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新论--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阿多诺论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清华汇智文库

美学新论--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阿多诺论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清华汇智文库
作者: 孙晓艳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6.09
折扣购买: 美学新论--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阿多诺论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清华汇智文库
ISBN: 9787302512004

作者简介

孙晓艳,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科学 副教授。

内容简介

导论 阿多诺是20世纪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之一,美学理论在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其中对当代艺术实践本质的揭示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意义的探讨,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和强大解释力。 阿多诺美学理论之“新”,在于其把捉到了当代艺术实践的重大主题和发展趋向。其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作为当代艺术实践遭遇的重大问题,是贯穿于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关键课题。在阿多诺看来,当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们直截了当地与现代技术结盟”。王德峰.艺术哲学.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p.250.那么,现代技术对于艺术乃至当代社会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技术是扼杀艺术的死敌还是艺术重生的契机?艺术与技术的纠葛何以折射现代人生存世界的内在矛盾与可能性趋势?基于此,本书将“艺术与技术的辩证法”确立为研究主线,目的是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及其对当代艺术实践的现实意义进行认定。 从思想基础和实践根基上看,阿多诺对当代艺术实践主题与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美学思想要义与当今时代主题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美学思想在当代的应用与发展。基于此,阿多诺美学理论的基本性质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质与当代意义。 一、 国内外阿多诺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准备”阶段 由于社会发展和文化情境等差异,国内与国外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的进程存在巨大的落差。1970年,阿多诺逝世不久,他倾注毕生心血所著的《美学理论》问世,20世纪80年代初其英译本出版。而在这一时期,国内还处于引入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初步阶段,徐崇温的《法兰克福学派述评》(1980年)是最早引介法兰克福学派的专著。此外,还有江天骥的《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的社会理论》(1981年)、徐崇温的《“西方马克思主义”》(1982年)、翁寒松的《从时代的产儿到时代的弃儿——法兰克福学派述评》(1986年)。上述这些对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的研究,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的介绍上,阿多诺的哲学思想只是被捎带提及,其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灵魂人物的重要地位还没有被充分意识到。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1987年)和《单向度的人》(1989年)在这一时期已有中译本出版,但阿多诺著作的中译本还没有问世,更没有专门研究阿多诺理论的中文专著,遑论其美学理论的引介与研究。 由于受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一时期国内学界对阿多诺哲学思想的解读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一般以之作为唯心主义从而大而化之地加以批判。林一在《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5月30日)上翻译了苏联《哲学科学》(1972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评阿多诺著〈否定的辩证法〉》。此文认为阿多诺的理论虽然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但由于他没有从根本上区分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其批判意义“大大降低了”。综上,尽管这一时期对阿多诺理论的探讨不免粗疏和意识形态化,但阿多诺的名字毕竟已经进入国人的视野,因此可以看作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准备”阶段。 2.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漂泊”阶段 20世纪90年代,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在《晚期马克思主义——阿多诺,或辩证法的韧性》一书中的观点引发了国际范围内阿多诺的“盛大复活”。国外的阿多诺研究的五大模式即新左派模式、哈贝马斯模式、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模式、晚期马克思主义模式和认识论主义模式张亮.国外阿多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模式.哲学动态,2001(3).已然成形。 从研究路向上看,这一时期的研究对阿多诺理论的继承与批判是并存的。在继承和发展路向上,以施密特和杰姆逊为代表,此外还有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Gerhard Schwep Penhauser)、奥斯本(P·Osborne)、赫亨戴尔(P·Hohendahl)、胡恩(T.Huhn)等学者共同掀起了这一阶段的英美阿多诺研究的热潮。