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
作者: 张淞强, 刘学明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0.80
折扣购买: 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高中美术教育
ISBN: 9787558184598

作者简介

张淞强,助理研究员,硕士。2004年至今就职于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原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从事美术教研、教学研究、新课程改革研究工作。现为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著作10多部,主持、参与省级课题10余项。 刘学明,教育学硕士,美术正高级教师,现就职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美术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标准、教师培训、教学竞赛、教育科研、教学反思与教学改革等。

内容简介

第一节 先秦美术 一、绘画艺术 原始社会末期,绘画艺术已脱离器物装饰的地位开始独立存在了。夏商周三代的绘画实迹虽已不可详考,但商周时期就已出现壁画。 《周礼注疏》:周代曾设官执掌绘事,天子处理政务的明堂门上绘有猛虎,使人看后会慑服于最高统治者的权威。这种“虎门”上的画是壁画形式。西周还存在着重大历史题材的庙堂壁画。西周初年曾有“武王、成王伐商图及巡省东国图”的壁画创作。 春秋战国时期,壁画的创作昌盛,举凡公卿祠堂及贵族府第皆以壁画为饰。依据《楚辞·天问》提出的疑问,可知楚国庙堂壁画绘有神话传说、自然景象等浩繁的内容。 战国时期的绘画,见之于文献上的有关记载,常为画史所载的主要有《图书集成·艺术典》:“齐起九重之台,国中有能画者则赐之钱……王以钱百万请妻,敬君惶怖许听。”说明了战国时的画工对人物形象的追忆表现能力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反映了当时画工地位过于低微,统治者可任意夺走他的妻子。这与当时百家争鸣,社会要求变革的风气是有联系,因而“解衣盘礴”成为了文人画家要求解放个性的口头禅。 《韩非子·外储说》:“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易之也。”这是中国美术理论中最早提出绘画与现实关系的问题。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画犬马难、鬼魅易的理论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反映出在韩非子生活的时代,当时绘画题材的进一步扩大。《韩非子·外储说》:“客有为周君画?者……周君为之……万物之状备具。”韩非子认为,画?与不画?,从使用的角度看都是一样的。同时反映出这种画?的表现方法,是采用了以色块组成画面的表现方法。我们认为传统绘画的特点是以线条为主,西方绘画以明暗为主。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中,没有这样明显的区别。 战国时期绘画,是从文献的角度来看的。从绘画实迹对美术进行观照,是从考古发现帛画开始的。 《龙凤人物图》的画面表现了长裙细腰的女子,两手向前作合掌状。郭沫若先生认为:“画面中的龙即为夔,凤代表善灵,夔凤争斗的结果是凤得到了胜利。”画面表现善良女子,在幻想中祝祷经过斗争的生命的最终胜利。关于这幅帛画中的妇女形象,解释:“巫女为墓中死者祝福;表现的是墓主人,正在祈祷飞腾的龙凤引导她升仙。”如果将这幅画与时代相去不远的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相比较,发现后一种解释更加合理,画面中表现的主人公形象是墓主人,性质是“引魂升天”的放蟠之物。从绘画的艺术性上看这幅画的造型,反映了崇尚的“楚王好细腰”的审美特点,整个画幅以墨线勾描为主,整幅帛画用色简单,在人物的嘴唇与衣袖上略施朱色。 《人物御龙图》反映的“御龙升天”的思想。古代神话中有许多类似的场景。这幅画的创作思想,是以这样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是我国绘画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画面通过衣冠服饰来表现人物的身份,形象仪态肃穆,整个格调庄重而典雅。当时人物肖像画的杰出代表,造型与线条对魏晋人物画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龙凤人物图》与《人物御龙图》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一致,也有其相异的地方。画中人像具作正侧面,是人物画中线描肖像画早期阶段的特征,更容易掌握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女像较为古拙,装饰味强;男像线条较流畅,富有动感,作单线勾描。画中人物着彩,龙鹤及舆盖则基本上用白描。 《缯书》的缯是帛的总称。这件作品是以文字为主,墨书中间有朱书,笔画匀整。作品四周所画的神及草木的形象更值得珍视。图像以细线来描绘,四周画以树木,分青、赤、白、黑,每边还画有各种各样诡怪的形象,这大概与“一身三首”以及“三头民”有着联系。再联系韩非子所记载的鬼魅画,可以推断战国时代鬼神画是相当流行的,《缯书》从实物形态上提供了鬼神画的具体特征。 这些作品在用笔及设色等绘画创作实践上积累了经验,可以看到其用线描表现对象的能力已相当成熟。为后世传统绘画表现技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重视。 二、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 瓷器是中国文化的标志之一,于商代中期产生的。 陶与瓷相连属,但陶器与瓷器不同,区别:原料不同,陶器用普通黏土,而瓷器用高岭土;烧成温度不同,陶器在600~900℃,瓷器达1200℃以上,使得瓷器胎体烧结致密;陶器是素胎烧成,瓷器表面挂有人工配制的玻璃质釉。 商代的刻纹白陶以及商、周的青釉器皿,是两项突出成就。西周以后白陶衰落。 最早发现的瓷标本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文化层中,这时烧制的是青釉器皿。西周时期,青釉器有较大发展。 春秋战国的墓葬中,常以仿铜陶器随葬,沿袭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于陶器烧成之后加彩绘的传统。 (二)漆器工艺 商代漆器生产水平相当高,1973年,河北奠城台西商代墓葬发现几十片漆器残片,图案优美。 春秋战国时期,家具、乐器、bing器附件等,普遍器漆。旺盛的需求使漆器的生产成重要手工业。北方的山东沂水春秋墓等处所出漆器,属春秋早期,装饰纹样则基本沿袭了西周的青铜器纹饰。 出土的战国漆器出自南方的楚墓,数量丰富,造型新颖,彩绘纹饰精美华丽。战国至汉代的漆绘艺术的成就是在南方系统上发展起来的。 战国时期以实用功能为主的漆器在许多方面取代了青铜礼器,以青铜礼器象征统治者权势和地位的周代礼仪制度的解体和社会观念、伦理意识的抬头。变化在楚国表现得尤为鲜明。 (三)玉器艺术 史前玉雕:礼玉和饰玉。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礼玉更受重视,成为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 夏代玉器,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不断获得形体长大的礼仪性玉器。随葬玉器数量日渐增多,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中出土玉器达1072 件,四川广汉三星堆的古蜀人祭祀坑中也发现了大量仪仗性玉器。 商代玉器还会运用“俏色”工艺和镂雕,是工艺美术史上的进步。 周代的礼玉趋于制度化,使用成组的葬玉,小型的供玩赏的玉雕和饰品有了新的变化。 (四)丝织工艺 我国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丝绸纺织品。商周时代丝织工艺继续发展,商代已出现绮、纱、罗等品种。西周时期有了两色以上彩丝的提花技术。1982 年发掘的江陵马山砖厂1 号墓,打开了战国丝织品的宝库。 刺绣工艺在我国也有悠久的历史。江陵马山1号战国楚墓中所出土的绣品,不已经采用了满绣技法,代表刺绣工艺的成熟。 1.追溯和梳理中国传统美术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入了解美术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规律。 2.结合当下高中美术教育,实现高中美术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意义重大。 3.通过对传统美术教学的探索和研究,提供给高中美术教师丰富的教学思路,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