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生死线
作者简介
"马晓霖,国家文化与宣传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首批83名专家之一,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津贴国际问题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知名媒体时政评论家,外交事务专栏作家,多家部委或知名智库理事、学术委员,宁夏卫视《解码一带一路》高端访谈主编、主持人。 198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1988年至2005年效力于新华社,曾任新华社驻中东记者、国际新闻深度报道与评论负责人、环球杂志总编辑,高级记者。 2005年投身互联网,相继创建大旗网、博联社,为中国互联网实名制管理主要倡导者和实践者。 2015年加盟北京外国语大学并担任教授。 2019年加盟浙江外国语大学并获聘“西溪学者(杰出人才)”。 长年研究和著述领域为中东及伊斯兰事务、大国关系、中国外交、恐怖主义、能源安全、一带一路及媒体传播。 除“战地三部曲”外,还著有《海湾战争与三十六计》《中国要淡定》《阿拉伯剧变》《阿拉伯发展报告2013-2014》《中东观察2011-2016》《马晓霖纵论中东》等。"
内容简介
第一章“芝加哥规则”漫谈 2001年1月1日,星期一,加沙今天晚上,以色列北部 城市内坦亚发生了汽车炸弹爆炸,虽然只造成35人受伤, 但是它带来的心理冲击却是巨大的。仅仅过了三天,人肉 炸弹,这柄昼夜高悬着的“达摩克利斯剑”再次落在以色 列人的头上。 其实,留心两天来巴以间发生的故事就不难推断,这 高悬头顶的剑是难免要落下来的。因为这是被人称为“芝 加哥规则”的必然反弹。芝加哥规则的核心原则是“加倍 惩罚、过度报复,直至对手屈服为止”。 昨天凌晨,一对犹太定居者夫妇在约旦河西岸中部的 拉姆安拉附近被巴勒斯坦枪手打死,三个多小时后,以军 就在西岸西部的图尔凯勒姆设伏打死该地区法塔赫书记萨 比特。据巴方称,萨比特是个政治干部,同法塔赫的军事 行动没有任何关系。以色列后来默认了对萨比特的“清除 ”,但没有说明任何理由。其实不需要理由,因为以色列 奉行的是“芝加哥规则”。 回首三个月来的巴以冲突,能够形成规律并显现清晰 轮廓的也只有这个“芝加哥规则”:巴勒斯坦人示威,以 军发射催泪瓦斯;巴勒斯坦人投石头,以军就开枪;巴勒 斯坦人开枪,以军就开炮发射火箭;巴勒斯坦人打死一个 以色列人,以军转天一次干掉他们好几个;巴勒斯坦人炸 死几个以色列人,以军就轰炸一大片,让巴勒斯坦人不死 也得伤百八十个。这是“芝加哥规则”的军事版。 一个巴勒斯坦人躲在树后打枪,以军就推倒周围一大 片果园;一伙巴勒斯坦人开枪或者安放炸弹,以军就索性 把方圆几公里内的房屋和树木铲平;一部分巴勒斯坦人参 与游行示威或武装对抗,以军把整个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 岸围成铁桶进行集体惩罚。这是“芝加哥规则”的环境版 。 当巴勒斯坦官方制止大批群众到冲突前线,转而发起 零星枪战后,以军也针锋相对地修改游戏规则,翻新了最 拿手的“绝活”暗杀,目标直指有分量的巴勒斯坦人物。 不妨看一看昨天之前的几个典型案例:10月9日,三架以军 战斗机在伯利恒用导弹炸死一名法塔赫民兵组织负责人, 理由是他组织了这一地区的枪击以军活动;11月22日,以 军在纳布卢斯买通一名当地人设置汽车炸弹,除掉巴激进 组织哈马斯一个重要成员;11月23日,以军坦克在加沙南 部根据线人提供的情报准确地拦截一名法塔赫干部的座驾 ,用坦克机枪把该干部和另外三个人打死;12月某日,又 一名法塔赫干部在西岸陈尸荒野……这应该称作“芝加哥 规则”的经典版。 以色列奉行“芝加哥规则”据说是有传统的。犹太移 民早年在芝加哥不太得势,常常受黑白两道的欺负。不知 从什么时候起,他们悟出诀窍,只要一个犹太人受到欺负 ,不管他的地位和家境如何,犹太社团都会不惜代价托人 找路子讨回公道,久而久之,黑白两道的人都领教了犹太 人的抱团意识和复仇心理,很少去招惹他们。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犹太人的确懂得集中优势兵力对于弱小社 团安全的重要性。 "田野调查式的中东当代史?历史哲学式的叙述与评论 新闻与学术交融的教科书式作品?不可复制的独家文字影像记录 真实呈现巴以由和平走向战争的关键时刻与事件以及双方在各个方面和台前幕后的激烈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