作为阿多诺的学生,阿尔弗莱德·施密特(Alfred Schmidt)在其著作《论批判的思想》(The Theory of Critical Thinking)中,全面阐述了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合理性,指认其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变体”张亮.国外阿多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模式.哲学动态,2001(3).,是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环境的真知。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也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和《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Postmodernism and Cultural Theory)这两部著作中,从后现代的视角阐述并发展了阿多诺对大众文化之虚无性的批判。在批判路向上,被称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的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批评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美国社会学家甘斯(Gans)、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和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试图恢复大众文化中大众的主体价值,指责阿多诺不应该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完全对立。此外,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弗朗索瓦·利奥塔(Francois Lyotard)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况: 关于知识的报告.长沙: 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也以非常隐晦的方式表达了对阿多诺的批判。如哈贝马斯的弟子维尔默所说,“后现代主义对总体化理性的批判与阿多诺对总体化理性的批判是不同的,区别就在于后现代批判断然拒绝了和解哲学。”“在阿多诺那里,和解哲学的前景代表着在非理性主义面前捍卫理性,代表着某种努力不懈的辩证尝试: 在蹩脚的理性中彰显某种略胜一筹的理性的微弱印记”。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3,p.108.德国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也认同,阿多诺的“和解的理想仍然停留在黑格尔的和与现代完全相容的浪漫派的思想范围之内。”沃尔夫冈·韦尔施.我们的后现代的现代.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p.269. 在这一时期,许多西方文献的大量涌入,引发了国内对于阿多诺理论的研究热潮,阿多诺的三部主要代表作——《启蒙辩证法(哲学片断)》(1990年)、《否定的辩证法》(1993年)和《美学理论》(1998年)的中译本都诞生在这一时期。然而,此时国内的研究往往还是把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置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之中去探讨,比如,欧力同和张伟合著的《法兰克福学派研究》(1990年),还极少有专门以阿多诺美学思想为研究主题的专著和论文。 尽管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研究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论文,其中也涉及了其美学理论,但这些研究总体上来看还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机械性,相对缺乏对待理论和历史情境的辩证态度。一方面,有些研究把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照搬到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中,指责大众文化必将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这对于当代中国初露端倪的大众文化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具有前瞻性的批判价值。比如,张汝伦指责它“作为一种支配性权力……塑造了一批又一批心灵荒芜、感觉粗糙、头脑简单的‘大众’”。张汝伦.论大众文化.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另一方面,有些研究把大众文化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必然趋势。比如,张义宾认为,“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的建构是切实可行的,它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人们应当审时度势,把握它发展变化的契机,给以积极的推动,从而使它健康发展。”张义宾.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建构.山东社会科学,1996(4).总而言之,正是由于对阿多诺的元批判理论研究的不足,导致尽管这一时期涉及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的教科书或研究论文为数不少,但是因其缺乏哲学研究的根基而难以深入。故此这一时期可以看作是阿多诺美学研究的“漂泊”阶段。 3. 阿多诺美学思想研究的“融贯”阶段 尽管国内研究总体上相对迟缓,但辩证地看,国内学界在国外研究“过尽千帆”之后再进行批判性研究,也许能更容易获得全球化视野和超越性眼光。2000年以后,国内对阿多诺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新世纪”。 一是专门关于阿多诺理论的研究性论著的数量猛增。从中国知网对“阿多诺”的文章检索结果来看,整个20世纪90年代只有15篇,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里发表了336篇,2010—2018年发表了418篇。 二是研究方式渐趋多样化。(1)既有全景式的综合研究,也有从某一视角出发对阿多诺思想的专题研究; 例如,鲁路翻译了格尔哈特·施威蓬豪依塞尔的《阿多诺》(2008年),钦文翻译了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Albrecht Wellmer)的《论现代和后现代的辩证法·遵循阿多诺的理性批判》(2013年),路程翻译了罗斯·威尔逊(Ross Wilson)的《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导读阿多诺》(2016年),唐文娟翻译了黛博拉·库克(Deborah Cook)的《阿多诺: 关键概念》(2017年),曹俊峰翻译了阿多诺的《新音乐的哲学》(2017年); 此外,还有丁乃顺的《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2015年),郑伟的《经验范式的辩证法解读——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研究》(2015年)等。