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

浴血荣光
作者: 金一南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浴血荣光
ISBN: 9787550208421

作者简介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少将*衔,博士生导师。中共“十七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模范教师,全*英模代表大会代表。全*首届“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获奖者,连续三届国防大学“杰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安全战略,**冲突与危机处理。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事科学院学习,并代表国防大学赴美*院校讲学。兼任中央*校、**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南*事论坛》主持人,《中国*事科学》特邀编委。2008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营新闻人物”,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队建设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模范人物”。新近出版的著作《苦难辉煌》被评价为“一部以全新的战略视野***描述中**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史的著作”,引发较大社会反响,2010年4月***和中宣部联合向全国*员干部**。同年,当选为“2010中华文化人物”。2011年,《苦难辉煌》获出版界*高奖项“中国出版**奖”。2012年,《浴血荣光》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双百”出版工程首批重点出版物。

内容简介

4.“南陈北李”缺席中共“一大”的史因 **我们讲中国***的诞生,是事后开讲,因为她**所取得的成 就,让我们在讲到中国***的成立时很难绕过她所具有的深远的历史意 义。然而,历史从来都是当局者迷的历史,我们从旁观者的视角去看,会 *接近真实。 中国***当年成立时的13位代表,从其参与筹建的曲折经历来看, 当初这个*的成立,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甚至早期参加筹建这个*成立的 一些领导同志,对这个*将来能有多大作为,能做出多么大的事情,在其 成立之初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里面就包括我们经常讲的早期共 产主义小组创始人——有“南陈北李”之称的陈独秀和***。他们为何 没能出席中共“一大”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会议?我觉得这是中共 *史以及中共“一大”的一个遗憾。 中国***“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原望志路106 号),是两栋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楼房,一栋是“一大”上海代表李汉俊 和他哥哥的寓所,另一栋是“一大”代表在上海的住所——博文女校。陈 独秀和***都是***小组的发起人,都是中共建*早期的中坚人物 ,“一大”开会的时候,两个人却都没有在上述两个地方出现。 陈独秀当时在孙中山的南方**出任教育厅厅长,“一大”开会的时 候他正在筹款。陈独秀想,人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所以没有来。 那***为什么没有参加? ***当时的理由是北大正值学期的终结,校务纷繁,无法分身。中 共“一大”开会正值北大放暑假,当时***在北京有个重要任务是什么 呢?因为当时北洋*阀**财政困难,停发了北京八所高校教职员工的薪 金,这八所高校就联合成立了“索薪委员会”追讨工资。“索薪委员会” 负责人马叙伦经常生病,主持不了会议,所以***在“索薪委员会”中 担任了重要的角色,整天忙于开会,追讨着北京八所高校教职员工的工资 。 两人当时都忙。 但他们的理由与中共“一大”的历史地位相较,无疑是芝麻与西瓜相 较。 什么是历史?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并非理想却真实的历史。 不是苛求前人。武昌起义并非一经发动就必定成功,之所以成功,毕 竟还有其他许多因素。袁世凯也并非一出生就是“窃国大盗”,孙中山对 他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对“南陈北李”来说,在旧中国剧烈的大变动时期,每天成立的组织 与散伙的组织一样多,结社很平常,也不能强令“南陈北李”预见到28年 后的新中国。 常人可能觉出眼前的量变不一定能觉察到质变,但很多时候,伟人也 无法立即察觉将要出现或已经出现的质变。 所以孙中山有面对辛亥革命的遗憾。 陈独秀、***也有面对中共“一大”的遗憾。 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越来越大。那 么在当年谁看好这个*?谁认为这个*将来有大的作为?要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也让人遗憾。 我们前面也讲过,当时看好这个*的人是不多的,包括共产**和当 时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一些重要人物。据中共“一大”13位代表中*年 轻的代表刘仁静回忆,他当时参加“一大”时19岁,北京小组当时有两个 名额,***是建*发起人,有个固定名额;另一个名额属于***。张 国焘当时已经去了上海,***因“索薪委员会”无法抽身,去不了。刘 仁静回忆道:“***去不了其实也轮不着我。” 北京小组当时还有一位**的*员***和另外一位***员*** 。***和***两个人是刘仁静的入*介绍人,俩人资格都很老。可是 征求***的意见,***要到南京参加中国少年学会会议,没有时间去 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不去轮到***了,***也不去。罗章 龙为什么不去呢?***要到二七机车车辆厂开工人座谈会,搞工人运动 ,也没有时间去。刘仁静在回忆录里写道:“这个莫大的光荣就这样历史 地落在了我的头上。” 这就是当时中共成立时一幅真实的图像。 当然这样的情况也并不奇怪,当时中国大地的情况如前所述,每天成 立的政治组织与每天解散的政治组织一样多,谁也不知道这个*成立能搞 多长时间。 ***要到南京参加中国少年学会的会议,而没有时问去上海参加中 共“一大”成立,南京离上海多么近啊!刘仁静作为北京小组一个资历很 浅的***小组成员,出任中共“一大”代表,拥有中共“一大”代表 身份名垂千古,无论走到什么地方,各种各样的展览,中共“一大”代表 十三个人的名单、照片都有刘仁静,而***、***呢?随着历史的推 演,人们对他们的印象越来越淡薄。 当然,刘仁静的后来也是**令人惋惜的。 几年前,我在《苦难辉煌》这本书里写道,1979年***在加拿大多 伦多去世,这是中共“一大”十三位代表中,*后一位去世的。后来书出 版了,我才发现我写错了。中共“一大”13位*代表*后一位去世的不是 ***,而是刘仁静。刘仁静19岁当“一大”代表,85岁(1987年)去世。 他才是“一大”代表中*后一位去世的,而且不幸的是被公共汽车撞死的 。这让人**遗憾。 85岁的刘仁静,早起晨练,结果被一辆公共汽车撞了,中国**** 后一位“一大”的代表,就这样去世了。由此,我们回顾刘仁静的一生, 也是**波折的。 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