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弟到共和国大使/外交风云亲历记
作者简介
卢永华,1946年生于山东胶南。1962年考入山东潍坊一中。1965年高中毕业后,被高教部选中派往民主德国,先后在莱比锡和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专业。 从1971年起,先后在中国驻民主德国大使馆工作约15年,任职至一等秘书,亲历中国与民主德国双边关系的变迁,以及柏林墙倒塌和德国统一。1995—1998 年任驻奥地利使馆政务参赞。1998—2000年任 西欧司副司长。2000年8月出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 2007年10月离任退休后,先后被聘为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理事、中国 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政协对外经济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江西大学客座教授、山西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译著有《外交官带你看世界:经典之魅?奥地利》《酒花》《百日 莫德罗》《卡夫卡全集》《卢卡契文集》等。
内容简介
一、艰苦童年 (一)难忘家乡 山东半岛,黄海之滨,有一个藏马县,因境内有座藏 马山而得名。该山系“濒海八岫”之一,自古就有“山藏 天马出,蛰古远龙飞”的美誉。藏马县1944年建制,1956 年撤销并入胶南县(市),同年划归昌潍专区,1985年改 属青岛市。 藏马县县城是泊里镇。顾名思义,因为该地区属于平 原,地势低洼,周围三面环山,故名曰泊里。镇子北面是 藏马山,西面是塔山,塔山上有两棵百年银杏树,枝繁叶 茂,成为远近闻名的辨别方向的标志,南临大海,距离不 过十几里。镇子周围环绕有两条小河,被划分成四个行政 村,是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颇有名气 的集市。每隔五天便是大集。 河西村中央,原来有一个不大的池塘,夏季里开满荷 花,故名为荷花湾。我家紧靠湾东岸。爷爷兄弟二人,名 曰维山、维祥。因为家境贫寒,只有大爷爷成家,生下我 父亲元洪一根独苗,而二爷爷则终生未娶,与大爷爷一家 生活在一起。两位爷爷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性敦厚,老 实巴交,胆小怕事。一位会些木匠活儿,一位擅长做点小 生意。家里除了几亩薄田,还租了地主的地。父母生下我 们兄妹六个,其中三男三女。一家人拼死拼活,尚勉强度 日。我出生不久,头上长满了脓血疖子,俗称“脑骨疖” ,其貌丑陋,使人疼痛难忍。由于贫穷,无钱就医,一家 人也只能唉声叹气。我一日外出归来,进门时不小心一头 撞在了门框上,顿时疖子被撞破,脓血流淌如注,接了满 满一大盆。真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存。感谢苍天。谁 知这样一来,头上的疖子竟然慢慢消退,完全像健康人一 般。当然,从此头上也留下了一些疤痕。 父亲身材高大瘦削,老来微微驼背,留有一把“神仙 胡须”。他老实本分,勤劳耿直,性格开朗,通情达理。 由于生活的重压和艰辛,有时性格暴躁。母亲微胖,裹足 ,脸上有一些麻斑。据母亲亲口讲述,她娘家在临海的大 庄,十分贫穷,她小时候经常同伙伴们到海边捡拾蛤蜊, 一次不小心忽遇涨潮,小伙伴们四散逃命,她被海水包围 ,正在绝望之时,一片大浪将她推向一块礁石,捡回来一 条命,谢天谢地。老母亲慈祥憨厚,吃苦耐劳,虽然没有 读过什么书,但却明辨是非。父母撑起了这个家,把我们 抚养成人,自己却像蜡烛,耗尽了毕生精力。我还记得, 老母亲曾经举着双手对我说,指头伸不开了,夜里生疼麻 木…… 为了养家糊口,除了务农,父亲有时替人做些木工活 ,并且还兼营一点小生意。说到做小生意,那可就是一部 辛酸史了。父母烙过火烧,做过点心,卖过面条,熬过“ 蒿子粉”(一种海菜凉粉),卖过豆包,等等。在我的记 忆里,这其中最苦的要算后三种了。当地的面条是用白面 粉和着黄豆面制成,这样的面条才有嚼头儿,才更能充饥 。须知,用手工揉和白面和黄豆面,比揉和纯白面粉要费 力得多,这是一个力气活,男人尚且费劲,更何况一个女 人。据说母亲的病就是那时落下的。再说做“蒿子粉”, 本书作者曾任 西欧司副司长,熟悉西欧问题。他曾在前驻民主德国使馆工作15年,在驻奥地利使馆工作11年,其中任驻奥地利大使8年。他对德、奥两国情况十分熟悉,亲身经历了柏林墙倒塌、东西德统一、欧盟建立等历史事件,以及中德、中奥关系的变迁,对 和地区形势的调研和思考相当深入。 本书回顾了卢永华大使从农家子弟到共和国大使的人生奋斗之路,生动地描绘了他本人多彩的外交生涯,并详细地展现了德、奥两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重要人物等情况,以及我国与上述两国的重要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