 h 子房:张良,字子房。刘邦重要谋士。汉朝建立,封为留侯。 i 超超玄著:议论高超玄妙又深沉透彻。 译文 名士们一起到洛水边游乐,回来后,乐广问王衍说:“今天游乐开心吗?”王衍说:“裴善于谈论名理,滔滔不绝,有高雅的意致;张华论《史记》《汉书》,娓娓动听;我和王戎一起谈论季札、张良,也是十分高超又深远透彻。” 三十一 过江诸人a,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b,藉卉c饮宴。周侯d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e愀然f变色曰:“当共戮力g王室,克复神州h,何至作楚囚相对i!” 注释 a 过江诸人:指自中原渡江在东晋朝廷任职的士大夫们。 b 新亭:故址在今江苏南京西南。 c 藉(jiè)卉:坐在草地上。卉,草的总称。 d 周侯:周(yǐ,269—322),伯仁,晋汝南安成(今河南汝南东南)人。官至尚书左仆射。 e 王丞相:王导(276—339),字茂弘,琅邪临沂人。与堂兄王敦拥立司马睿称帝(即晋元帝)。王导为丞相,权重一时,王氏族人多居要职,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语。 f 愀(qiǎo)然:脸色改变的样子。 g 戮力:共同努力、通力合作。戮,同“勠”。 h 神州:指中原地区。 i 楚囚相对:这是借用楚人钟仪被囚晋国的典故。《左传》记载,楚共王七年,当时的楚令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钟仪随军出征,战败成为郑国俘虏。后来郑国将他送给晋国。在被囚禁的这段时期,他因为怀念故国,常常一个人哭泣。后来这个故事常常被借来比喻国破家亡的时候束手无策、含悲哭泣的状况。 译文 过江避难的士人,每逢风和日丽的日子,就会相互邀约到新亭游乐,坐在草地上饮酒宴会。周在席间叹息说:“风景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变!”在座的人都相对流泪。只有王导变了脸色,严肃地说:“现在应该齐心合力辅佐王室,收复中原,怎么至于像囚犯一样相对哭泣!” 三十二 卫洗马a初欲渡江,形神惨悴b,语左右云:“见此芒芒c,不觉百端交集。苟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注释 a 卫洗(xiǎn)马:卫玠,字叔宝,西晋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人。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故称卫洗马。 b 惨悴:忧伤憔悴。 c 芒芒:广远无尽的样子。 译文 卫玠当初即将渡江的时候,面容憔悴,神情忧伤,跟身边的人说:“见到这广阔无边的长江,不觉百感交集。只要是有感情的人,又有谁能排遣这样的忧伤!” 四十三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a。孔君平b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c家禽。” 注释 a 惠:同“慧”,聪慧。 b 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为人正直,颇有名望。曾参与平定苏峻之乱。成帝时因忤逆王导被降为廷尉。 c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译文 梁国有一户杨姓人家的儿子九岁,十分聪明。孔坦拜访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就叫儿子出来。这孩子为客人摆上水果,水果里面有杨梅,孔坦指着杨梅对孩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随声回答说:“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四十六 谢仁祖a年八岁,谢豫章b将c送客,尔时语已神悟,自参上流。诸人咸共叹之,曰:“年少,一坐之颜回d。”仁祖曰:“坐无尼父e,焉别颜回?” 注释 a 谢仁祖:谢尚(308—357),字仁祖,又称谢镇西,东晋陈郡阳夏人。谢鲲之子。穆帝时,拜尚书仆射,进号镇西将军。为政清简,爱护军民。 b 谢豫章:谢鲲,字幼舆,陈郡阳夏人。官至豫章太守。能歌善琴。 c 将:携带、带领。 d 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最得意的学生。箪食瓢饮,身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e 尼父:指孔子。古时常在男子的字后加“父”以示尊敬。孔子字仲尼,故称。 译文 谢尚八岁的时候,谢鲲带着他送客,那时他在言谈间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悟性,能够跻身于上流人物之中。众人都赞美他,说:“这个少年,是一座之中的颜回。”谢尚说:“座中并没有孔子,又怎么能识别颜回呢?” 四十八 竺法深a在简文b坐,刘尹c问:“道人何以游朱门d?”答曰:“君自见其朱门,贫道如游蓬户e。”或云卞令f。 注释 a 竺法深:名潜,一名道潜,字法深,晋高僧,出身琅邪王氏。年十八出家,师从刘元真。晋永嘉初避乱过江。隐居剡山以避世。 b 简文:晋简文帝司马昱,字道万。历经元、明、成、康、穆、哀、废帝七朝,封会稽王。