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吉林大学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5.90
折扣购买: 绿山墙的安妮(名师解读版)/新黑马阅读
ISBN: 9787560198460
1874年11月30日,加拿大小说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出生于《绿山墙的安妮》这部作品背景中爱德华王子岛的克利夫顿(现在的新伦敦)。 两岁时,她的母亲克拉拉·伍尔纳·麦克内尔·蒙哥马利(Clara Woolner Macneill Montgomery)死于肺结核,从此她开始跟着经营邮局的外祖母一起生活。 作家很小的时候就在文学上很有天赋。15岁时已经在当地新闻出版物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马可·波罗号沉没记》的诗。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师和新闻记者工作。 外祖父去世之后,她回到故乡,一边帮助外祖母打理邮局事务,一边抽空写作。她的作品虽然在当地新闻和教会出版物上发表,但是没能引起很大的轰动。然而随后,1908年出版的《绿山墙的安妮》让她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 《绿山墙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主要以作家年少时的经历为题材而写,是世界性的畅销小说。之后,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以主人公安妮展开的《少女安妮》《女大学生安妮》《梦中小屋的安妮》等续集相继发表,很受人们喜爱。 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的故居现已被改造为博物馆,供后人参观。
“等喝完下午茶,我就去绿山墙一趟,找玛丽拉 打听一下 马修到哪儿去,去那儿干什么。”这位可敬的女士作 出决定, 默默地点了点头。“眼下这个时节,他一般不会进城 ,而且他 从不探亲访友。就算是萝卜种子用完了,他也不需要 这么一身 打扮、驾着马车去买啊。他驾着马车不慌不忙的样子 ,也不像 是去请医生。想必昨晚一定发生了什么事,才会让他 不得不出 门的。真把我给搞糊涂了,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呢?要 是不把马 修今天为什么出门查个水落石出,我心里是一刻也没 法安 宁的。” 于是,在喝完下午茶之后,瑞切尔·林德太太便 出发了, 她并不需要走太远。这里距离卡斯伯特住的绿山墙并 不很远, 从林德家的山谷沿路走不足四分之一英里,就是那座 掩映在果 树园里的高大的不规则建筑。当然了,那条窄长的山 间小路却 使路途变得远了很多。因为马修·卡斯伯特的父亲比 他的儿子 更要羞涩、腼腆。当年建设自己的家宅时,他虽说还 没有真正 到树林中隐居,但却尽可能地远离了人群。绿山墙位 于他开辟 出来的这块土地的最边缘处,就算是现在,从大路上 也几乎看 不见它,而埃文利的其他居民的房屋都集中在大路两 旁,比邻 而居。在瑞切尔太太看来,人住在这样偏僻的地方根 本就算不 上是生活。 “住在这种地方,只能算是活着而已。”林德太 太自言自语 道。她沿着那两边长满野玫瑰的小路走着,路面上杂 草丛生, 留着深深的车辙。“两个人孤零零地住在这种地方, 难怪马修 和玛丽拉身上都有些古怪。就算是树再多,也没法和 人做伴 啊!上帝作证,如果树能做伴的话,这里的树倒是够 多的了。 我宁愿看到同样多的人。不过,他俩看上去还挺满足 。我猜他 俩只是习惯了而已。就像爱尔兰人常说的那样,人能 够习惯任 何的事情,哪怕是被绞死!” 一边自言自语着,瑞切尔太太走出了小路,进入 了绿山墙 的后院里。院子里一片葱绿,收拾得十分干净整齐, 一侧栽种 着高大的柳树,另一侧则是笔直整齐的白杨。地上整 洁得连一 根枯枝、一块碎石都看不到,因为如果有的话,无论 如何也逃 不过瑞切尔太太那双锐利的眼睛。她暗自猜测着,玛 丽拉·卡 斯伯特肯定经常打扫这个院子,就像她经常打扫房子 一样。院 子里干净得就是把饭菜摆到地上吃,也不用担心会吃 进一粒 尘沙。 瑞切尔用力地敲了敲厨房的门,门打开了,她迈 步走了进 去。