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思想/话说中华文明

诸子百家思想/话说中华文明
作者: 李默
出版社: 广东旅游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37
折扣购买: 诸子百家思想/话说中华文明
ISBN: 978780766457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 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是战国时期的青铜盛水或盛酒器。1965年四川 成都百花潭出土。壶高40.6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14.2厘米。圆形 盖上有三个鸭形钮,壶侈口斜肩,鼓腹圈足,肩上有对称衔环兽耳。壶身遍 饰错红铜的图案花纹和内容丰富的图像,分为三层作横向展开,每层之间以 斜角云纹二方连续的装饰带相间隔。 上层图像包括习射和采桑两方面内容。习射所表现的是东周贵族的礼仪 活动。两人在屋内射箭,前面一人正引弓欲发,后面的人刚刚发射完毕,屋 前的箭靶上已射中3箭,而其下方还有一组人正持弓箭鱼贯而来。下方的人 实际上是处于前景位置,因平列画面难于表现前后景人物之间的透视关系, 故处理成上下叠置的构图方式。表现屋内人物活动,则采用剖面画法。采桑 的画面表现得相当优美,一组妇女提篮在林中采桑,有的攀坐于树上,人物 之间动作相呼应。 中层图像包括宴乐和弋射两方面内容。宴乐活动描绘东周贵族钟鸣鼎食 的生动场景。大屋中,两个佩剑着长服的人正举起觚类的酒器相酬应,其后 有人在温酒,屋外有人正相向而来。其前方有丁宁、编钟、编磬等乐器,一 组乐人正在演奏。旁边还有人在鼎旁炊食。弋射,箭头有倒刺,箭尾系绳可 以回收,画面上表现一群鸿雁正掠过长空,几名射手仰天而射,被射中的雁 带箭坠地,箭尾绳在空中划出动感很强的波状线。 下层表现的是激烈的水陆攻战场面。攻城画面表现一群战士携盾持矛, 爬云梯仰攻,有的被守军砍翻滚落下来,后继者仍继续进攻。在城墙上,双 方战士也在激烈搏杀,水战部分表现两只战船相向交战,船上插着战旗。交 战双方战士紧握长戈、戟,长距离格斗,而船头交战的战士已处于生死存亡 的最后一击之时刻,两船的水手奋力划桨,跃入水中的战士正准备出其不意 地攻击敌人。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表现出战国时代美术家高超的艺术水 平,在绘画技巧还不发达的条件下,他们充分发挥平面铺展的手法,使作品 发挥出最大的表现力。 商鞅刑太子师傅 周显王二十三年(前346),商鞅第二次变法,从经济上和政治上进一 步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因而,新法遭到旧贵族的激 烈反对。变法令公布以后,以太子驷的教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为首的旧贵族代 表,故意违犯法令,阻挠新法的推行。其后,太子驷也犯法令,商鞅认为“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但“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所以,商鞅的这一 举动维护了法律的严正,也推动了新法的推行,但得罪了太子,留下了后患 。商鞅将公子虔处以割鼻刑,将公孙贾黥面(面上刺花)。 玺印产生并流行 春秋中晚期以后,玺印大量产生,并流行于各个地域各个阶层。玺印的 产生及其普遍应用,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首先是农业和手工 业生产已有很大发展,铁制工具普遍应用,城市经济已经建立,许多国家都 出现了较大的商业城市和中、小型集市,国家之间和城市之间的水陆交通皆 有一定的发展。唯有在这样的经济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较大规模的货物交换 和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了谋取商业利益,在频繁的交易中,就需要办 理一定的行政手续,因而作为一种信物的凭证——玺印,应运而生。在两周 时代,西周显然尚未达到如此的经济水平。春秋中叶以后,王室的势力衰微 ,各大诸侯国的经济力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例如齐国,不仅地广物博, 而且鼓励人民经商,晋国商人,富比国君,郑国富商大贾更可直接参与政治 ,越国大将军范蠡,则弃官经商,成为巨富。 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政治上的巨大变革。春秋中叶以后,是我国历史 上一个急剧转变时期。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土地得到空前的发展,伴随 而来的一个突出的变化,首先是传统的宗法制度和贵族间的等级制度遭到严 重的破坏,从而使那些靠贵族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度,也随之瓦解。旧贵 族的势力日益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和相当于士一阶层的知识分子,得以参 与国家机构的管理。但是,这样一些新的官吏,既不是名门贵族出身,又没 有近亲的血缘纽带,全凭自己的才能或战功取得显赫的官职,因而必然会引 起国君对他们进行种种控制,而他们则竭力摆脱控制,以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就需要有一种信物来体现他们同国君之间的从属关系,以及执行其职权的 凭证。得到这种凭证,无论是对上下官吏,或同僚之间,均能互相保护和支 持,得使平日政务顺利执行。.这种凭证就是由国君授予官吏的官玺。据《 韩非子》记载:西门豹初为邺县县令的时候,第一年,魏文侯很不满意他的 政绩,而“收其玺”,即罢官缴玺。西门豹请求再让他继续留任一年,“愿 请玺复以治邺”,后来西门豹在任内自己觉察到重敛了百姓,于是“纳铄而 去”,即交回了官玺,辞去了官职,这说明在战国时代,官印已普遍使用了 。 玺印的起源,还必须具备一个条件,即青铜工艺技术的发展。春秋中叶 以后,青铜工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发明了焊接技术,变浑铸为分铸, 而且在雕琢花纹方面出现了捺印板的新工艺。这种青铜工艺方面的花纹印模 ,为玺印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可以说玺印就是在这种捺印板技术的启发 下产生的。 玺印产生于战国之前,但主要流行于战国时代,现存先秦玺印基本上是 战国印。 战国正名之风兴起 《庄子·天下》记录的宋研、尹文是最早的正形名的人物。他们都认为 名为物形的反映,这是最早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名称的划分。他们的 以形为物之概念的内涵的观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他们的正形名的要求本身 是一个逻辑进步,但直接起源于对诡辩的反对,因而宋研强调正名的法则。 在他们中,尹文由本体论(道)说了形的产生。但更重要的是,对于抽象概 念(无形的名)他提出了“寻名以检其差”,也就是取其外延的形的公分母 的方法。他把名(概念)分为三科(体词与谓词的不正确分类),他分谓词 为名(体)与分(谓,相当于形,内涵),指出了二者的分离。 彭蒙、慎列、申不害、尸佼等人对正名的方法及其本体论来源有很多议 论,现在保留的不多,但可以看出他们走向形而上学化和琐碎化。相反,留 传下来的是以诡辩吸引人的惠施和公孙龙的东西。 正名思想在战国的兴盛与儒、道两家有关,孔子、孟子的正名论是一种 政治和伦理工具,老子从其本体论出发要去辩正名,庄子从其相对主义认为 辩不如不辩,法家也从法制角度强调了正名。 在正名(其实是正实)中采取什么原则,各家所用不同,儒法也以具体 正名为主而少理论。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