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最好的老师(教育读书会第1季)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1912年到1949年,中国的大学生其实数量很少, 大学教师也不多。有学者统计,1934年这个时间点看 ,中国共有高校108所,学生只有41768人,教员只有 7205人,其中教授有2801人。而在2007年,中国有 2371所高校,在校生有2700万,专任教师有116.83万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年,或许大学生真的增长很多, 教书的人增长也很多。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是 否真的还能秉承原来的教育理念,秉承一种精神气节 就不得而知了。原来每六个大学生就有一个教员,而 今天可能是要平均两三百个学生才有一个教书的工作 者。在当年的北大,这样的教授群体平均年龄只有30 多岁,他们通过教学、发表文章、参与社会事务,成 为领导全国青年治学、爱国、改造社会的受人敬仰的 先生。 十位教育家当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蔡元培。这个 人名可能绝大部分朋友都听过,作为北京大学最著名 的校长之一,他青史留名,在我们今天的历史课本上 也有反复的提及。他的主张和理念就是北大现在著名 的精神象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有这样一 句话,只要培养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他一辈子都在倡导用教育来救国,用学术来救国 ,用科学来救国,推动了整个中国思想的启蒙和文化 的复兴运动,后人有这样的评价。蔡元培是新文化运 动之父,它通过改变一所大学而改变了一个民族。这 里面其实有很多有意思的历史的细节,可能之前是不 为人所知的。关于蔡元培和北大,有两件事情,可能 是我们之前很少了解到的,但非常有趣。第一件事, 是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的期间,曾经七次辞职不干了 ,就是辞去北大校长之职跑掉。这七次其实都成了蔡 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为,隔一段时间就辞职,隔一段 时间就辞职,而每一次辞职的背后都伴随着大历史的 跌宕起伏。在这本书和纪录片当中,大家可以看到这 七次辞职都有哪些历史事件。 第二个非常有意思可能也不广为人知的事。北京 大学大家都知道,今天应该说是整个中国大学当中的 翘楚,数一数二的名校,人们梦寐以求的名校。但是 蔡元培就职之时的北大可是人人嗤之以鼻的腐朽的学 校象征,作为戊戌变法维新的第一步,1898年的7月3 号,光绪皇帝下令成立的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北 京大学的前身。那个时候,它还准备替代国子监,成 为国家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统辖各个省的学堂。不 过没多久,如大家所知,慈禧发动政变,光绪被关了 起来,康有为梁启超也跑到了国外,但有幸的是京师 大学堂却侥幸存留下来,但是之后的京师大学堂可不 是我们今天心目当中的北大。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 式更名为北京大学,进入到了一种堕落喧哗的状态, 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所招收的学生全是京官,被 人们称为老爷,而监督和教员被称为中堂或者是大人 ,典型的一个腐朽没落的官场的衍生品。所以那个时 候在社会公众的眼中,北京大学是个官僚机构,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