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法租界寻旧/上海寻旧指南丛书
作者简介
项慧芳,1963年生于上海老城厢,幼年曾在江西高安农村生活三年多。1985年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去北京中国新闻社摄影部工作。1987年1月赴夏威夷自费留学,之后定居火奴鲁鲁市,从事旅游和房地产经纪人工作至今。1997年创办“读美国网”(www.ReadUSA.com)。爱好集邮和收集中国老照片、明信片。育有二子。拍摄过《追寻檀香梦》《上海情》纪录片,著有《在洛杉矶长大的故事》《旅游夏威夷全手册》等书,翻译过《想一分钟》《踏浪人生》等著作。
内容简介
没有英国人死皮赖脸地要和中国人做贸易,上海 可能还是一个单纯宁静的小县城,至今城里水路纵横 ,就像现在上海的青浦一样,甚至比青浦还小一点。 1834年之前,英国皇家的贸易公司垄断了对印度 和中国以及其他东方国家的贸易,在康熙四十七年 (1708)增资改名为东印度公司,并在康熙五十四年 (1715)在广州设立了永久商馆。随着英国封建专制的 解体,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迅速兴起和发展,英国的对 华贸易从国家垄断贸易变为私人自由贸易,东印度公 司广州商馆在1834年解散。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原 先为东印度公司在华做贸易的人纷纷在中国开设了自 己的英国商行。 英国人来上海“敲门”的直接导火索是英国商人 跟广州中国官商十三行的冲突。由于中国一直闭关锁 国,对前来做外贸的洋人从国法上就有很多人身限制 。而广州十三行由于官府背景,加上认为洋商是有求 于己,明目张胆地向洋商索要贿赂,到林则徐虎门销 烟的时候,拖欠货款已经高达三百万两白银之巨。当 时洋人对中国的政体一点都不了解,天真地以为十三 行的腐败现象是广州的官商一手遮天欺蒙了皇帝,所 以一直想寻找途径把自己的意见向中国的皇帝投诉, 指望着中国皇帝施展正义。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这样 做的洋人名字叫杰姆斯·付林特(James Flint),当 时受雇于东印度公司,他自学中文,装扮成中国人跑 去宁波和天津,携带着控告广东十三行种种腐败行径 的投诉函,想找机会向朝廷投诉,结果在1759年因违 犯了清朝外国人不得进入内地的禁令被关押在澳门监 狱三年。令他痛心的是,他的努力带来了适得其反的 效果,他的北上,导致乾隆皇帝把对外贸易口岸由原 来的粤、闽、浙、江(上海)四大海关港口削减为粤海 关一个地方。 尽管中国闭关锁国,但代表一个国家的英国海军 ,在英国进入民主的时代为了开通国际贸易渠道,居 然动用了武力来敲中国的国门,主要原因是1840年1 月5日,林则徐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 远断绝和英国贸易的重大政治事件。据英国国会是否 跟清政府开战的讨论议题,主要是清政府封锁国门、 拖欠英商巨款、官商索要巨额贿赂、货币计算混乱、 垄断和限制正常贸易。还有一个重大的社会原因,是 中国人轻视洋人。据第一个进入中国的基督教新教传 教士马礼逊的夫人编写、顾长声翻译的《马礼逊回忆 录》说:“中国官员极其傲慢、专横和喧嚷,他们有 时三四人一同讲话,声音之大像是在骂大街。”美国 1894年出版的史密斯写的《中国人的性格》中说,中 国人一直生活在他人低贱、妄自尊大的氛围里,中国 官员的车队仪仗,官衔越高的阵容越壮观,“但当中 国人看见一个相当于中国道台的外国领事,为调解一 桩国际纠纷,到一个省会与省长会晤,成百上千的人 站在城墙上来看这个外国大人的车水马龙。可他们只 看到两辆马车,几匹马,一名翻译,一位中国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