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明解·第二辑

易经明解·第二辑
作者: 编者:温海明|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1.90
折扣购买: 易经明解·第二辑
ISBN: 9787807705130

作者简介

"温海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夏威夷大学比较哲学博士(2006),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1999),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学士(1994),辅修哲学。 曾为北京大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历任国际易学联合会秘书长兼学术部部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孔学堂书局副总编辑、《孔学堂》杂志副总编辑;孔学堂咨询委员;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燕京学堂(YCA)、北京中国学中心(TBC)、闽南佛学院客座教授。"

内容简介

"根绝往误 重回善道 ——复卦卦辞明解 【明解文本】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彖》曰:“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是以“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讲课内容】 何善蒙:复卦内震外坤,从卦象上来看,是一阳来复的造形。从卦德上来说,震为动,坤为顺,动而顺,故亨。卦辞上说:“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这个解释大体上没有太多差异。我只解释一句话吧,“七日来复”,或者说一个字, 就是“七”。历代注家对于“七”有很多歧见,说明这个数字是非常有意思的。《汉书·律历志》上说:“七者,天地人四时之始也。” 自姤卦一阴生,经六爻至复卦第七爻一阳生,故称“七日来复”,这个解释当然没有问题,历代也这么讲,可是这里要注意前面有句话,叫“反复其道”。说明这不是数字游戏, 六个爻加一个爻就等于七个爻。七是完成之数,6+1=7,是在六合加人的意义上完成整个意义系统的建构。因为是完成之数,所以可以作为周期之数。由此,才能够接后面说“天行也”。 有人认为“天行”就是律法上的规律,这个可以解释部分,但是不能解释全部。“天行”就是天道,由此才可以见“天地之心”,否则何来天地之心? 四时加天地人(4+3),按照《汉书》的说法那是成立的,不过我是把4+3和6+1当作中西不同传统的区别来说的。如果一定要按照时间上的差距来说,我认为七月应该比七日更合适。我之所以觉得以前的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关键在于“七日”“道”和“天行”“天地之心”的内在关联问题,如何在其中找到关联的方式,是我思考这个卦的立足点。 辛亚民:卦辞里确实最难懂的是“七日来复”,用卦气说解释就是“十二消息卦”,每一卦主一月。自姤午至复子,历七月,所以称“七日来复”。一岁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卦别六爻,爻生一气。其余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爻主一日,当周天之数,余五日四分日之一,以通闰余者也。剥卦阳气尽于九月之终,至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复阳来。隔坤之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何善蒙:说明七这个数字对古人有特殊意义。 辛亚民:分卦值日之法,一爻主一日,六十卦分为三百六十日,余四卦震、离、兑、坎为方伯监司之官。孔颖达说:“案《易纬》云:卦气起中孚,故离、坎、震、兑各主其一方, 其余六十卦,卦有六爻,爻别主一日。凡主三百六十日,余有五日四分日之一者,每日分为八十分,五日分为四百分,四分日之一,又分为二十分,是四百二十分,六十卦分之, 六七四十二,卦别各得七分,是每卦六日七分也。”就卦爻辞来说,“七日”不止一次出现,属于占卜术语,应该有其根据。 张丰乾:《说文》:“七, 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邪出也。凡七之属皆从七。”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易》用九不用七。亦用变不用正也。然则凡筮阳不变者当为七。但《左传》《国语》未之见。” 何善蒙:许慎的说法虽然晚出,但是这个说法有卓识。 张丰乾:舒大刚、钟雅琼《〈周易〉复卦卦辞“七日来复”新诠》中说,考察历代易家关于复卦“七日来复”的各种解释,可以发现诸家之说虽然各皆有理,但是都未能切合上古社会的历史实际。通过探讨上古 “十日并出”“以火纪时”以及汉儒“十二辟卦”等说法,认为“七日来复”实际蕴含着一段人类认识自然、模拟自然的历史记忆,其中依稀保留着中国古代历法史上久被遗忘的“十日历(十月历)”的事实。所谓“七日”者,正是“七月”的古称,与临卦“八月有凶”正好前后呼应……(《周易研究》) 何善蒙:那个十日历也不是什么新诠了。 【讨论内容】 【“反复其道”】 元 融:“反复其道”,“反”当何解? 何善蒙:“反”就是返、回的意思啊,这个应该没有问题吧? 辛亚民:“反”就是返回的“返”,与“复”同义。 何善蒙:专指的意思是说,“反复其道”实际上是在讨论道的问题。 陈振宇:复卦讲的是要回复到正道上来,“人之初,性本善”,人心迷得太久了,所以要返回复归到正道上来。 元 融:复卦同时是正心的一卦,初正终修之卦。心念端正是果地端正的因,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在日常实践中,念念端正,是走向圆满的开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温海明:让心意的阳气顺从天道,生生不息! 元 融:心念的端正好像很简单,其实要经历反复,生活中只有经历了挫折,才会回到正路。“人间正道是沧桑”,正是对复卦的形象描述,不远之复,无悔之复,元吉。