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作者: 颜远绅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70.40
折扣购买: 新闻传播学考研名校真题解析
ISBN: 9787516669662

作者简介

颜远绅,厦门大学广告学硕士,武汉胖六文化有限公司负责人。拥有8年考研行业的从业经验,考研专业课辅导领域的产品经理,其中新闻传播学专业开创了全程班、实务班、答题班等多种课程,辅导上万人考上了研究生。旗下微信公众号“拖鞋哥新传考研”,是新闻传播学考研领域的知名品牌,目前有20余万粉丝。

内容简介

2023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专业:新闻与传播(055200) 科目: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334) 科目分析 2023年北大MJC334与北大汇丰财经传媒334合卷,考同样的题目。从题目来看,2023年在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考察,同时存在兼顾热点倾向,更加关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变化。对于未来各专业方向是否会恢复独立命题形式仍然有待观察,一方面因为分值分布的不同,考生在日常练习中需要把握不同分值下同一类型题目答题的框架搭建与字数控制;另一方面考生在关注热点、加强专题整理背诵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基础知识与细节的掌握。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应综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 各个专业方向的出题风格来准备,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与心理准备。 名词解释(10分*4) 文化工业(10分) “文化工业”最早由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 出,指用现代科技手段生产文化产品的工业体系,是一种将文化产品标准化、模式化、 商业化的行为。他们认为,文化工业的重点在于工业逻辑而非工业本身,是一种标准化、齐一化的机械复制技术,无差别的扩散技术。因此,文化工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可预见性两个特质,如人们观看通俗电影可以猜到剧情走向与结局从而产生愉悦,最终导致同样的东西被翻来覆去再次生产。 文化工业实际是一种遵循资本逻辑并依赖大众传媒的流行文化,其产品是商品而非艺术品,目的在于经济层面的交换与实现商业价值而非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其消极影响在于,一方面文化工业的产品具有浓厚而隐蔽的意识形态控制功能,而扼杀了文化本身的创造性与革命性并造成大众的社会顺从;另一方面,传播者以快感麻痹受众,使其无法逃离传播者建构的本质。文化工业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驾于价值理性,使使用价值彻底臣服于交换价值。 这一概念暗示了现代大众文化的本质属性不过是商品生产与消费体系的产物,具有批判意义,但同时过分强调大众文化的消极意义,低估了受众的能动性,具有一定局限性。在新媒体时代,文化市场进入新的繁荣期,知识付费、短视频等都是文化工业的新形态。 虚拟现实(10分) 虚拟现实即VR技术(Virtual Reality),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是一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三维动态实景和实体行为的系统仿真,用户在体验时仿佛沉浸到该环境中。该技术核心特征可以归纳为3I,即沉浸(Immersion)、互动(Interaction)与想象(Imagination)。 该技术可以被广泛应用在各行业中,应用于新闻报道呈现出的虚拟现实新闻称为VR新闻。VR新闻的主要呈现形式包括VR视频、VR直播、全景H5等,如澎湃新闻在海军建军70周年之际发布的《海军70年峥嵘岁月》等。VR技术在新闻业中的应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让受众足不出户就能穿越到现场见证新闻事件,增强了受众的能动性与新闻体验感,从感官上给受众带来了“沉浸式”的现场冲击体验;同时在多种科学技术的加持下有助于升级报道画面,增强报道故事性,有利于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使虚拟现实与传统要素融合呈现。 目前,与之相关的技术还包括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扩展现实(XR),其使用丰富了传统媒体的呈现形式、报道模式、叙事模式,甚至可以促进未来元宇宙的相关发展与创新,但也可能会带来选题局限下的同质化现象、内容感官化局限思考、弱化报道深度等问题。在新闻与传播领域使用这些技术进行发展时应坚持内容为王,多种技术融合共通;同时应当加强管理与内容审核,理性选择技术路线与发展策略,强化对伦理风险的制度制约。 参与式观察(10分) 参与式观察法最早起源于田野工作,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学术上确立其地位,指的是研究者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活动中去,在其工作、生活以及与外界的各种互动中,通过第三视角的直接感官与体验,获得较为真实的资料的研究方法,本质是一种非结构性的观察。 参与式观察法的优点是研究者既是参与者又是观察者,对研究对象的行为有更为直观的体验与感受,能使得研究者的看法、观点对所研究对象的影响降至最 低,能更好地获得社会现实的真实图像,尤其适用于研究人类生活所体现的社会文化背景,从局内人而非局外人的视角研究事件的发展过程、人与事件的关系及组合、事件的时间连贯性和模式等是案例研究和质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但参与式观察得到的资料往往缺乏信度,还存在程序不明确、资料难以量化、研究无法重复等问题。 在实施流程中,参与式观察的研究者通常不是从先验印象开始,而是经常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形成他们的概括和方法论,他们依靠的是研究对象对其“文化”的阐释,研究者带着问题到实地去寻求理论性解答。 在参与式观察法中,根据观察者身份是否公开,可以细分为公开性参与式观察法和隐蔽性参与式观察法。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总体来说需要遵循以下步骤:对于研究的设计;介入选定的传媒组织和机构;与传媒组织内部的人员建立信任关系;收集、记录有用信息(数据);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构思、写作成文。在此过程中,参与式观察的实施者身份经历了研究者→局内人→研究者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新闻专业主义(10分) 新闻专业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美国,伴随着美国政党报纸的解体和独立报刊的发展,在新闻工作专业化和新闻工作者职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而成。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特定的专业技能、行业规范和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体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的提出提升了新闻从业者的地位,为其提供了一套可作为普遍参考的判断标准、行为框架与技术要求,为新闻工作中可能面临的阻碍提供了一定助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媒介背后的权力运作与意识形态,使人们将媒介环境错认为真实环境。 针对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本土化,有些学者认为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的表现形式是媒介专业主义,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没有新闻专业主义,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于我国新闻业的特殊性,我国新闻专业主义既是一套论述新闻实践与体制的话语,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还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更是出现了新闻专业主义2.0这一概念,即未来的新闻专业主义不再是一种行业精神,而是所有参与新闻传播活动的个体普遍要遵守的交往信条和基本精神。 考生点评 2023年334的名词解释考察涵盖了传播学流派、社会学研究、新闻学、行业前沿热点等几大角度,相对来说较为基础,难度系数较低,因此如果想在众多答卷中收获辨识度与高分,考生需要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角度地分点作答,同时可以延伸出一些新的答题角度,如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在我国的发展变迁等;此外还可以依托平时的积累与总结进行一些符合语境的案例补充。 主编点评 该考生的回答做了很好的实例和范本,在新闻传播的考试中,基础考察是每个学校都会涉及的。大家在面对基础题目的同时,可以多参考这位考生的答案逻辑:扎实的基础知识+适当的拓展发散,一方面向老师展示你的基础积累没有问题,另一方面也呈现出自己对热点的关注和理解。总体来说这四个名词解释都不太难,但该生所提到的“新媒体文化市场”“XR\MR”“新闻专业主义2.0”等概念,就是一些能够让人眼前一亮,从众多答案中脱颖而出的亮点了。大家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个答题逻辑。 名校真题指引备考方向,风吹草动优先捕捉 ?高分考生审稿员多重把关,考场参考性强 ?增加典型考题思路点拨,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附赠题目目录小册子,阅读省时省力 ?附赠超千万字的电子书,收录110新传院校的历年真题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