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019/16/20231019161047499.jpg)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学问的秘密:这就是清华
ISBN: 9787559667403
李斌 高级记者,新华社北京分社原副社长、总编辑。策划并出版了中国首套“四极”考察丛书,独著《二探北极》,合著作品有《未来产业:塑造未来世界的决定性力量》《学问的“味道”: 与燕园“大脑”面对面》,主编《你还是你吗?——人类基因组报告》《领跑力: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引领之道》《生物经济:一个革命性时代的到来》《极度调查:告诉你一个“立体中国”》《守望:与新华社记者共同“感知中国”》《北京秘密:你不知道的“全域文化”之城》《使命的成就: 中国五矿互补式重组三年两翻番历程及启示等图书,编著《2004科技中国》等。
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大学最重要的财富 问:邱校长好,首先祝贺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我们很想向您请教:这所学校蕴藏着怎样的大学问?您和这所学校有着什么样的缘分? 邱勇:大学是文化机构,深厚的历史积淀、优良的文化传统,是大学最重要的财富。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对清华人有着特殊的含义,对我本人同样如此。我是1983年到清华学习,博士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工作,然后成为一个院系的负责人,之后进入学校领导班子,从事相应的管理工作。 清华对我而言,包括给所有清华人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就是一种家的感觉。好学校都会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温暖的感觉就是家的感觉,这是一所学校的魅力所在,她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她关系到一个人性情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同时,对所有清华人来说,清华还是一种力量的源泉。这种力量来自大学的文化传统,她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也奠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基础。 我在学校待了38年。可以这样讲,从1983年考上清华大学后,一直没有离开过这个园子,我是土生土长的清华人,专注在清华学习、工作、成长的一名清华人。大学之大,其中一个含义就在于大学是一个大舞台:人生的大舞台、事业的大舞台。清华给我个人成长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在清华提供的这样一个大舞台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很多人一生经历了不止一所大学,我只经历了清华。对我来说,清华是一所可以被赋予无穷意义的学校。个人有限的生命,能和这样一所被赋予无穷意义的学校连在一起,我感到自豪。我想,这既是我个人的一种感触,也是清华师生、校友发自内心的认同。 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 问: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用庚子赔款建起来的。提到这一点,不知道您怎么看?清华的缘起,意味着什么? 邱勇:一所大学和她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是紧密相连的。大学有独立的学术追求,但是永远不会、也不可能脱离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去发展。 110年前,清华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诞生,从诞生之日起她就被贴上了一个特殊的标签,就是冯友兰先生所讲的“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这所在国耻中诞生的学校,她的“出生证”上就印上了几个字——“知耻图强”,这也给清华人的精神气质、性格品行打下了特殊的烙印。 一所学校的精神追求首先体现在校训上。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是清华人的精神底色,是清华人的精神基因。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清华的校史与国运息息相关,清华的精神与民族的精神高度契合。 清华人的自强精神最终落脚到行动上,“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体现的就是一种崇实务实的精神,不空谈,要用实际行动去追求理想。什么理想?就是让我们的国家尽快强大起来。清华人的自强精神体现在用实际行动为国家为民族作出贡献。 清华从成立之初,就提出了“培植全材,增进国力”的目标。1925年创办大学部,开始培养自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1926年,清华第一个党支部成立。1935 年,清华党组织参与领导了“一二·九”运动,清华师生积极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中,一批清华学子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一批清华英烈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密云水库设计等重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中,在核工业、汽车工业、水利事业等诸多领域,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有清华人自强不息的奋斗身影。20世纪90年代,国家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14位是清华校友。要自强、要奋斗,要为国家服务,让国家强大起来,这是清华人一贯的追求。 在清华得到的教育,首先是一种全面成长 问:您一直在清华学习和工作,长期从事交叉科学研究,而且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过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全国教育系统模范教师”称号。我们特别感兴趣,您科研做得好,教学也做得好,后来又长期做管理工作,您是怎么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这里面蕴藏着怎样的学问? 邱勇:我是清华培养的学生,自己的发展首先还是得益于在这所学校受到的教育。我认为在清华得到的教育,首先是一种全面成长。所谓全面成长,就不是单一地说业务好就行,还要有政治信仰,要有理想追求。 “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是清华的培养特色,它所追求的目标和最终要实现的效果是让我们所培养的人走得更远,能够肩负更重要的使命,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我个人的发展也是得益于这样一种培养理念、这样一种教育实践。清华一直倡导“双肩挑”,在做业务工作的时候也会做一些行政工作,它是全面成长的另外一种体现。“双肩挑”的训练对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持续保持成长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在清华,我们很强调大局意识,强调自强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这对我后来的成长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承担起更大的责任。我个人的发展也是得益于这样一种培养理念、这样一种教育实践。清华一直倡导“双肩挑”,在做业务工作的时候也会做一些行政工作,它是全面成长的另外一种体现。“双肩挑”的训练对于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能持续保持成长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无论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推进科技成果应用,还是从事管理工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的事情。在清华,我们很强调大局意识,强调自强精神、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这对我后来的成长发展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1.新华社记者走进清华,与清华知名的教授、学者面对面,畅谈清华的教育基因和文化基因,揭秘清华的精神内核 清华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承载了无数中国人的希望和梦想。在激荡的历史风云中,清华大学如一枚明珠熠熠生辉,折射出了无尽的光芒。百年沉淀,清华大学锻造了无数优秀的人才,铸就了无数的辉煌。在时代的长卷中,她一直坚定地走在前沿,见证中国的崛起,迎接未来的挑战。 清华110周年校庆之际,新华社与清华大学杨振宁、邱勇、丘成桐、姚期智、常沙娜等11位名师进行了深度访谈,从校风到校训,从育人到学术,他们的话语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浸润着人生的智慧。在历史的回望和思想的碰撞中解读清华的基因,展现清华的精神内核,揭秘清华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2. 汲取百年清华精神,照亮每个人的心灵底色,成为更好的自己 清华精神不仅是清华大学的精神,更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代表了清华人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关怀。清华精神是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基础上,由清华师生在百年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清华师生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清华大学为中国和世界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人才,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每位读者都可以在清华精神的汲取中见贤思齐,感受追求卓越的力量,学习受益终身的品格,成就更加优秀的自己。 3. 追溯清华百年发展历程,管窥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无数清华人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民族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教育的振兴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自建校以来,清华很好地践行了这句话。本书从侧面记录了清华大学百年办学史、清华人勇于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透过清华让读者看见我国高等教育乃至中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4. 以清华为窗口,思考大学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关系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它代表了一个社会文化和智力的高度。大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中心,更是一个国家维持自身繁荣发展的核心机构。在社会中,大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百年之前梁启超就为清华大学做出了“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为社会之表率,作中流之底柱”的高远定位。回望百年,清华大学是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和推动者,也成为当今全球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将继续影响着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