太和六年(371),被桓温立为帝,在位仅八月即崩。 c 刘尹:刘惔,字真长,东晋沛国相县(治今安徽濉溪西北)人。历任司徒左长史、侍中、丹阳尹等职,故称刘尹。 d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后泛指富贵人家。 e 蓬户:用蓬草编织成的门户,形容居室简陋。泛指贫寒人家。 f 卞令:卞壸(kǔn),字望之,济阴冤句(qú)(治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曾任尚书令,故称卞令。成帝时与庾亮同掌机要,在苏峻之乱中战死。 译文 竺法深在简文帝司马昱的府上做客,刘惔问:“和尚为什么要与富贵人家交游往来?”竺法深回答:“在您看来那是富贵人家,我却如同和贫寒人家交往一样。”有人说,是卞壸问的。 五十 孙齐由a、齐庄b二人小时诣庾公。公问齐由何字,答曰:“字齐由。”公曰:“欲何齐邪?”曰:“齐许由c。”齐庄何字,答曰:“字齐庄。”公曰:“欲何齐?”曰:“齐庄周d。”公曰:“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对曰:“圣人生知e,故难企慕。”庾公大喜小儿对。 注释 a 孙齐由:孙潜,字齐由,孙盛长子,官至豫章太守。殷仲堪征讨王国宝时,逼迫孙潜做其谘议参军,孙潜坚决不肯接受,因忧虑过度而亡。 b 齐庄:孙放,字齐庄。孙盛次子,以夙慧称名,官至长沙王相。 c 许由:传说尧欲让天下给许由,他不接受,逃至箕山;尧又请他做九州长,他洗耳于颍水之滨,表示不愿听闻。后为隐居不仕的榜样。 d 庄周: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文学家,著有《庄子》,主张清静无为。 e 生知:生下来就知道。 译文 孙潜、孙放兄弟俩小时候去拜访庾亮。庾亮问孙潜的字是什么,孙潜回答:“字齐由。”庾亮问:“想要向谁看齐呢?”孙潜回答:“想向许由看齐。”庾亮又问孙放的字是什么,孙放回答:“字齐庄。”庾亮问:“想要向谁看齐呢?”孙放回答:“想向庄子看齐。”庾亮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慕庄子呢?”孙放回答:“圣人生下来就明白万事万物的道理,所以难以仰望仿效。”庾亮对孙放的回答非常满意。 五十一 张玄之a、顾敷b是顾和c中外孙,皆少而聪惠。和并知之,而常谓顾胜,亲重偏至d,张颇不恹e。于时,张年九岁,顾年七岁,和与俱至寺中,见佛般泥洹像f,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问二孙。玄谓:“被亲故泣,不被亲故不泣。”敷曰:“不然。当由g忘情故不泣,不能忘情故泣。” 注释 a 张玄之:字祖希,又称张吴兴,东晋吴郡吴县人。少以学显,曾任吴兴太守。与谢玄齐名,时称“南北二玄”。 b 顾敷:字祖根,东晋吴郡吴县人,官至著作郎。早慧,年仅二十三岁就去世了。 c 顾和:字君孝,吴郡吴县人。为官刚正,不阿附权臣。 d 至:极、最。 e 不恹(yàn):不满意。 f 般泥洹(bōnièhuán)像:指释迦牟尼佛圆寂像。 g 由:由于、因为。 译文 张玄之、顾敷分别是顾和的外孙和孙子,两人都是小时候就十分聪明。顾和对两人十分了解,经常说顾敷更胜一筹,所以特别亲近偏爱他,张玄之颇为不满。这时张玄之九岁,顾敷七岁,顾和带两个小孩一起到寺庙中,看见释迦牟尼佛圆寂像,佛身边的弟子中有哭泣的,也有不哭泣的。顾和问两个孙辈为什么会这样。张玄之说:“被佛喜爱的弟子哭泣,不被喜爱的弟子不哭泣。”顾敷说:“不是这样的。应该是因为能忘情的弟子不哭泣,不能忘情的弟子哭泣。” 六十一 简文入华林园,顾a谓左右曰:“会心b处不必c在远。翳然d林水,便自有濠、濮e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注释 a 顾:回头看。 b 会心:领悟、领会。 c 不必:不一定。 d 翳(yì)然:浓荫遮蔽的样子。翳,遮蔽。 e 濠、濮:濠是指庄子跟惠子的濠梁之辩,濮则是指庄子钓于濮水的典故。《庄子·秋水》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水的桥上,论鱼之乐;又钓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聘庄子为官,庄子拒辞不受。两个典故常合用表示惬意悠闲、自由自在的生活情趣。 译文 简文帝司马昱进入华林园,回过头对随从说:“心领神会的地方不必在远方,树林蔽空,林水交映,自然就会有像庄子在濠梁、濮水中体会到的闲情雅致,觉得鸟兽禽鱼自然会来亲近人。” 六十二 谢太傅语王右军a曰:“中年伤于哀乐b,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c。”王曰:“年在桑榆d,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e。恒恐儿辈觉,损欣乐之趣。” 注释 a 王右军: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又称王右军,东晋琅邪临沂人。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与谢安等在兰亭集会,写下《兰亭集序》。官至右军将军。在书法史上,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b 哀乐:偏义复词,这里偏指哀伤。 c 恶:心里不舒服。 d 桑榆:落日余晖照射的桑榆树梢,比喻人的晚年。 