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逻辑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中国逻辑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作者: 孙中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33.20
折扣购买: 中国逻辑学趣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ISBN: 9787100126748

作者简介

孙中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墨子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原副会长。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1年逻辑研究生班毕业,1961—1964年师从中国科学院汪奠基、沈有鼎,专攻中国古代文献。著作有《墨子大辞典》、《墨学大辞典》、《中华大典?哲学典?诸子百家分典》、《墨学通论》、《墨者的智慧》、《墨子及其后学》、《墨学与现代文化》、《逻辑哲学讲演录》、《中国逻辑学》、《中国逻辑研究》、《诸子百家的逻辑智慧》、《中华先哲的思维艺术》等30余部。论文200余篇。

内容简介

《老子》包含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系统而丰富的理论思维体系。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正言若反”的命题。这个命题反映《老子》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表现《老子》的逻辑思想。 “正言若反”的命题,见《老子》第七十八章。关于“正言若反”的意思,任继愈《老子新译》(1978 年版)译为:“正面的话恰像是反面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解释为:老子感觉到他所说的道理是跟一般人的常识相违反的。就是说,似乎是反,而却真正是正确的。魏源《老子本义》中有“此言若反乎俗情,而实含乎正道”的说法。中华书局1962 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教学资料汇编》(先秦部分上册)综合上述解释:“正面的话恰像反面的,真理好像违反常识。”黑格尔指出:“把一个哲学所内在包含的内容发挥出来却是至关重要的。”a 把“正言若反”这个命题内在所包含的内容发挥出来,是有意义的。 “正”,可引申为正面或肯定之意。一物或矛盾一方,其自身为正,与其相对的一物或一方则为反。正理解为肯定,反则为否定。“言”,泛指言辞语句,包括概念和判断。“正言若反”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正面的、肯定性的言辞中包含着反面的、否定性的因素,朱谦之《老子校释》引高延第说:“此语并发明上下篇玄言之旨。凡篇中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柔弱胜强坚,不益生则久生,无为则有为,不争莫与争,知不言,言不知,损而益,益而损,言相反而理相成,皆正言(若反)也。”高氏把“正言若反”看作《老子》相反相成言辞的概括。 《老子》有大量这种形式的话: 大成若缺(最圆满好似久缺) 大盈若冲(最充实好似空虚) 大直若屈(最正直好似枉屈) 大巧若拙(最灵巧好似笨拙) 大辩若讷(最好的口才好似不会辩说) (以上均引自第四十五章) 明道若昧(明显的道好似黯昧) 进道若退(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夷道若类(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上德若谷(崇高的德好似卑下的川谷) 大白若辱(最光彩好似卑辱) 广德若不足(最大的德好似不足) 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似怠情) 质真若渝(质朴真纯好似不能坚持) 大方无隅(最方正反没有棱角) 大器晚成(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制成)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来反而稀薄)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看来反而无形) (以上均引自第四十一章) 《老子》从这些大量同类现象中概括出“正言若反”的普遍原则。这里句子结构都类似。 在上述引自第四十五章的五个判断中,成和缺、盈和冲、直和屈、巧和拙、辩和讷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是在某种条件下,在某种意义上(在这里是加了一个“大”字,以作为区别的标志),表示某种特定事物概念和它的对立面具有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在这里只有四五个字),就包含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概念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的话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老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这种思想导向消极一面,如强调贵柔、守雌、无为、不争,在发掘《老子》思想的合理因素时,不可忽略其消极一面。但是,人的任何一句话总有相对性和局限 性,对上述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等十二个判断,也可以做类似分析。黑格尔在评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维时说过,“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在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方”a,《老子》的上述判断便体现了这个思想。《老子》“正言若反”式的命题,以哲理诗般的古朴语言,为这个思想提供颇有意义的佐证。 《老子》中还有一些具有“正言若反”形式的判断,明显地表现因果联系,或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老子》用“……则……”,“……故……”,“……是谓(是为)……”的结构表现因果或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如: 曲则全(委曲反能保全) 枉则直(屈枉反能伸直) 洼则盈(卑下反能充盈) 敝则新(敝旧反能新奇) 少则得(少反有收获) 多则惑(多反而迷惑) 不自见,故明(不专靠自己的眼睛,所以才看得分明)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所以才是非昭彰)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己夸耀,所以才有功劳) 不自矜,故长(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领导) (以上均见第二十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君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承担全国的灾殃,才算得天下的君王) (以上均见第七十八章) 在这些判断里,“则”、“故”、“是谓(是为)”等联系词前面的词项或支判断表现事物的一种性质、状态、原因或条件,联系词后面的词项或支判断则表现前者引起的一种结果。整个判断则表达条件和结果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到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就可以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动。即要想达到某种预期的结果,就要来创造引起这种结果的条件。这里,结果就转化为人的预期目的,而条件则转化为自觉实行的手段。这样,条件和结果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就转化为手段和目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老子》第三十六章中“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类判断,表达手段和目的的辩证关系。 《老子》有些“正言若反”式的判断,表现现象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第七十八章),这里用一个转折联系词“而”,“而”前面的支判断表现水的一个表面现象,即柔弱无比,但在这个现象背后,却蕴藏一种在实质上跟柔弱不一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即使能够“攻坚强者”也不能战胜。这就是在一定条件下“柔弱胜刚强”(第三十六章)的道理。 上述种种“正言若反”式的判断,是经过长期实践和观察,积累丰富经验,认真思索后才得出的。而对这种种判断做进一步的抽象,概括出“正言若反”的普遍原则,就尤其需要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的理论思维的发展。老聃通晓古代文化,隐居乡村,熟悉民情和民间文化,加上老聃及其学派中的人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水平,能够做到这一点。上面所引“明道若昧”等十二个判断,《老子》明说是“故建言有之”(第四十一章)。“建言”,奚侗《老子集解》说:“当是古载籍名。”任继愈《老子新译》说是古代谚语、歌谣。上述“曲则全”等六个判断,是《老子》引证的古代成语。《老子》第二十二章说:“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由此可见,《老子》“正言若反”的原则,是自古以来认识史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逻辑学研究之力作,感受国学中的思辨智慧。 中国古代有无逻辑学?学界对这个问题长期争论不休。孙中原教授长期致力于逻辑学方面的研究,该书系孙中原教授长期研究过程的成果,孙教授在书中全面分析中国古代逻辑学家代表人物的经典著述,提出“中国逻辑与古印度因明和希腊逻辑恰成鼎力之势,交相辉映,各放异彩”的观点。不仅是一本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著作,而且是一本为今人思维表达服务的必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