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作者简介
钱钢,原《南方周末》常务副主编(1998-2001)。2004年以来,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中国传媒研究计划(CMP)主任。他是资深传媒人,上世纪80年代是解放军报记者,中国报告文学代表性作家之一;90年代是传媒领军人物,曾参与创办《三联生活周刊》、担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策划。代表作品有《唐山大地震》(1986)、《海葬》(1989)、《大清留美幼童记》(2004,与胡劲草合作)、《旧闻记者》(2005)等。
内容简介
大自然警告过 似乎是一场无法预料、无法阻止的浩劫。 可是,大自然又确实警告过。如果,在当时有一 位能够纵览方圆数百里、通观天上地下种种自然景物 的巨人,那么,对于地震前夕出现的不可思议,甚或 是带有魔幻色彩的自然界的变异现象,他一定会感到 震惊。正是这些大自然的警告,使得那些于灾难发生 之后重新搜集起它们的地震学者们毛骨悚然并陷入深 思。 只是,对于“七二八”来说,这一切都太晚了。 恐怖极了的鱼 唐山八中教师吴宝刚、周萼夫妇: 1976年7月中旬,唐山街头卖鲜鱼的突然增多。 他们只是奇怪,多少日子里难得买到新鲜鱼,为什么 今天特别多,而且价格非常便宜。 “这是哪儿的鱼?” “陡河水库的。”卖鱼人告诉他们,“这几天怪 了,鱼特别好打。” 这一对夫妇当时怎么也想不到,一场灾难已经临 头。几天后,他们于地震中失去一儿一女。 据蔡家堡、北戴河一带的打鱼人说: 鱼儿像是疯了。7月20日前后,离唐山不远的沿 海渔场,梭鱼、鲶鱼、鲈板鱼纷纷上浮、翻白,极易 捕捉,渔人们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好运气。 (戟门河闸附近,光着身子的孩子们用小网兜鱼 ,鱼儿简直是往网中跳,数小时就兜到几十斤鱼。) 唐山市赵各庄煤矿陈玉成: 7月24日,他家里的两只鱼缸中的金鱼争着跳离 水面,跃出缸外。把跳出来的鱼又放回去,金鱼居然 尖叫不止。 唐山柏各庄农场四分场养鱼场霍善华: 7月25日,鱼塘中一片哗哗水响,草鱼成群跳跃 ,有的跳离水面一尺多高。更有奇者,有的鱼尾朝上 头朝下,倒立水面,竟似陀螺一般飞快地打转。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 : 7月27日.那天,不少船员挤在舷边垂钓。油轮 周围的海蜇突然增多,成群的小鱼急促地游来游去。 放下钓钩,片刻就能钓上一百多条。有一位船员用一 根钓丝,拴上四只鱼钩,竟可以同时钓四条鱼。鱼儿 好像在争先恐后地咬鱼钩。失去“理智”的飞虫、鸟 类和蝙蝠 唐山以南天津大沽口海面,“长湖”号油轮船员 : 据船员们目睹:7月25日,油轮四周海面上的空 气咝咝地响,一大群深绿色翅膀的蜻蜓飞来,栖在船 窗、桅杆、灯和船舷上,密匝匝一片,一动不动,任 凭人去捕捉驱赶,一只也不飞起。不久,油轮上出现 了更大的骚动,一大群五彩缤纷的蝴蝶、土色的蝗虫 、黑色的蝉,以及许许多多蝼蛄、麻雀和不知名的小 鸟也飞来了,仿佛是不期而遇的一次避难的团聚会。 最后飞来的是一只色彩斑斓的虎皮鹦鹉,它傻了似的 立于船尾,一动不动。 河北矿冶学院教师李印溥: 7月27日,他正在唐山市郊郑庄子公社参加夏收 ,看见小戴庄大队的民兵营长手拿一串蝙蝠,约有十 几只,用绳子拴着。他说:“这是益鸟,放了吧。” 民兵营长说:“怪了!大白天,蝙蝠满院子飞。” (无独有偶,就在那几天,天津市郊木厂公社和 西营门公社都可以看见成百上千只蝙蝠,大白天在天 空中乱飞。)P7-9 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作者当年赴唐山参与了抗震救灾活动,以其亲身经历和感受,全景式地真实记录了这场大地震和在大载重的人们,也留下了许多思考,使得这场灾难在更广阔的时空获得了更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注。本书也成为当代中国反映重大的自然灾害的最有影响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