绿山墙的厨房是一问非常宽敞、明亮的房间,被 收拾得过 于干净整洁,以至于它看上去倒像是一间很少有人待 的客厅。 厨房的东、西两侧都有窗户,从西面的窗户向后院望 去,六月 温暖的阳光从那里照进来。朝东的窗户则爬满了常青 藤。透过 它,可以瞥见左面的果园里,白樱桃树含苞待放,生 长在溪边 山谷上的白桦树挺拔修长。玛丽拉·卡斯伯特坐在爬 满了藤萝 的东窗下,也许她对阳光感到有一丝的怀疑,在她看 来,跳跃 不定的阳光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似乎有些不负责任,不 太可靠, 而这是一个应当认真对待的世界。现在,她正坐在屋 内做着针 线活,身后的桌子上已摆放好了晚餐。 还没等把房门关好,瑞切尔太太扫视了一下餐桌 ,就已经 在脑子里记下了桌上所有的东西。一共摆放着三只碟 子,显 然,玛丽拉一定在等和马修带回来的什么人一起共进 晚餐,但 那些碟子里只盛着普通的食物,只有酸果酱和一些蛋 糕,所以 她等待的客人不会是什么特别的人物。可马修为什么 会戴着白 色硬领,还要驾着马车呢?瑞切尔太太感到更加困惑 不解,一 向平静毫无神秘色彩的绿山墙忽然在她心里变得不同 寻常 起来。 “晚上好!瑞切尔,”玛丽拉轻松地招呼她,“ 快请坐吧。 今晚天气真好。你家里的人都还好吗?” 玛丽拉·卡斯伯特和瑞切尔太太是性格截然相反 的两种 人。虽然……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差异,她俩之间反而 更容易相 处,因为实在找不出恰当的词汇来形容,两人之间保 持着一种 近似友情的关系。 玛丽拉又高又瘦,全身棱角分明,缺乏女性柔和 的曲线。 她的头发有的已经开始花白,总是在脑后被盘成一个 结实的发 髻,用两只发卡别起来。从外表看上去,她像是一个 缺乏阅 历、刻板、僵硬的女人,事实上她也确实如此。幸亏 她的嘴巴 弥补了这种缺陷,那种表情如果略微开发一下,就会 显得有几 分幽默感了。 “我们都挺好的。”林德太太说,“不过,今天 我看到马修 出门的时候,还担心你的身体不舒服。我想他也许是 去请大夫 了呢。” 玛丽拉嘴角动了动,露出了会心的一笑。她早就 料到林德 太太会登门造访,这位好奇的邻居看到马修无缘无故 的赶车出 门,是一定会来探个究竟的。 “哦,没有,我身体还不错,只不过昨天有点头 痛。”玛丽 拉说,“马修去布赖特河了,我们打算从新斯科舍省 孤儿院里 领养一个小男孩儿。那个男孩今晚乘火车来。” 即便玛丽拉说马修去布赖特河那里去迎接一只来 自澳大 利亚的袋鼠,都不会令林德太太像现在这样吃惊。整 整有五秒 钟时间,她惊讶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很显然,玛丽 拉肯定没 有和她开玩笑,可是林德太太几乎都认为玛丽拉是在 说笑了。 “玛丽拉,你不是在开玩笑吧?”林德太太终于 缓过神来, 急忙追问道。 “当然不是。”玛丽拉回答说,她的口气,就好 像从新斯科 舍省的孤儿院里领个男孩回来再普通不过了,就像是 埃文利任 何一个井然有序的农场中每个春季都例行的农活,而 绝非什么 闻所未闻的新鲜事儿一样。 瑞切尔太太感到自己受到极大的震动,她的脑海 中不断喷 涌着惊叹的语句:天哪,一个男孩!在所有人当中, 居然会是 玛丽拉和马修·卡斯伯特要领养一个小男孩!从一家 孤儿院里 领养!哦,这个世界天翻地覆了!简直是疯了!以后 再也不会 有什么事会让她感到吃惊了!再也不会了! “究竟怎么回事,让你们突然产生了这种念头? ”林德太太 用不满的语气盘问。 他们做这么重要的事,竟然事先没有征询她的意 见,她当 然不会表示支持了。 “噢,其实我们很早就开始考虑这件事了——事 实上整个 冬天都在琢磨这件事。”玛丽拉答道,“就在圣诞节 前几天,亚 力山大·斯潘塞太太来到我们这里做客。她说她准备 春天的时 候从霍普顿的孤儿院里领养一个女孩子。她的表妹就 住在霍普 顿,她经常去那里看望表妹,所以对孤儿院比较了解 。她走了 以后,我和马修就不时地商量这件事。我们想领养一 个男孩 子。你知道,马修年岁越来越大了——他已经六十岁 了,再也 没有以前那股精神头了,而且他心脏也有毛病。你知 道,现在 在这里想雇个人帮忙有多么不容易,好不容易雇到几 个毛手毛 脚的法国小子,什么人都留不到。等他们在你这儿干 上一段时 间,学到了点本事之后就甩手跑了,要么去龙虾罐头 厂,要么 就干脆跑去了美国。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