(2)既有在阿多诺与古典哲学和现代哲学各流派“非同一”的讨论场中展开的多元对话,也有在阿多诺思想内部展开的对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美学批判之关系的探讨。例如,张一兵的《无调式的辩证想象》(2001年)、张亮的《“崩溃的逻辑”的历史建构: 阿多诺早中期哲学思想的文本学解读》(2003年)、孙利军的《作为真理性内容的艺术作品——阿多诺审美及文化理论研究》(2005年)和谢永康的《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拯救: 阿多诺否定辩证法的逻辑和影响》(2008年)。 三是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并且研究的内容和深度逐步走向融贯与深入。剑桥大学研究员罗斯·威尔逊(Ross Wilson)指认了阿多诺艺术哲学研究的重要价值: “阿多诺对艺术的意义做出了非常宏大的主张: 它必须在真理和非真理的意义上被认真思考; 它与社会有着重要且复杂的关系; 并且,或许是具有挑战性地,它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一个与当下完全不同的世界(2016年)。”罗斯·威尔逊.思想家和思想导读丛书: 导读阿多诺.重庆: 重庆出版社,2016. 随着国内外学界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意义的认定,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研究阿多诺美学理论的专著,比如,陈波的《真理与批判: 阿多诺〈美学理论〉研究》(2012年)、孙斌的《审美与救赎: 从德国浪漫派到T.W.阿多诺》(2014年)、陈瑞文的《阿多诺美学论: 双重的作品政治》(2014年)、杨丽婷的《虚无主义的审美救赎: 阿多诺的启示》(2015年)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开始有学者关注阿多诺美学理论中对于“艺术与技术及其关系”问题的研究,并且已经出现了少量相关专题的文章。 基于上述研究状况,这一时期是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研究有实质性突破的“融贯”阶段。但是,从广度上讲,由于阿多诺一生著述甚丰,在他的全集23卷出版之后,其弟子还在陆续整理出版他生前的讲课提纲、讲稿和录音等,故而能在全面掌握阿多诺著述的基础上,真正充分融贯其思想的研究并不多。从深度上讲,迄今为止,对于“艺术与技术及其关系”这个问题在阿多诺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系统性、具体化的专题研究还相对缺乏。 综上所述,阿多诺美学理论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学界所认识到,以至于“现今任何对大众文化的讨论,都无可避免地要包括对阿多诺群众文化理论的某种评估。”徐贲: 当今大众文化批评的审美主义倾向——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详见网址http://www.cssm.org.cn/view.h?id=5329,20050109.在上述研究中,既有对阿多诺美学理论的诸多误解,也有不少真知灼见,为后来者的理论研究及对当代艺术实践的反思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 本选题的意义 1. 实践意义 理论上的研究固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和实质性的突破,但是思想若想获得长足的生命,是离不开当代艺术实践这一现实载体的。此时若再埋头于观念的融贯,纠缠于理论的争议,都是徒劳无益的。只有扎根于当代艺术实践的美学研究才真正具有现实的力量。因此,“阿多诺美学是否具有当代意义与现实价值”是当前阿多诺美学研究最为关键的问题。这一问题又基于两个原则性的问题: 一是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或曰: 当代艺术实践之根本特征或主题是什么?二是阿多诺的美学理论是否把捉住了当代艺术实践的这一主题?这两个问题若不得以澄清,不仅阿多诺的美学理论的当代价值因无法逃离“审美乌托邦”这一被公认的判词而被湮没,而且国内的阿多诺美学研究也无法突破其艺术理论的边界,获得实质性的超越。 (1) 当代艺术实践之根本特征或主题是什么? 阿多诺所说的“当代艺术”既不是时间概念——不能说从时间上来看,在当代并存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是“当代艺术”,也并非某种特指意义——不是单指现代主义或大众文化,而是就性质而言的。确认某种类型的艺术是否是“当代艺术”的根本依据,应该是看其质性特征是否围绕当今时代的主题而展开。这一问题实质上包含着两个原则性问题: 一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这一时代主题如何呈现于艺术实践? 当今时代的主题,即现代世界的本质、基础和核心,意味着全部现代世界都围绕着旋转的那个枢轴,这个主题被学界普遍公认为“现代性”。然而何为现代性?至今却依然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复合性范畴,在中西现代思想文化领域中可能有成百上千种定义或描述。然而,我们没必要纠缠于这些定义,因为对现代性的真正把握,并非是对其包罗万象的表面描述,也不是对其某些特征的片面抽象,而是对其“本源”的自觉领会。这里的“本源”借自海德格尔的概念,即“一个事物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某个东西如其所是地是什么,我们称为它的本质。某个东西的本源就是它的本质之源。”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对现代性本源的追问就是追问现代性的本质之源,即追问“作为现代世界由以成立、由以持存并不断地再生产自身的本质——根据”。吴晓明.哲学之思与社会现实.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p.6974.这是一个在我们探讨阿多诺美学思想与当代艺术实践之前,必须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唯有在深刻把握现代性本源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真正发现当代艺术的各种现象或特征所由以发生的深刻根源及其内在本质,进而领会阿多诺透过当代艺术之镜所揭示的社会生活的可能性和趋势。 人具有自我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因此,人也具有超越现代性的局限,回归人之为人的潜能。在寻找超越现代性局限的道路上,美学或审美往往被寄予厚望,被看作是与人的本质最为贴近的领域。本书便是在这个领域的探索。作者认为阿多诺对待技术与艺术的态度是辩证的,二者的辩证关系立足于感性生活,并因此使超越异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