e 陶写:陶冶性情,排解忧思。 译文 谢安跟王羲之说:“人到了中年,常常因为悲伤的情绪而感伤,和亲友分别,心里总是会有好几天不舒服。”王羲之说:“人年纪大了,自然会这样,只能依赖丝竹管弦消愁怡情。不过又常担心子侄辈知道了,减少了欢乐的情趣。” 七十 王右军与谢太傅共登冶城。谢悠然a远想,有高世之志b。王谓谢曰:“夏禹勤王,手足胼胝c;文王旰食d,日不暇给e。今四郊多垒f,宜人人自效g,而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谢答曰:“秦任商鞅,二世而亡,岂清言h致患邪?” 注释 a 悠然:闲适的样子。 b 高世之志:超脱世俗的志趣。 c 胼胝(piánzhī):手脚因长期从事劳作而产生的厚茧。 d 旰(gàn)食:忙到很晚才吃饭。旰,天色晚。 e 给(jǐ):足够。 f 四郊多垒:指战事多发。垒,壁垒、堡垒。 g 自效:自动自发地报效国家。 h 清言:清谈,亦称“谈玄”,指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风气。 译文 王羲之和谢安一起登上冶城。谢安悠闲自得,凝神遐想,有超脱世俗的志趣。王羲之对谢安说:“夏朝的大禹操劳国事,手脚都长出厚茧;周文王每天忙到很晚才吃饭,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如今国家战乱多发,人人都应该自觉地为国家效劳,而空谈荒废政务,不切实际的文辞妨碍国事,恐怕这些都不是当今适合做的事情。”谢安回答说:“秦国任用商鞅,仅仅二代就灭亡了,这难道是清谈所导致的祸患吗?” 七十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a,与儿女讲论文义b。俄而c雪骤d,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e曰:“撒盐空中差f可拟。”兄女曰:“未若g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h,左将军王凝之i妻也。 注释 a 集:聚集、聚会。 b 文义:文章的义理。 c 俄而:一会儿、不久。 d 骤:急、突然。 e 胡儿:谢朗,字长度,小字胡儿,又称东阳,东晋陈郡阳夏人。官至东阳太守。 f 差(chā):大略、差不多。 g 未若:不如、比不上。 h 公大兄无奕女:谢安长兄谢奕的女儿谢道韫(yùn)。无奕,谢奕,字无奕,东晋陈郡阳夏人。谢道韫,诗人,聪慧有才辩,世称“咏絮才”。 i 王凝之:字叔平,东晋琅邪临沂人。王羲之次子。擅长草书、隶书。 译文 谢安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儿女们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忽然变大,谢安开心地说:“白雪纷纷落下的样子像什么呢?”谢朗说:“将盐撒向空中的样子大概可以比拟。”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凭借风飞起的样子。”谢安大笑,十分开心。这个侄女就是谢安的长兄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穿窄衣。为豫防皮肤被衣服擦伤,就非穿宽大的衣服不可。现在有许多人以为晋人轻裘缓带,宽衣,在当时是人们高逸的表现,其实不知他们是吃药的缘故。一班名人都吃药,穿的衣都宽大,于是不吃药的也跟着名人,把衣服宽大起来了! 还有,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像或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 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比方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时候,扪起虱来,那是不大好的。但在那时不要紧,因为习惯不同之故。这正如清朝是提倡抽大烟的,我们看见两肩高耸的人,不觉得奇怪。现在就不行了,倘若多数学生,他的肩成为一字样,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了。 此外可见服散的情形及其他种种的书,还有葛洪的《抱朴子》。 到东晋以后,作假的人就很多,在街旁睡倒,说是“散发”以示阔气。就像清时尊读书,就有人以墨涂唇,表示他是刚才写了许多字的样子。故我想,衣大,穿屐,散发等等,后来效之,不吃也学起来,与理论的提倡实在是无关的。 又因“散发”之时,不能肚饿,所以吃冷物,而且要赶快吃,不论时候,一日数次也不可定。因此影响到晋时“居丧无礼”。——本来魏晋时,对于父母之礼是很繁多的。比方想去访一个人,那么,在未访之前,必先打听他父母及其祖父母的名字,以便避讳。否则,嘴上一说出这个字音,假如他的父母是死了的,主人便会大哭起来——他记得父母了——给你一个大大的没趣。晋礼居丧之时,也要瘦,不多吃饭,不准喝酒。但在吃药之后,为生命计,不能管得许多,只好大嚼,所以就变成“居丧无礼”了。 居丧之际,饮酒食肉,由阔人名流倡之,万民皆从之,因为这个缘故,社会上遂尊称这样的人叫作名士派。 吃散发源于何晏,和他同志的,有王弼和夏侯玄两个人,与晏同为服药的祖师。有他三人提倡,有多人跟着走。他们三人多是会做文章,除了夏侯玄的作品流传不多外,王何二人现在我们尚能看到他们的文章。他们都是生于正始的,所以又名曰“正始名士”。