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无垠(在浙里打开共富画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历史的天空,回荡着共 富梦想 群山夹峙,水阔山远。 良田阡陌纵横,沙洲星罗棋 布;百姓傍水而居,恬淡闲 适富足。在钱塘江上游的富 春江两岸,人与自然和谐共 处,铺陈出一幅平静美好的 诗意画卷。 这是600多年前,元代画 家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居 图》。 如今的富春江畔依然一 派繁华盛景。随着历史变迁 ,这一带除了乡野耕牧,还 衍生出湿地、森林公园,以 及农旅、文创等新形态,形 成了江南地区独特的自然人 文景观,当地百姓正沿着中 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 前行。 以诗意,共远方。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以中 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浙江 牢记殷殷嘱托,深入实施“ 八八战略”,锚定高质量发 展首要任务,抓住创新深化 、改革攻坚、开放提升这一 基本路径,聚力驱动高水平 创新、突破高难度改革、扩 大高能级开放、走向高品质 生活、形成高效能治理、打 造高认可模式,以共同富裕 先行示范的实干实效生动展 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 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亘 古以来,中华文明孜孜以求 、人民群众世代期盼的美好 世界。 共同富裕,它一头连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梦 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 全体中国老百姓的“小日子” 。 若单论一个“富”字,富 甲天下者自古有之,国富民 强之盛世也不罕见。但富民 之难,难在共同,也重在共 同。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天 下大同”的思想。纵观中华 民族发展史,实现共同富裕 既是广大民众最质朴的生活 理想,也是历代先贤不懈的 追求。 古人的共富意识是自发 的、朴素的,源自对“天地 之道”的不懈追寻。翻开典 籍,从《易经》的“裒多益 寡,称物平施”“损上益下, 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 大光”,到《礼记》的“黄帝 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从《管子·霸言》“以天下之 财,利天下之人”、《道德 经》“损有余而补不足”,到 《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 不均”,先人们将大自然的 普惠与人类社会的公平相关 联,倡导效法自然,弘扬天 道。 先秦思想家们认为,对 幸福生活的追求源自人的本 性。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 需要保障人人有追求富裕的 机会,强调下层民众的富足 安乐,“下贫则上贫,下富 则上富”(《荀子·富国》) 。因此希望施政者“为政以 德”“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最终实现社 会大同。 统观早期农家的“并耕而 食”理想、道家的“小国寡民 ”理想、儒家的“大同”理想 ,以及近代孙中山的“天下 为公”理想,千百年来,中 华民族对幸福生活、共同富 裕的憧憬和追求从未止步。 纵览上下5000年,可以 看到这种意识与人类文明进 步史如影随形。只不过囿于 生产力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 ,往往限于“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这种乌托邦式空想 。士子们将希望寄托于统治 阶级施舍,从而实现“大同” 的想法,却屡屡破产。 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