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资治通鉴(共20册)/少年读史系列

少年读资治通鉴(共20册)/少年读史系列
作者: 刘娟|责编:邱小群//朱卫净
出版社: 人民文学
原售价: 700.00
折扣价: 406.00
折扣购买: 少年读资治通鉴(共20册)/少年读史系列
ISBN: 9787020168569

作者简介

刘娟,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多年从事一线语文教学工作,后进入出版行业,做了五年童书编辑,并从事专业写作,著有《中华成语故事》《国学启蒙经典》《中国儿童百科全书》等。

内容简介

第9册第9篇《牛人吵架》 张昭可不是一般人。孙策当年把他比作“管仲”, 指定他为托孤重臣,还给孙权留下“内事不决问张昭”的遗嘱。一开始,年轻的孙权对张昭是相当敬重的,事事都要向他讨主意。张昭也不负所托,尽心尽力辅佐孙权,短时间内帮助他稳定了东吴的局面。可是,相处的时间一长,两人就有了矛盾。张昭身份高,资历深,性子耿直,说话不留半点儿情面,常常让孙权下不了台。 有一次,孙权和大臣们在武昌钓台上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让人把冷水洒在大臣身上,好让他们清醒后继续喝,还说:“今天大家痛快喝,不醉倒在钓台上,我们就不停杯!”张昭板着脸,一言不发地出去,气鼓鼓地坐在车子里。 孙权派人将张昭叫回来,对他说:“哎呀,大家在一起喝酒图个高兴嘛,您为什么这么生气?” 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设下酒池肉林宴请大臣,没日没夜地吃喝,当时也觉得很快乐,没想过有什么不好。”孙权顿时觉得很扫兴,于是下令撤掉酒宴。 以后,张昭总是端着“帝师”的架子,严格要求孙权,说话总是声色俱厉,经常把孙权呛得说不出话了。渐渐地,孙权见了张昭就怕,以致宦官都不敢放他进宫。 孙权称帝那天,在大殿上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张昭也举起笏板,想要歌功颂德。可没等他开口,孙权就冷嘲热讽地说:“如果当初朕听了张公您的话,现在恐怕已经出去要饭喽!” 当年赤壁之战时,张昭曾经极力鼓动孙权向曹操投降,在周瑜等人的极力反对下,孙权才下定决心与曹操抗争到底,并终获得大胜。 所以,七十多岁的张昭听了孙权这番话,十分羞愧,伏在地上,汗流浃背。 这当然只是孙权的玩笑话,他做了皇帝,心情好得很,不会真的跟张昭计较。不过,等到吴国要设丞相时,孙权的计较劲儿就出来了。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职位非张昭莫属,孙权却任用了孙劭。 有人问孙权原因。孙权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职位越高,责任越大。张公年纪这么大了,我怕丞相这个职位对他而言不是优待呀。” 不久,孙劭去世,大臣们又推荐张昭当丞相。孙权却又选了顾雍,还对大家说:“不是我不敬重子布呀。他这个人性格太刚烈,不够圆融,提的建议如果得不到批准,就怨天怨地,这样对他没好处。”张昭一气之下,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回家了。 没过几天,孙权就后悔了。原来,蜀国的使节来到吴国,把蜀国夸得天花乱坠,吴国的文武众臣面面相觑,没有一人能接话。孙权就叹息说:“如果张公在这里就好了,他只要往那儿一站,蜀国使者就会收敛气焰,怎么可能再这么自夸呢?” 第二天,孙权就派使者去慰问张昭,请他出来见面。起初,双方客客气气,张昭离开席位请罪,孙权干脆直接跪下,阻止了他。哪知,张昭大大咧咧地坐下后,仰起头说:“以前太后、桓王没有把老臣托付给陛下,而是把陛下托付给老臣,所以我想竭尽所能报答厚恩,可是我见识肤浅,常常违背陛下您的旨意。那是因为我心里想的全是如何为国尽忠!如果要我学 着说那些巴结奉承的话,我是万万做不到的。”孙权很尴尬,只得连连道歉。 自张昭回来上朝后,孙权与张昭都很克制,所以两人之间倒也相安无事。不料,很快又发生了一件事, 两人闹得更加不可开交。 当初,辽东太守公孙度趁着中原大乱,悄悄地壮大势力,成为名副其实的辽东王。曹操平定北方后,又忙着南下对付孙权与刘备,就默许公孙家族占据了辽东。到了公孙度的儿子公孙康当辽东太守时,更是开疆拓土,一度达到了鼎盛。公孙康死后,由于他的儿子公孙晃与公孙渊年纪还小,众人便拥立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当了辽东太守。可是,公孙恭后来得了病, 没办法治理辽东。