只有经历过挫折,才会珍惜拥有;只有经历人性的苦难,才会心地光明。复卦是很实用的一卦,“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面对环境的艰难,一颗真心是最宝贵的财富。 温海明: 人心当顺从天地之心,万化心生,无中生有,万有之源,缘生不息。 【“七日来复”】 孙福万:七,多么神秘的数字!正月初七,人日? 何善蒙:人日的说法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背景,初一鸡日,到初七人日,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一个创世的过程。所以,把七理解成周期之数,大体是可靠的。 郑 强:自姤卦一阴生,经六爻至复卦第七爻一阳生,故称“七日来复”。 裴健智:这个“十二消息卦”是在汉朝才比配出来的吧?用来解释《周易》是否有点牵强?还是之前有渊源? 辛亚民:对,这是汉《易》的解释,如果用十二消息卦解释的话,应该是“七月来复”。所以王弼讲:“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用“六日七分说”。 温海明:十二消息卦可能也可以是《易》卦体系的基础,那就早啦。 裴健智: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十二消息卦来解释,《尚氏易学》:“十日数至七必相反。” 辛亚民:七字含有无量义,修行高者人天往返七轮回,成就阿罗汉。 姚利民:周流六虚,反复其道,七日来复。 张吉华:如果每一爻算一日的话,“七日来复”实际上就是初爻在第七日返回到初爻而已。 陈振宇:复卦有七,临卦有八。 元 融:现在学界关于卦气说的起源意见不一致。" "●40多位易经专家以现代教、学方式共创佳作 《易经明解》运用现代通信网络汇聚当代易学家一起交流讨论,解读各卦的学者们学养各异,授课风格不同,对《易经》的把握和理解也不同,而且每位学者在跟其他学者一起配合授课的时候,又表现出风格上的变化,所以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师友们在即时沟通基础上共同创造的著作。全书内容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本来就是讲课稿,内容还比较活泼灵动,互动性强,值得初学者和爱好者认真阅读和研习。 《易经明解》的内容解读老师: 张克宾: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周易研究》编辑,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辛亚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 何善蒙: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 …… ●资深大咖作为学术顾问 【陈 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前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等。 【刘大钧】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前会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马宝善】华夏易道研究院院长,中国行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天台易道研究院院长,易明书画院院长。 【马恒君】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周易研究会前副会长,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 【孙晶】国际易学联合会第四届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梵文研究中心副主任。 ………… ●中外大家齐赞《易经》 爱因斯坦谈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时,写道: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在我看来,中国的贤者没有走上这两条道路,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是,《易经》的哲学观和科学观在中国被做出了一番成就。 世界知名心理学家荣格说过: “谈到世界人类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相距几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新的原子物理学有颇多相同的地方。” “很可能再没有别的著作像(易经)那样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生动气韵。”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评价《易经》: “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事业。” 冯友兰说: 《周易》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东方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世界知名心理学家荣格用《易经》占卜 1951年,76岁的荣格为英译本《易经》写了一篇序言,名为《〈周易〉与中国精神》。 有趣的是,在这篇序言中,荣格还提到自己关于此事的两次问卦,其中第一次问卦的问题,是“把《易经》引荐给英语世界的读者,结果会怎么样?” ●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易经》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典,内涵丰富、哲理深厚,解读难度较大,该书集众家之所长,组稿形式新颖,分析深入浅出,解读语言平实,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