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文选读(精)
作者简介
吕叔湘 (1904—1998),江苏丹阳人,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外国语文系。1936年在苏州中学任教时考取江苏省公费赴英国留学,先后在牛津大学人类学系、伦敦大学图书馆学科学习。回国后曾在云南大学、华西大学、金陵大学、清华大学、开明书店、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195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1977年起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历任研究员、副所长、所长。1980年至1985年任中国语言学会会长。 主要著作有《中国文法要略》《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汉语语法论文集》《语文常谈》《现代汉语八百词》等,译著有《初民社会》《文明与野蛮》《沙漠革命记》等。
内容简介
出版说明 本书据《吕叔湘全集》第九卷排印。《全集》底本为语文出版社1992年1月版,有所订正。本次出版,以语文出版社版对勘,遇有不同,则对照文光书店 1950年1月版、古典文学出版社1955年9月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择善而从。 底本中的“三版跋”(语文出版社版同),主要内 容已收入注解,故不再作为正文,列为附录一。古典 文学出版社1955年9月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版另有一序,内容与底本之序不同,列为附录二。文光书店版有叶圣陶先生序,提供了一个有意味的阅读视角,列为附录三。 书中标点方式有与现在通用方式不同者,字的繁简也有与现在用法相异者,仍其旧,以为思考文字与标点变迁之助。 序 我选辑这本书的动机是要给初学文言的青年找点阅读的资料。现行的国文教科书,因为受种种条件的拘束,所选的文言篇章对于学习者的兴趣未免太少顾及。同时,教科书所选的多半出于专书或文集,风格 以高古为尚,是可以或应该读,但未必是可以或应该模拟的。笔记作者不刻意为文,只是遇有可写,随笔写去,是“质胜”之文,风格较为朴质而自然,于语体较近,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现代的青年倘若还有学着写一点文言的需要,恐怕也还是这一路笔墨更加有用些。我希望这本书在题材和文字两方面都能略有补充和矫正的作用。 笔记文种类繁多,选录的时候也大略定了个标准:搜神志异及传奇小说之类不录,证经考史及诗话文评之类也不录。前者不收,倒没有什么破除迷信的意思,只是觉得六朝志怪和唐人传奇都可另作一选,并且已有更胜任的人做了。后者不取,是因为内容未必能为青年所欣赏,文字也大率板滞寡趣。所以结果所选的, 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记一时之谐谑,或叙一地之风土,多半是和实际人生直接打交道的文字,似乎也有几分统一性。随笔之文也似乎本来以此类为正体。 共收笔记九种,选录近百则。每篇之后略附注解,其中也许有详略失当之处,那也是自来注家所不免。而于常见词语之用法随时提示,于生僻的词语在字书中可一索而得者或竟置之不论,和旧时的笺注也有点不同。另附“讨论”,除一部分和词句的义蕴有关外,大率以引发读者的经历见闻和所读文字相印证为宗旨,希望能帮助养成一种比较良好的读书习惯。陆续写得,即付国文杂志补白,乘此集印单行之际,序其缘起如此。 吕叔湘 1943年11月 重印题记 这本《笔记文选读》四十年代在上海由文光书店印过三版。五十年代以后曾经先后由新文艺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过。他们互相授受,然后给我通知。在屡次重印过程中,篇目有所删减,注释之后的“讨论”则一概削去。既成事实,我也无可奈何。但这些版本仍然都用繁体字、直行,对于今天的读者仍然不方便。 现在重印,所删六篇,恢复了三篇。全书改用简化字、横行;注释之后仍有“讨论”。这就是说,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吕叔湘 1991年1月20日 ◎ 作品看点 ★学文言文的绝佳入门,选目精当,注释确切,讨论益人心智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提升白话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 题解文字,大家手笔,堪为汉语写作典范。 笔记文浩如烟海,吕叔湘先生从中选了9种书,给每一种写了书目题解。这些题解用标准浅近文言的写成,文字典雅清通,堪为汉语写作典范,值得反复揣摩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