公元228 年,长大成人的公孙渊逼迫公孙恭退位,将他囚禁起来,自立为辽东太守,并上书向魏明帝曹睿报告事情的经过。当时,明帝刚即位不久,考虑到要面对的矛盾比较多,就封公孙渊为辽东太守。 哪知公孙渊怀有二心,得到魏国的封赏后又多次与吴国联系。明帝察觉到公孙渊的图谋,就命汝南太守田豫督领青州各路大军从海道、幽州刺史王雄从陆路同时进军,讨伐公孙渊,结果都徒劳无功,只得罢兵。 公孙渊见魏军撤军,就派使者向吴国称臣,还殷情地献上貂皮、良马等贡品。孙权见公孙渊主动投怀送抱,喜不自禁,为此大赦天下,并派大臣张弥、许晏等人率领一万人马,携带无数金银财宝,乘船渡海前往辽东赏赐公孙渊,还封他为燕王。 满朝文武一听对公孙渊礼遇这么隆重,都表示反对,老臣顾雍等人劝道:“公孙渊这种人反复无常,陛下不可轻信。我们即使要赏赐他,也不必给予这么高的规格,派官兵护送他们的使者回去就够了。”孙权不听。顾雍等人无奈,只得看向张昭,希望他出来说句话。 张昭不客气地说:“陛下,公孙渊背叛魏国,害怕讨伐,所以才向我们求援,这并不是出自他的真心。如果将来公孙渊又改变主意,打算向魏国表明忠心,那我们这次派出的两位使节就不能平安返回了。 这不是让天下人看笑话吗?” 孙权听了这番刺耳的话,沉下脸来反驳张昭,张昭越发固执己见,两人就这样 一句、我一句在大殿上吵开了。孙权忍无可忍,按着腰间的佩剑,怒气冲冲地说:“吴国的士人进了宫就参拜我,出了宫则参拜您。我对您已经够敬重的了,但是您屡次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我。这次您千万不要逼我!否则我担心会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众大臣见孙权发怒,都心惊胆战地跪在地上,大气不敢出。张昭却毫不退让,针锋相对地说:“每次开口之前,我都知道陛下不会采纳我的建议,但每次都竭尽全力地劝谏,实在是因为当初太后临终时,把我叫到她的床前,留下遗诏,吩咐我辅佐陛下的缘故。” 说完,老泪纵横。 孙权听了,伤感不已,“哐当”一声将宝剑扔在地上,与张昭相对哭泣。哭完了,孙权还是按原计划派张弥、许晏前往辽东。张昭又愤愤不平,声称有病,不再上朝。 孙权火冒三丈,索性派人去把张家的门从外面封死,说:“你既然不上朝,就不要出来了!” 张昭不甘示弱,干脆用土从里面将门封死,气哼哼地说:“我就老死家中好了。” 事实证明,张昭是对的。三个月后,吴国的使者到达辽东。公孙渊本来只是试探试探孙权的反应,没想到孙权这么看重自己,还大张旗鼓地派人前来。 “魏国那边肯定会知道,如果他们打过来,吴国距离那么远,哪能出兵救我呢?”公孙渊权衡一番后,杀了张弥、许晏,还把一万吴国士兵收编进自己的军队,金银珠宝自然也进了他的腰包。末了,他还把张弥、许晏的人头送到魏国表明忠心。 魏明帝收到公孙渊的“礼物”,暗暗冷笑:“公孙渊啊公孙渊,算你识相!”为了稳住公孙渊,魏明帝封他为大司马。 孙权栽了这么大的一个跟斗,气得在大殿上咆哮:“我今年六十了,什么事情没经历过,现在竟然被公孙渊这种鼠辈戏弄,我不亲手砍掉他的脑袋扔进大海里喂鱼,我就没脸做这个皇帝了!”说完,就要点兵攻打公孙渊。 陆逊等大臣赶紧劝阻,孙权自己冷静下来后,也知道如果真的贸然出兵,路途遥远,粮草补给跟不上,还必须经过魏国的地盘,要是魏国趁机在背后来一刀,吴国哪受得了?他也就不再提发兵攻打辽东的事了。 孙权想到当初直言相谏的张昭,非常愧疚,多次派人去慰问,向他道歉,张昭始终不理睬。孙权没办法,亲自来到张昭家门口,呼唤道:“爱卿啊,朕看您来了!” 张昭闷声闷气地回答道:“我生着重病呢,不方便见客!”孙权苦笑了一下,继续轻声呼唤张昭,张昭干脆不吭声。 孙权心头一股无名火直往上涌,大声说:“朕都给你认错了!你还想怎么着!”他越想越气,下令用火烧张昭家的门,打算吓唬吓唬他。顿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张府上下惊慌失措,张昭却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心想:“烧死拉倒,就不出去!” 孙权怕出事,只好让人扑灭了火,自己站在张家门前静静地等候。张昭的几个儿子实在看不过眼,便一起扶张昭起床,出来见孙权。孙权拉着张昭,请他坐上自己的车驾,将他带回宫,一路上又不断责备自己。张昭不得已,这才恢复了上朝。 编辑: 《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很少人不知道,但很少人仔细读过,因为它们都是鸿篇巨制,且文字艰涩,令人望而生畏。