但这种习惯的末流,是只会吃药,或竟假装吃药,而不会做文章。 东晋以后,不做文章而流为清谈,由《世说新语》一书里可以看到。此中空论多而文章少,比较他们三个差得远了。三人中王弼二十余岁便死了,夏侯、何二人皆为司马懿所杀。因为他二人同曹操有关系,非死不可,犹曹操之杀孔融,也是借不孝做罪名的。 二人死后,论者多因其与魏有关而骂他,其实何晏值得骂的就是因为他是吃药的发起人。这种服散的风气,魏、晋,直到隋、唐,还存在着,因为唐时还有“解散方”,即解五石散的药方,可以证明还有人吃,不过少点罢了。唐以后就没有人吃,其原因尚未详,大概因其弊多利少,和鸦片一样罢? 晋名人皇甫谧作一书曰《高士传》,我们以为他很高超。但他是服散的,曾有一篇文章,自说吃散之苦。因为药性一发,稍不留心,即会丧命,至少也会受非常的苦痛,或要发狂;本来聪明的人,因此也会变成痴呆。所以非深知药性,会解救,而且家里的人多深知药性不可。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魏末,何晏他们以外,又有一个团体新起,叫作“竹林名士”,也是七个,所以又称“竹林七贤”。正始名士服药,竹林名士饮酒。竹林的代表是嵇康和阮籍。但究竟竹林名士不纯粹是喝酒的,嵇康也兼服药,而阮籍则是专喝酒的代表。但嵇康也饮酒,刘伶也是这里面的一个。他们七人中差不多都是反抗旧礼教的。 他们的态度,大抵是饮酒时衣服不穿,帽也不带。若在平时,有这种状态,我们就说无礼,但他们就不同。居丧时不一定按例哭泣;子之于父,是不能提父的名,但在竹林名士一流人中,子都会叫父的名号。旧传下来的礼教,竹林名士是不承认的。即如刘伶——他曾做过一篇《酒德颂》,谁都知道——他是不承认世界上从前规定的道理的,曾经有这样的事,有一次有客见他,他不穿衣服。人责问他;他答人说,天地是我的房屋,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们为什么进我的裤子中来?至于阮籍,就更甚了,他连上下古今也不承认,在《大人先生传》里有说:“天地解兮六合开,星辰陨兮日月颓,我腾而上将何怀?”他的意思是天地神仙,都是无意义,一切都不要,所以他觉得世上的道理不必争,神仙也不足信,既然一切都是虚无,所以他便沉湎于酒了。然而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饮酒不独由于他的思想,大半倒在环境。其时司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声很大,所以他讲话就极难,只好多饮酒,少讲话,而且即使讲话讲错了,也可以借醉得到人的原谅。只要看有一次司马懿求和阮籍结亲,而阮籍一醉就是两个月,没有提出的机会,就可以知道了。 阮籍作文章和诗都很好,他的诗文虽然也慷慨激昂,但许多意思都是隐而不显的。宋的颜延之已经说不大能懂,我们现在自然更很难看得懂他的诗了。他诗里也说神仙,但他其实是不相信的。嵇康的论文,比阮籍更好,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嵇康做的《难自然好学论》,却道,人是并不好学的,假如一个人可以不做事而又有饭吃,就随便闲游不喜欢读书了,所以现在人之好学,是由于习惯和不得已。还有管叔蔡叔,是疑心周公,率殷民叛,因而被诛,一向公认为坏人的。而嵇康做的《管蔡论》,就也反对历代传下来的意思,说这两个人是忠臣,他们的怀疑周公,是因为地方相距太远,消息不灵通。 不过何晏王弼阮籍嵇康之流,因为他们的名位大,一般的人们就学起来,而所学的无非是表面,他们实在的内心,却不知道。因为只学他们的皮毛,于是社会上便很多了没意思的空谈和饮酒。许多人只会无端的空谈和饮酒,无力办事,也就影响到政治上,弄得玩“空城计”,毫无实际了。在文学上也这样,嵇康阮籍的纵酒,是也能做文章的,后来到东晋,空谈和饮酒的遗风还在,而万言的大文如嵇阮之作,却没有了。刘勰说:“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这“师心”和“使气”,便是魏末晋初的文章的特色。正始名士和竹林名士的精神灭后,敢于师心使气的作家也没有了。 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和平。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潜。他的态度是随便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和作文章,无尤无怨。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穷到有客来见,连鞋也没有,那客人给他从家丁取鞋给他,他便伸了足穿上了。虽然如此,他却毫不为意,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自然状态,实在不易模仿。他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是何等自然。现在有钱的人住在租界里,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便做诗,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自以为合于渊明的高致,我觉得不大像。 陶潜之在晋末,是和孔融于汉末与嵇康于魏末略同,又是将近易代的时候。但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但《陶集》里有《述酒》一篇,是说当时政治的。