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进加拿大中学
作者简介
朱凡,英文名Frank,加拿大籍华人,历史学博士,出生于广州,后移民加拿大,现居住在加拿大多伦多。他先后送两个女儿到加拿大百年名校圣玛格丽特女子学校读书,2012年,大女儿毕业后被多伦多大学录取,二女儿也学业,小儿子现正就读于百年名校森林山高中。 身为三个孩子的父亲,朱凡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他与一帮志同道合者创办国内帮爸爸们提高教育力的专业平台“爸爸帮”,运用新媒体传扬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作为一名加拿大华人,朱凡长期关注中西教育的差异,对西方教育的特点和优劣有深入研究和切身体会,他在留学教育、规划、居住安顿等方面帮助过不少来加拿大读书的中国家庭。他的教育专著《海归博士的家庭教科书》、《爸爸,你可以不一样》等出版后,受到家长们的广泛认可和推崇;新作《中学就去加拿大:我将两个女儿送入加拿大名校》也获得好评。作者屡屡应邀到国内外知名留学机构和各类家长会做讲座,并多次接受《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家庭》和加拿大《环球华报》、《先枫报》等媒体的专访。
内容简介
近代低龄留学的起源 多年前我曾因出版了《中学就去加拿大》一书而被一 些人称为“鼓吹低龄留学的始作俑者”。不管这种说法是 出于赞赏还是嘲讽,抑或是不满,但低龄留学其实早在一 百多牟前就已经出现。留学 潮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中的特定 历史现象。我希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反思低龄留学现象 ,并用所见所闻的例子,给正在规划低龄留学的家庭提供 参孝。 一、19世纪末期“留美幼童”的出现,揭开了中国低 龄留学的序幕 为了拯救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朝政府,改变中国趋于衰 落的命运,1872年至1875年,清政府共送出120名幼童到美 国留学。清末的低龄留学是耶鲁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 容闳一手操办的。按照容闳的设想,中国如果每年都向国 外派遣数量可观的留学生,坚持100年,中国对高级人才的 需求问题就可以解决,中国就可以慢慢强盛。清政府选派 出来的小留学生平均年龄只有12岁,这些小留学生均入住 当地寄宿家庭,并由容闳等官员亲自监管。清政府初步的 计划是投入15年培养这些留学生。这些小留学生先读语言 ,然后进入中学学习,最后目标是要进入美国大学,攻读 工程、经济等实用的专业。 这批留学生到了美国很快就摆脱了清政府的思想限制 ,以极快的速度适应了美国的语言环境,脱掉了长袍马褂 ,剪下了辫子。对于闭关锁国的清政府来说,这无异于一 场思想、行为的背叛,完全违背了清政府低龄留学的初衷 。保守派以此为把柄,加上低龄留学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这一批公派公费低龄留学生的留学生涯便被提前中断。 不过,这批留学生有一部分后来进入大学,而且成了晚清 时期的重臣和19世纪末中国工业近代化发展的推动者,在 电报、矿产、铁路等领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更重要的是 ,在此之后陆续出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兴起的日本留学, 用庚子赔款资助的赴美留学,以及20世纪中国学生海外留 学的新思潮。留美幼童,用今天的话来说,即低龄留学, 它推开了后来势不可挡的出国留学大门。20世纪80年代初 ,一批一批的留学生走进了美国、加垒大的中学课堂。 二、以史为鉴,清末低龄留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和反思 清末留美幼童这段历史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第一,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清政府挑选留美幼童的综合条件是:志向远大,品质 朴实,不牵于家累,不役于纷华者,方能远游异国。幼童 最大的特点是心智不成熟,只有不役于纷华者,方能在繁 华的西方世界中守得一方清静。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 就有多大,格局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当初这些留美幼童胸 怀家国、志向远大,自然不会畏惧留学中所经历的风雨坎 坷。 第二,以终为始,留学目标很重要。 清末,国家积贫积弱,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强国,当权 者希望幼童们学与国家发展有关的实用专业,学习西方人 的技术、军事、工程。这样他们学成归来后可以富国强兵 。虽然军事领域因西方国家的封锁没能介入,但在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