《少年读<资治通鉴>》经过三位文史类专家的认真审读,他们一致认为这套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把大部头史书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少年儿童在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又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做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普及工作。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全套20本书,311个故事,体量是同类书的两倍、三倍,甚至十倍,可能呈现一千多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比如,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在《资治通鉴》中只有100多个字,《少年读<资治通鉴>》第3册第6篇《还定三秦》则用3000字的篇幅把刘邦为了东进中原,采用韩信“声东击西”的策略,明着修理栈道,实则奇袭陈仓、夺取关中的故事演绎得有声有色,细节十分丰富。 2.故事剪裁科学,既不拖沓冗余,也不跳跃太大,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系统性,讲究由小故事串起大事件,用大事件演绎大时代。故事与故事之间,相互承传、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把历史推向纵深,帮助少年读者更真实、立体地感知历史发展的脉络,避免整个历史读起来碎片化。 语言通俗易懂,不拘谨,可读性极强,大量的人物对话,模拟事件发生的场景,而不是简单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 大量重要的历史地名的注释,帮助少儿读者从空间坐标上更好地理解时间坐标上的历史。此外,还有大量的古代官职、历史典故、诗歌的注释,对孩子们更好地读懂中国历史,更深地理解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每一篇的篇名都经过精心拟定,既紧贴故事核心,又灵活有趣。比如《项羽把亚父气走了》《一味中药引发灭族》《死诸葛吓走活仲达》《馅饼砸中了曹爽》《一个姓刘的匈奴皇帝》《从“猪圈”里爬出来的皇帝》《宇宙大将军完蛋了》《瓦岗寨换了新主人》《文坛宗师斗不过“白字先生”》《染匠的宫廷大冒险》《“牛”方唱罢“李”登场》《从“大傻子”到“小太宗”》《私盐贩子闹革命》《两个无赖抢江山》《朱全忠一点儿都不忠》《石敬瑭认了个契丹爹》。这些口语化、生活化的标题,既符合史实,又形象贴切,好理解,有悬念,让人好奇、迫不及待想读。 画家引力波创作的封面图,线条干练流畅,色彩明快亮丽,人物形象生动,地理场景考究,烘托出一个个历史节点的氛围,古朴又不乏现代的审美,表现了丰富的历史内涵,与内文可谓相得益彰。 根据少儿的认知水平和阅读特点,这套书按时间的顺序,采用编年体的 “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以“线”穿“点”,以“点”连“线”,循序渐进地展现古代历史的整体面貌。所谓“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就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而让孩子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史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时序意识和时空概念,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这一点契合了关于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编写思路上的指导思想,紧贴中小学语文、历史教学大纲考点,助力中高考。 更重要的是,这套书能够开启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打好一个“精神的底子”,使他们成为健康、健全发展的人。 总的来说,这套《少年读〈资治通鉴〉》以故事为纲,重新架构《资治通鉴》,化枯燥编年体为有趣有序的故事矩阵,精心还原历史场景,补充海量细节,让孩子真正回归历史现场,获得可触、可感、有历史颗粒度的沉浸式《资治通鉴》阅读体验,可读性极强,是一套既适合少年儿童,也适合成人阅读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