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作者: 王卫星|总主编:张建军//卢海鸣
出版社: 南京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7.60
折扣购买: 约翰·拉贝/南京不会忘记
ISBN: 978755331582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拉贝看来,并不是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中下 层民众都具有这种精神,但是周工程师的这番话证明 了这种精神的存在,而且这种精神产生了越来越大的 影响,这令拉贝十分感动。 进入11月,在*本飞机不断轰炸南京的同时,上 海的战事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1月5*起,为配合* *上海派遣*的进*,尽快打破僵持不下的战场局面 ,以柳川平助为司令官的**第十*在杭州湾北岸登 陆,包抄中国*队侧翼。登陆的**还升起挂有“百 万**登陆杭州湾”标语的气球,虚张声势,以震慑 中国*队。 数万**的突然登陆,使中国*队腹背*敌,陷 入极为不利的局面,战局急转直下。为了保存有生力 量,中国*队开始从上海撤退。11月12*,上海失陷 。 在**占领上海的同时,**华中方面*在司令 官、陆*大将松井石根的指挥下,迅速向南京方向进 击,企图一举*占中国首都南京,围歼中国*队于南 京城下,迫使中国**答应*本提出的苛刻停战条件 。 面对**咄咄逼人的进*态势,中国**为持久 抗战计,决定迁都重庆。11月20*,国民**发表《 迁都重庆宣言》。此后,各级**机关、学校等纷纷 撤离南京,一些上流社会人士和富商大贾也陆续撤离 。一时间,南京的船票和车票十分紧俏,价格高涨, 可谓一票难求。而广大下层民众则因买不起船票或车 票,不得不滞留南京,或是“跑反”到邻近的乡村。 一时间,南京城内群情不安,人心惶惶。 直到1937年11月初,从8月中旬开始的淞沪战事 仍在持续。战争使许多上海市民无家可归,沦为难民 。这时,上海的报纸、广播不断报道法国神父饶家驹 在上海南市设立难民区的消息。饶家驹出于人道主义 的考虑,呼吁中*交战双方同意他在南市设立难民区 ,以便为普通平民提供一个躲避战火、相对安全的避 难场所。中*双方对设立南市难民区均表示同意。11 月9*,上海南市难民区正式运行,一时间,许多难 民拥入南市难民区避难,*多时达10余万人。 11月中旬,就在**向南京快速推进、步步进逼 之时,以唐生智为司令官的南京卫戍*也在南京周围 赶筑工事,积极备战。中*两*围绕南京城的一场* 防大战已不可避免。 此时,在南京城西部一所美丽的校园内,一位女 性正在四处忙碌着,她就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务长 、美籍教师魏特琳(Minnie Vantrin,又译为沃特林 ,中文名为华群)女士。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学,是中国近 代**的女子教会大学,1913年由美国教会倡导创办 ,1915年在南京正式开学,1930年*名为金陵女子文 理学院。1937年,随着国民**及南京高校的西迁,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也在校长吴怡芳的率领下西迁四川 成都。在学校西迁前夕,吴怡芳校长将南京校园托付 给学校教务长魏特琳女士管理。此后,魏特琳便留在 南京守护校园。 面对*本飞机的猛烈轰炸和**的步步进逼,魏 特琳深知,围绕南京城的一场大战在所难免。1937年 11月17*,魏特琳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建 议在南京设立一个安全区域,以保护南京平民免遭战 火殃及。魏特琳在信中进一步表示,金陵女子文理学 院愿意将校园及校内建筑作为“安全中心”提供给难 民,以躲避战火。 在南京平仓巷3号,坐落着一栋二层小楼,这是 金陵大学美籍农业经济学家卜凯教授(赛珍珠的前夫 )的家。由于卜凯当时不在南京,他将自己的住房暂 借给了金陵大学美籍教授米尔斯、贝德士(Miner Searle Bates,中译名为贝茨)、斯迈思居住。11月 17*,米尔斯、贝德士、斯迈思三人相约来到美国驻 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家,与佩克商讨建立安全区的问题 。他们借鉴上海南市难民区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在南 京建立安全区的设想,其目的同样是为无辜的南京市 民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以避免他们被战火殃及 。 当时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深知,设立安全区,必 须征得交战双方的同意,以保证双方*队在交战中不 进入这一区域,也不*击或轰炸这一区域。为此,他 们首先征求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意见,并希望通过美国 驻华大使馆代向*方转达设立安全区的建议。对米尔 斯、贝德士、斯迈思等人的建议,美国驻华大使馆表 示,愿意代向*本方面转达。 几乎是同时,金陵大学校董会董事长杭立武也将 设立安全区的建议向国民*****长王世杰作了汇 报,王世杰不仅表示赞同,而且还与南京卫戍司令官 唐生智进行了沟通。虽然唐生智没有立即表态,但表 示愿意与***进一步商讨这个问题。 P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