这样看来,可见他于世事也并没有遗忘和冷淡,不过他的态度比嵇康阮籍自然得多,不至于招人注意罢了。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觉得奇怪,而且汉魏晋相沿,时代不远,变迁极多,既经见惯,就没有大感触,陶潜之比孔融嵇康和平,是当然的。 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间世的,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由此可知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罢。 (内容有删减) 梳理与探究 读书有计划 《世说新语》全书原为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共三十六门。其中上卷四门,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门,为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其余二十三门为下卷。《世说新语》共有一千一百三十则故事,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各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呈现了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清谈放诞的风气。本书从中精选了较有代表性的二百余则,希望读者通过本书能够增进对魏晋这一时代的了解。 建议用五周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并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前两周通读全书,初步掌握本书的内容;第三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人物群体精读,加深对本书内容的了解;第四、第五周针对特定主题进行专题研讨与交流,掌握本书蕴含的思想情感。 时间可大致安排如下。 .前两周.通读全书 第一阶段(四天):上卷四门 第二阶段(三天):中卷九门 第三阶段(七天):下卷二十三门 通读全书时,可以参考以下建议,以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效果: 1.借助注释,读懂原文。不要在未阅读前先看译文,也不要只看译文,而应当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中实词的含义,理解虚词的用法,尝试自己读懂原文。自行通读一遍后,再对照译文检验自己的文言理解能力。 2.坚持每天阅读,及时进行圈画和记录。边阅读,边圈画出文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读完后,要对所读内容进行回顾与整理。 3.每阅读完一个阶段,就以表格、思维导图或其他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总结和回顾,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 .第三周.精读人物 《世说新语》里人物数量繁多,其中,有的人物不仅反复出现在同一门类的不同故事里,有时还涉及多个不同的门类,人物的不同侧面也由此得以展现。如果只着眼于某一门的某一个故事,就容易对人物产生片面的理解,甚至因此而曲解故事原意。只有对某一个人物或者某一类人物的故事进行有逻辑的梳理、整合、比较和分析,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把握人物特征,还原更加立体和全面的人物形象。 为了读懂人物,建立对人物的正确理解,需要有意识地精读文本。可与同学组成小组,选取《世说新语》中的某一个人物(如曹操、王导、谢安、嵇康等)或某一类人物(如帝王、将相、神童、女子等)为目标,仔细阅读、整合、分析其相关故事,绘制思维导图或表格,总结出一份相对客观、全面的人物小像。完成人物精读后,若有余力,可以通过举办故事分享会、创作人物朋友圈等形式,展示自己的精读成果。 .第四、第五周.专题研讨与交流 围绕感兴趣的内容,与小组成员一同设定专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合理的专题设置和研讨过程不仅可以使我们得到更深入的阅读体会,也能带我们一窥书中所涉年代的风土人情。 以下专题可供参考。 专题一:《世说新语》里的酒文化 自古以来,文人骚客都对酒情有独钟,而魏晋名士们尤甚,通过《世说新语》中的故事可知,他们大多嗜酒成性,毫无节制——这些名士为什么对酒如此痴狂?《世说新语》里记录了孔融的两个儿子及钟毓兄弟偷酒的经历,里面都提到了喝酒拜礼的习俗——这种礼教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请梳理《世说新语》里有关酒的故事,探究其反映出的酒文化。 专题二:《世说新语》里的孝文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品德的标尺之一,而在古时,“孝”甚至是推举做官的依据之一。