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谈诗意地栖居/人文经典文库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德国哲学家,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的代表人物,对20世纪的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均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导论》、《林中路》、《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路标》、《尼采》等。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这个人 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存在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 一,被誉为当代最有创见的思想家、最杰出的大陆哲学学者、 技术社会的批判者。 海德格尔生于1889年9月26日,卒于1976年5月26日。 他在中学时代便对哲学产生兴趣,开始研究19世纪末期哲学家 布伦坦诺的哲学,后就读于弗莱堡大学,前两年主攻神学,辅 以哲学,1911年他决定放弃牧师的前程而专攻哲学。在弗莱堡 上学期间,他学习了希腊文、拉丁文。此后,除战争年代外, 他每日必读希腊原著。1913年海德格尔获博士学位。不久,第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但两个月后即因健康欠佳退 伍。1915年他以题为《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 论》的论文获讲师资格。1916年4月,胡塞尔受聘到弗莱堡大 学继承里科的讲座。于是海德格尔得以亲聆胡塞尔的指教。 1918年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助教,1922年在胡塞尔的帮 助下,受聘于马尔堡大学任哲学教授。 在马尔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 时间》。1927年《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正式出版。这本 书奠定了海德格尔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及其在20世纪哲学中的 地位,被视为现代存在哲学的重要著作。他也因此声名鹊起。 1928年,胡塞尔退休,在其推荐下,海德格尔回到弗莱堡大学 接任哲学讲座教授。20世纪30年代以后,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 间的关系日趋冷淡并最终破裂。1933年年初,在德国出现了纳 粹的法西斯专政,弗莱堡大学校长以辞职反对纳粹的政策,但 海德格尔公开支持希特勒的政权,并经选举继任校长。1934年 他辞去校长职务。战后,他因这段历史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 1951年恢复正常讲课。1959年海德格尔退休后,极少参加社会 活动,避居乡间,只与一些最亲近的朋友一起讨论哲学问题。 海德格尔是存在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 在与时间》一书中引用柏拉图的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 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 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 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 这个问题直到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 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认为“在”是自明的概念。 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 “在”,就会有了马丁!海德格尔“在者”。要解决“在”的问 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究竟成什么样子还 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 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清楚了。因此, 他认为“我”就是“在”,“在”就是“我”。接着,海德格尔 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此处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 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 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 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 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 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 验。人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 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 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