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内蒙文化
原售价: 53.80
折扣价: 36.05
折扣购买: 图解论语(全方位图解白话版)
ISBN: 9787806759578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要经常温习和练习,这不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这不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吗?别人 不了解我,我并不会因此而生气发怒,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吗?” 【点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想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就需要时 常地温习与练习。北宋大学者范仲淹,在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生活十分 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 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再吃两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 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天气寒冷时,他感觉困倦不能集中精神的时候 就用雪水洗脸,使自己保持清醒继续苦读。生活虽然清苦,但是少年范仲淹 却乐在其中。如果将学习视为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必选项,有终身学习的自 觉性,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体会到孔子所说的学习乐趣吧!与志同道合 的朋友交往,也是人生一大乐事。与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在谈笑间可以 交换意见,增长见识,取长补短。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会因此而感到 不愉快。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 学问;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能和他们谈论高深的学问。” 【点评】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 智、下愚与中人。有的学生反应快,但是有时候对于所学的内容掌握不是很 牢固;有的学生反应比较慢,但是对于所学的内容却掌握得扎实牢固。孔子 主张对学生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法。只要教授方法得当,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展。孔子的这种教育思想,对 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 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兄 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点评】这段话表达了孔子希望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具体体现在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方面。把“德”排在“识”前面, 首先,做一个好人,学了书本知识才能有用。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 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孔子办教学的宗旨是把培养学生的道德 观念放在首位,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 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 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点评】这段话提出了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 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一个品 质和能力都很差的人,对社会没有太大的危害;如果能力和智商都很高,但 道德败坏的人,对社会危害性就会很大,甚至可达到致命的程度。反之,一 个人品质很好,即使能力差,但只要虚心好学就会有所进步。剡子是周朝人 ,祖上世代以耕种为主,父母一年到头在田间辛苦劳作,也只能混个半饱。 一次,赶上闹灾荒,收成不济,父母忧急交加,心火上攻,导致双眼失明。 为了给父母治病,剡子到处求人,当他知道鹿奶可以治眼疾,他向邻居借了 一张鹿皮扮成小鹿的模样,模仿小鹿跑跳的动作。经过多次演练,剡子举手 投足竟然活脱儿是一只小鹿。他轻轻地走近母鹿挤了满满一碗鹿奶。从那以 后,剡子多次扮成小鹿去挤奶,父母由于常常喝到鲜美的鹿奶,身体也一天 天强壮了,后来,失明的眼睛竟然奇迹般地复明了。德行是行走人生的前提 ,才能是创造人生的手段,两者结合才能使自己的人生绚烂多姿! 5.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 ,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一整天课,他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有, 看上去像是比较愚蠢。等他下去之后,我听到他和别人的言谈,发现他能够 对我所讲的内容进行发挥,由此可见颜回并不愚蠢啊。” 【点评】这一段讲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他提倡启发式的教学,提倡学生 也要有主动发明和创造精神,不希望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不假 思索地直接装入自己的大脑,这种方法很不科学。在学习中要想收到良好的 学习效果,就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提出问题。现代很多教 育工作者都强调,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老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把知识记住,学习从不觉得厌烦,教育别人 不知道疲倦,做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点评】孔子讲教育问题时,说自己能够默默地把知识记在心里,讲的 是用心,学而不厌的关键是学出乐趣,在教育别人的时候也不会感到厌倦。 在教育学生时要尽心,对学生要有爱心,这样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 有积极意义。 7.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孔子,怎么样做才能成为君子。孔子说:“对于你想要 说的话,先通过实践把它变成现实,然后再说出来。” 【点评】做一个有道德、博学多识的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该先做 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这是孔子和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儒家讲究质朴 ,反对华而不实。