《世说新语》里多次出现有关“孝”的情节,如焦饭遗母、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阮籍丧母等,较全面地展现了当时“孝”的具体表现及相关的习俗。请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世说新语》中反映出的魏晋时期孝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的看法和理解。 专题三:《世说新语》里的审美风气 魏晋时期,人们有了独特的审美标准,开始重视并乐于品评男性的外貌,《世说新语》中甚至单独列了“容止”一门来记录人们对男子容貌、风姿的评价。在当时,达到怎样的标准才称得上“美男子”呢?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审美风气的形成?请收集整理《世说新语》里涉及审美的故事,借助图书及网络资料,试着去理解当时形成如此审美风气的原因。 在完成专题研讨与交流后,还可以尝试将成果向亲友、师长展示出来。展示形式尽量创意化,如讲座、手抄报、发布会等。 读书有方法 .学会阅读文言志人笔记小说 《世说新语》是一部典型的文言志人笔记小说,此类小说多以历史人物的言行及传闻为描写对象,篇幅短小、辞约旨丰,突出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此类作品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上。为了做到这一点,在此提供一些可用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客观、更有效率地认识《世说新语》中的人物。同时,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本书,也是阅读同类作品的良策。 1.科学分类整理,建立人物档案 《世说新语》里人物众多,且不同故事对同一人物的称呼不一定统一,有时是姓名,有时是字号,有时是官职,等等。在阅读过程中记得随时填写“人物名片”,整理人物的相关称呼、人际关系、事迹等,这样方便我们较为全面地理解人物。 “人物名片”示例: 人物:王羲之 别称:王右军、王逸少 年代:东晋 重要人际关系:叔叔王导,儿子王凝之、王徽之、王献之,儿媳谢道韫,朋友谢安…… 事件1: 书中位置 文学三十六 内容概括 王羲之一开始瞧不起支遁,不和他交谈;后来发现他才辞不凡,便敞开胸怀,与其交谈,流连不止。 事件2: 书中位置 内容概括 2.立足时代背景,理解人物言行 《世说新语》成书年代较早,其包含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地与现今有所差异。如果只着眼于文本本身,用现在的价值观去衡量和评判其中的人物,就容易不理解、诧异,甚至于误解,所以在阅读此类作品时,我们需要“知人论世”,积极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便理解人物的言行,把握人物的形象。 以《世说新语》为例,其主要涉及的年代为魏晋时期。此时期内,政权更迭频繁,礼崩乐坏,同时儒门衰落,玄学兴起,佛教思想的影响也逐步扩大,魏晋名士们因此解放了个性,大多率直任诞、不拘礼节。因此,他们能有以现今目光来看也颇为惊世骇俗的言行,是和当时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潮分不开的。 立足时代背景来分析人物,不仅能使我们理解人物的所作所为,而且也有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人物形象。 .反复品读,及时摘抄,体会语言风格 《世说新语》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往往只用数十字就能将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将人物勾勒得活灵活现。 如“雅量二”中所记的“嵇康临刑”,作者用“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等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将嵇康的从容淡定、遗世独立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俭啬五”中“王戎嫁女”的故事,作者只用了一个“不说”和一个“释然”的前后对比,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王戎的小气、吝啬。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反复品读这些描写精彩之处,体会《世说新语》一言胜万语的特点。若有感悟特别深的描写,还可以及时摘抄下来,方便日后参考学习。 .拓展延伸阅读,深化学习方法 完成《世说新语》的阅读后,扩大阅读范围,联读其他文言笔记小说,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已经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以加强我们对文言笔记小说的理解,进而提升文言素养。 如由东晋葛洪辑抄,记录了西汉许多遗闻轶事的《西京杂记》,又如由三国魏邯郸淳所撰,记录了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笑话故事的《笑林》,都是优秀的文言笔记小说。