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学习
作者简介
Scalers,清华大学学霸,持续行动践行者,ScalersTalk成长会创始人,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发起人,游走在口译世界的IT从业者。作为理性的思考者和干脆的行动者,Scalers 善于借用数理学科的概念工具去思考和破解个人成长的问题,也凭借自己强大的批判性思考能力提出了很多成长过程中的灼见,例如“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N阶持续行动”,“学习的‘黑盒’与‘白盒’”等。在持续行动上,依靠行动和学习双系统,实现了认知的升级,成为了**的少数人。文章《那一年,我去了清华园,你去了阿里巴巴》《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抱歉,老师讲得好不好,不是你们学生能评判得了的》曾被人民*报等多家媒体转载。
内容简介
我们往往发现,事情的结果变成了B+,甚至是A 。如果能理解行动的要义,就可以获得一种动态的视 角,不会以静态的视角看待问题。而那个*大的变量 ,也就是自己的行动了。 打个比方,有很多人喜欢讨论英语有没有用的问 题,并且以自己在生活中用不上英语或者自己英语不 好为例子,论证学英语是没有必要的,也是没用的。 这其实是静态视角,因为他们在思考“英语有没有用 ”这个问题中,并没有考虑到“自己英语变得*好” 的这个变量,而是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是一成不变的 老样子,于是站在自己当前的处境,英语必然就没有 用了。但是假使他们能通过持续行动把英语提升至新 水平,那就很可能会在生活中用上,从而使英语变得 有用了。这就是静态视角和动态视角的差异,两个差 异之间的鸿沟,就是行动了。 如果要*好地理解“行动”这个概念,我们可以 看一下行动的对立面是什么。比如说我们会说“想” “思考”“规划”“设计”等,当然可能还有人会想 到“纠结”“犹豫”“迷茫”或者“颓废”…… 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如何区分我们是在思考还 是在纠结呢? 这里我用黑箱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当你坐在那 儿的时候,我不去跟进你脑子里在想什么,不考察你 的大脑的神经活动情况。相反,从外部来看,思考和 犹豫纠结的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出活儿,有没有输出 ,有没有行动。如果在一段观察期内,你*后是做了 一些事情,黑箱有输出,就像会议开完有了决策并且 落实了行动,那么这不算是犹豫纠结;如果你在观察 期内只是一直在“思考”,却没有任何实质的行动, 那么这样可能就是一种纯粹的犹豫了。 于是区分纠结和思考的变量就变成了两个,一个 是你的思考有没有输出,一个是选取的是多长时间的 观察期。我认为,时间长度都有一个合理的范围,如 果设置得太长了,也就没有意义了。比如大学生花一 两年犹豫自己要做什么,*后到第三年,确定了方向 ,这可以算是思考;但是如果用一辈子思考自己要做 什么且没有决定,那这就不算思考,只能算犹豫纠结 了……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无法永远坐在那 里思考,这个代价太高昂。 再看一下“持续”的含义。“持续”在词典上是 指“延续、继续”。也有的释义是“无间隔、连续不 断”。所以,持续行动的意思就是将行动延续下去, 无间隔、连续不断地行动,“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 这里有两个基本的要点,**个叫作“长期稳定 不低于预期”。不低于预期是符合我们给自己定的要 求,给自己挖的坑。所谓“给自己挖的坑”就是,当 我们说自己每天要做什么,那么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到 了,这就是符合自己的预期;第二个要点是,持续行 动有一个*基本的节奏就是每天做,做足够长的时间 ,而且要保持稳定。*出*落为**,正好一个地球 自转周期,如果我们以这个节奏来规划自己的成长进 步,就可以让基础打得扎实牢固。 总体而言,“持续行动”意思就是,首先我们要 实实在在地去做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可能是来自我们 的规划,来自长期的思考落地,也有可能是因为临时 起意的灵感,只要触发了我们的主动行为,都可以算 是行动;其次,加上“持续”这个修饰词,就不是一 个短暂的行为,至少在时间轴上看,是个长期持续不 断的延续行为。而且,我个人的观点是,我们需要每 天去做这件事J隋,才能称为“持续行动”。(P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