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是灾难。 季札奉命到西边去访问晋国,在途中他佩带着宝剑顺便拜访了徐国的国君。 徐国国君是一位喜欢收藏宝剑的君主,他看到季札的宝剑就借来观赏,观赏 完毕,脸上流露出对宝剑深深的喜爱之情。季札出使在晋国的日子里,心里 总是会想起这件事。后来他要回国了,但是却得到了徐国国君客死楚国的消 息。于是,季札解下宝剑将它送给新继位的徐国国君。随从人员阻止他说: “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做赠礼的。”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 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先国君观赏我的宝剑,虽然他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 的睑色流露出对这把宝剑极度的喜爱之情;我当时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 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但在我心里早就把宝剑赠送给他了。如今他死了 ,就不将宝剑进献给他,这样做是在欺骗自己的良心。如果因为过分爱惜宝 剑就使自己的良心变得虚伪,品性廉洁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于是他将宝 剑送给刚继位的徐国国君。但是新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并没有留下遗 命来,我不敢轻易接受您的宝剑。”于是,季札就把宝剑挂在了前徐国国君 的坟墓边。他的行为得到了徐国人的赞美,他们是这样来歌唱季札的:“延 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8.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学习如果不懂得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知道思考而 不懂得学习是很有害的。 【点评】这一段主要是对孔子治学方法的总结。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 中,需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二者缺一不可。学而不思,就会徒劳无功 ,很容易陷入被动,变得迷惑茫然。思而不学的弊端是不学无术,也是非常 有害的。学习和思考不能偏废。现实中,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都是掌握了一 套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懂得独立思考,对老师传授的内容通过自己的思考 把这些学习内容转化吸收。 9.子曰:“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己主动拿着十条干肉做见面礼的,我从来没 有不教诲他的。” 【点评】这一段中孔子所说的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和“有教无 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条干肉做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 上的人家之子弟才有入学的可能,贫穷人家自然是交不出十条干肉,但只要 有心想学,孔子就会教他,也就是说对于学生并不会选择他们的出身门第。 这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由,我讲的内容你听明白了吗?知道就说知道, 不知道就承认自己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智慧啊!” 【点评】这段话是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子路说的,学习就应该有学习的态 度。应该用老实的态度来对待学习的问题,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 道,不要不懂装懂,学习是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的。孔子这段话,对于求 学的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前,有个北方人去了南方,许多事不明白, 可他并不虚心请教。一次,去乡下做客,主人端上一盘菱角。他从没吃过菱 角,又不好意思问;他装模作样拿起一只菱角,放到嘴里去嚼。主人很诧异 ,说:“这菱角是要剥了皮才好吃的。”他明知自己弄错了,却还死要面子 ,一本正经地说:“连壳都吃掉了,为的就是清热解火。”主人摇摇头,说 :“我们怎么没听说过呢?你们那儿这东西很多吗?”那人答道:“多得很 哪!山前山后到处都是。”菱角本来是生长在水中的,这人不懂装懂的样子 ,让主人不禁哑然失笑。 11.子张学千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 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译文】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求取官职俸禄。孔子说:“要多听,有疑 问的地方要先放下,没有疑问的地方说出来也需要谨慎,这样做可以少犯错 误;要多观察,不明白的地方先放下,明白的地方也需要谨慎地去做,这样 就能尽量避免事后后悔了。言语少有错误,行事少有后悔,这么做官职俸禄 自然就有了。” 【点评】孔子教导学生子张怎样能做好官,要勤学慎行,言行不犯错误 ,要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对自己不了解的事不要轻易下结论,孔 子的思想中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其实他讲的为官之道与他的学习理论 有相通之处。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自己不知道的 事情一定不要不懂装懂。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处理政事时,的确能够使人 少犯错误,这也是立身于社会的基本原则。 1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了大道,晚上即便死去也是值得的。” 【点评】孔子这段话常常被人们拿来引用,对中国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 远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看来,对“道”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这里主 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强调对理想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对人们有 积极的鼓励作用。追求完美的道德品行,追求理想与真理,无论什么时候做 都不晚。时间不是人们停滞不前的理由,即使只有一天的时间,用来追求学 习真理,完善自己的品德修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P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