不妨找来一读,进行对比赏析。相信经过拓展延伸阅读,你一定会大有收获。 目录 德行第一 一 / 001 二 / 002 三 / 003 六 / 004 七 / 005 九 / 006 十一 / 007 十三 / 008 十五 / 008 十六 / 009 十七 / 010 二十四 / 011 二十五 / 012 三十一 / 013 三十二 / 013 三十四 / 014 四十五 / 014 言语第二 二 / 016 三 / 017 四 / 018 五 / 018 十一 / 019 十二 / 020 十七 / 021 十九 / 022 二十一 / 023 二十三 / 023 三十一 / 024 三十二 / 025 四十三 / 026 四十六 / 027 四十八 / 027 五十 / 028 五十一 / 029 六十一 / 030 六十二 / 031 七十 / 031 七十一 / 033 七十六 / 035 七十九 / 035 八十八 / 036 九十一 / 037 九十八 / 037 一〇二 / 038 政事第三 三 / 040 十六 / 041 文学第四 六 / 043 七 / 044 十二 / 045 十七 / 045 十八 / 046 十九 / 047 二十 / 048 二十六 / 049 二十八 / 049 三十 / 050 三十一 / 051 三十二 / 052 三十三 / 053 三十六 / 053 三十八 / 054 三十九 / 055 四十 / 056 四十二 / 056 四十五 / 057 五十五 / 058 五十六 / 059 六十六 / 060 六十九 / 061 七十 / 061 七十四 / 062 七十五 / 062 七十六 / 063 方正第五 一 / 064 三十四 / 065 雅量第六 一 / 067 二 / 068 三 / 069 四 / 070 十九 / 070 二十八 / 071 二十九 / 072 三十四 / 073 三十五 / 073 三十六 / 074 识鉴第七 十 / 077 赏誉第八 四 / 079 八 / 080 十七 / 081 三十二 / 083 九十一 / 083 一〇七 / 083 品藻第九 十七 / 085 三十五 / 086 八十七 / 086 规箴第十 九 / 087 捷悟第十一 一 / 089 二 / 090 三 / 090 四 / 091 夙惠第十二 二 / 093 三 / 094 五 / 095 豪爽第十三 一 / 096 三 / 097 八 / 097 十 / 098 容止第四 一 / 100 二 / 102 三 / 102 五 / 103 六 / 104 七 / 104 八 / 105 九 / 105 十四 / 106 十九 / 106 三十 / 107 自新第十五 一 / 108 企羡第十六 二 / 110 三 / 111 伤逝第十七 一 / 112 三 / 113 栖逸第十八 一 / 114 二 / 115 贤媛第十九 六 / 117 九 / 118 十五 / 119 二十 / 120 二十四 / 121 二十九 / 121 三十 / 121 术解第二十 四 / 123 巧艺第二十一 六 / 124 八 / 125 九 / 125 十一 / 126 十二 / 127 十三 / 127 十四 / 128 宠礼第二十二 一 / 129 四 / 130 任诞第二十三 一 / 131 二 / 132 三 / 134 五 / 135 六 / 135 七 / 136 八 / 136 九 / 137 十 / 138 十一 / 138 十二 / 139 十七 / 139 十八 / 140 二十 / 140 二十一 / 141 二十五 / 141 三十 / 142 三十二 / 143 三十六 / 143 四十二 / 144 四十五 / 144 四十六 / 145 四十七 / 145 五十一 / 146 五十三 / 148 简傲第二十四 三 / 149 四 / 150 六 / 151 七 / 151 十二 / 152 排调第二十五 六 / 154 八 / 155 九 / 155 十二 / 156 十八 / 156 十九 / 157 二十一 / 157 二十八 / 158 三十 / 158 三十一 / 159 四十 / 159 四十六 / 160 五十九 / 160 六十一 / 161 轻诋第二十六 十一 / 162 二十九 / 163 三十三 / 164 假谲第二十七 一 / 165 黜免第二十八 二 / 167 俭啬第二十九 四 / 168 五 / 168 汰侈第三十 二 / 170 四 / 171 八 / 171 忿狷第三十一 二 / 174 谗险第三十二 三 / 176 四 / 177 尤悔第三十三 十五 / 179 纰漏第三十四 四 / 180 惑溺第三十五 五 / 182 仇隙第三十六 六 / 184 八 / 185 阅读·思考·生活 / 186 读书短札 / 190 德行第一 [题解]德行指美好的道德品行。本门所讲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认为值得他们学习的,可以作为准则和规范来执行的价值取向。阅读本门,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了解当时的道德观念。 一 陈仲举a言为士则b,行为世范,登车揽辔c,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d太守e,至,便问徐孺子f所在,欲先看g之。主簿h白i:“群情欲府君先入廨j。”