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小学4-6年级)/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应用书系
作者简介
曾光,清华大学一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联合培养在读博士,国际积极教育联盟中国区特别代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应用硕士,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积极教育课题组组长。国家教育部十二五教育研究课题积极教育子课题负责人。
内容简介
中国积极教育“6+2”理论模型 积极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了三十多年,留下许多经实践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形成影响力广泛的积极教育理论模型。我们研究团队借鉴吸收了世界上具有成功经验的积极教育实践体系,包括澳大利亚吉隆语法学校(Geelong Grammar School)之 PERMAH 模型、墨西哥德米罗欧大学的幸福生态系统模型(Well-Being Ecosystem)、澳大利亚圣彼得学院的 SPSC 模型、澳大利亚公立学校积极教育的 PROMIS 模型,充分结合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中心近七年的数据追踪和本土化课程实际经验,提炼出中国积极教育“6+2”模型,即积极教育体系的“六大模块、两大系统”。 积极教育的六大模块指——积极自我、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投入、积极意义、积极成就(见图)。两大系统指——美德优势培育系统、身心健康支持系统。 模块一:积极自我——发展健康而完整的自我。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的、积极的自我意向,以温柔和爱的方式对待自我,包括自尊心、自我效能、自爱、自我接纳等。 模块二:积极情绪——觉察自我,接纳、调整情绪。健康地认识与接纳情绪,了解情绪的运作规律,提升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 模块三:积极关系——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发展社交技能、沟通能力、换位理解力,建立和维护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了解关系中的自我、他人与情境的关系,掌握积极有效的沟通技巧,如非暴力沟通、主动建设性回应等。 模块四:积极投入——充分完整地体验“此时此地”。活在当下,而非生活在别处。培养对生活、学习的内在动机,提升对当下所从事活动的专注度与投入度,主动创造“福流体验”。投入并爱上所做之事,体会过程中的快乐。 模块五:积极意义——内心感到充实丰盈,而非空虚匮乏。树立正确的内在价值观体系,追寻和拥有人生意义感和方向感,内在有力量追求有价值之理想,并且产生持久的内在驱动力。在更大范围内、更高层次上获得崇高的生命价值感和精神体验。 模块六:积极成就——有能力实现目标。培养人的韧性(遇到挫折后复原)、毅力(坚持不懈)、才干(问题的解决方法)、思维模式(成长型),具备实现有价值的目标的能力。 模块七:美德优势培育系统——以科学的实证方法培育美德与个人优势。积极心理学归纳出人类所共有的六大美德、二十四类品格优势,提出科学性、系统性的培育方案。 模块八:身心健康支持系统——学习和练习支持身心健康的知识和技能。科学运动、良好营养、规律作息、放松自如、正念减压等均是核心要点。身心一体,积极心理的培育与身体密不可分。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每一个模块看似独立,然而实际上六个模块与两大系统是合一的整体。它们是彼此互相缠绕,融入契合,密不可分。在实际教育操作时,每一个模块旨在干预某主题之时也涵盖并影响着其他的模块的内容。我们进行多年的教育实验数据表明,干预某模块的同时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在同步增长,或者后期的增长与前期的干预效应密切关联,展现时间延迟效应。各大元素彼此关联着进行复杂地互动,不应以割裂的态度而看待。 每个模块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根据对象的年龄等特点,将有不同的课程目标、教育素材、呈现形式和干预方案。充分考虑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实际经验,我们据教育对象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和发展目标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课程方案。详见导读。 写给中小学生的24堂幸福课 全国50余位积极教育实践者联合力荐的“6+2”教育模式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广东省幸福积极心理研究院 联合推荐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彭凯平、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 樊富珉、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原主任 刘海骅 撰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