陈曰:“武王k式l商容m之闾n,席不暇o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注释 a 陈仲举:陈蕃(?—168),字仲举,东汉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人。灵帝初,任太傅,为人刚正不阿,以气节称名当世。后与大将军窦武共同谋除宦官曹节、王甫等,谋泄被杀。 b 则:准则。 c 登车揽辔(pèi):登上公车,执持缰绳。这里意指做官赴任。辔,驾驭牲口的缰绳。 d 豫章:汉代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e 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f 徐孺子:徐稺(97—168),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今属江西)人。隐士。陈蕃为豫章太守时,不见宾客,只为他特设一榻,他走后就挂起不用。 g 看:拜访。 h 主簿:官名,管文书印信,办理事务。 i 白:禀报。 j 廨(xiè):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 k 武王:周武王(?—前1043),率军灭商,建立西周王朝。 l 式:同“轼”,古时马车车厢前用作扶手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以手抚轼是古人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 m 商容:相传为殷商贤人,因直谏被纣王废黜。 n 闾:里巷的门。 o 席不暇暖:连席子都来不及坐暖。形容繁忙迫切。 译文 陈蕃的言谈是当时士人的准则,行为是世间的典范。登上公车,执持缰绳,为官赴任时,他怀抱着使天下清平的志向。他出任豫章太守时,刚到,便打听徐稺的住处,想要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府君您先进官署。”陈蕃回答:“周武王即位之后,连席子都来不及坐暖,就立即去贤人商容家中拜访致敬。现今我要尊敬贤人而不先进官署,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二 周子居a常云:“吾时月b不见黄叔度c,则鄙吝之心已复d生矣。” 注释 a 周子居:周乘,字子居,东汉汝南安城(今河南正阳东北)人。曾任泰山太守。天资聪颖,操守清高,不合流俗。 b 时月:泛指数月。 c 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汝南慎阳(今河南正阳北)人。家世贫寒,以德行著称。 d 复:又、再。 译文 周乘常说:“我只要数月没有见到黄宪,就感觉庸俗贪鄙的想法已再度滋长。” 三 郭林宗a至汝南,造b袁奉高c,车不停轨,鸾d不辍e轭f。诣g黄叔度,乃弥日h信宿i。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j如万顷之陂k,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注释 a 郭林宗:郭泰(127—169),字林宗,东汉太原界休(今山西介休东南)人。博通经典,擅长谈论,与反对宦官专权的李膺等人相友善。 b 造:拜访。 c 袁奉高:袁阆(láng),字奉高,东汉汝南慎阳人。 d 鸾(luán):古代一种铃铛,一般系在车轭上。 e 辍(chuò):停止。 f 轭(è):驾车时套在马、牛颈上的曲木。 g 诣(yì):拜访。 h 弥日:终日、整天。 i 信宿:连宿两夜。 j 汪汪:水宽广的样子。 k 陂(bēi):水塘。 译文 郭泰到汝南郡拜访袁阆,车子还未停稳,车铃还在晃动,他就离开了。拜访黄宪时,他竟逗留整日,还连住两夜。别人问他这是为什么,郭泰回答说:“黄宪如同万顷的水塘般宽阔深邃,澄清它不会使它变得清澈,扰动它不会使它变得浑浊,他的度量宽广博大,难以测量。” 六 陈太丘a诣荀朗陵b,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c将车d,季方e持杖后从。长文f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g应门,慈明h行酒,余六龙i下食j。文若k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l奏:“真人m东行。” 注释 a 陈太丘: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一作仲躬),曾任太丘长,为政清静,百姓安宁,故又称陈太丘,东汉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北)人。 b 荀朗陵:荀淑,字季和,东汉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曾为朗陵侯相,故称荀朗陵。博学而高行。 c 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长子。 d 将(jiāng)车:驾车。 e 季方:陈谌(chén),字季方,陈寔少子。 f 长文:陈群(?—237),字长文,陈寔之孙,陈纪之子。有知人之明,曾建议选任官吏,实行九品官人法。 g 叔慈:荀靖,字叔慈,荀淑第三子。不仕,号曰玄行先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