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孩子的百年梦想②:教育家的故事
作者简介
明鉴,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副会长暨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主任,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推动中华民族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传播公益工作,2018年牵头组织发起成立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广泛凝聚社会公益力量,传播积极向上的红色文化,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周其星,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深圳市小学语文兼职教研员,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全人教育奖”提名奖得主,著有《彩色的阅读教室》《彩色的写作教室》,编著有《百千大阅读》《一位诗人的诞生》《童年的古文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等。 袁亚玲,深圳市香山里小学语文教师,星星新诗社成员,致力于整本书阅读和诗教探究。曾两次在全国智慧课堂观摩研讨会承担展示课,其课例被评为优秀课例;曾获深圳市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三等奖。 王思娜,深圳市南山区香山里小学语文教师,曾获“第二十一届深圳读书月?第十一届名著新编短剧大赛”优秀组织个人和优秀指导老师奖。
内容简介
天才少年初长成 马相伯11岁时,意气风发地辞别家人,独自向大上海出发了。因为他想看看繁华开放的大上海,想去领略广阔的世界。从江苏丹徒(今镇江)到上海,一个少年就这样踏上求学道路。那他独自到上海求学后过得怎么样,求学之路顺利吗? 到达上海后,他先就读于上海徐汇的一所教会学校,认真求学,掌握了法语、希腊语、拉丁语等七种语言。不仅如此,他通过自己勤奋刻苦的学习还攻读了哲学、神学、数理和天文等学科。他自身非常勤奋,加上天资聪慧,不久后他便成了那个时代第一个能够熟练运用七种外国语言并精通中西文化的全能学者。说他是神童是天才不如说他是一个勤奋的奇才。这个奇才后来有什么故事呢? 马相伯在求学过程中始终刻苦谦虚,在30岁的时候就被授予神学博士学位。即便在当下,30岁的博士也不算多。马相伯被授予神学博士学位发生在一百多年前教育系统尚不完善的中国,他付出了多少努力可想而知。 那么这样一位学霸是怎么成为教育家的呢?他是毕业直接当了老师吗? 政治失意,妙为人师 马相伯最初的理想并非从事教育。起初他在教会工作,但是在教会中存在等级分明的制度,中国人饱受欺凌。马相伯空有满腹学问却得不到重视,在巨大的失落和不甘被欺凌的愤怒中,马相伯离开了教会,那年他36岁。他的家人极力劝阻,但是马相伯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立志从政去实现抱负,于是,他投奔到他人生第一个伯乐门下。 马相伯去追随的这个人也是历史名人,那就是外交大臣李鸿章。在李鸿章那里,他既是助手,也是翻译。马相伯是当时为数不多精通西方法学的人,还能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外国通。他期待凭借自己的才华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为国效力。然而当时的清政府,国弱言微,纵使马相伯满腹经纶,在一场场唇枪舌剑的谈判后,仍然无奈地在一个个不平等协议上签了屈辱的名字。 在签订《马关条约》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这件事促使马相伯告别官场,全力办教育,终成著名的教育家。 李鸿章和马相伯等人受命赴日谈判,经过数月谈判,日本人一步都不肯退让,也不愿签署停战协议。就在双方处于胶着状态时,李鸿章在日本被刺客枪击,被击中左颊。马相伯担心不止,劝李鸿章尽快就医。李鸿章冷静地吩咐马相伯收好血衣,不要清洗,在后面的谈判中可能有用。 弱国无外交,被指名要求去日本谈判,李鸿章和马相伯背负着巨大压力。外交大臣竭力据理力争,发挥雄辩之才,慷慨陈述,甚至哀求日方,但是依然无奈地签下了割地赔款的屈辱的《马关条约》,仅仅凭借那件血衣减少了一亿两白银赔偿罢了。因为参与签订《马关条约》,马相伯的母亲直到去世都不愿意和儿子说一句话。 母亲葬礼上,马相伯满腹悲愤。他抱恨不能给国家争取权利,愧疚不能为母亲尽孝,叹息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 母亲的去世令他心中无比痛苦。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失落中,他决定终生远离政治。六十花甲,该是在家颐养天年的年纪了。但是这个时候,马相伯人生中的又一位重要人物出现了。这个人的名字叫蔡元培,后来成为鼎鼎大名的改革北大的教育家。 当时蔡元培到上海担任南洋公学总教习,为了学习拉丁语,找到马相伯老先生求教,成为他的第一位学生。后来,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马相伯沉寂已久的心被重新点燃。“为什么不办一所学校,让我们中国的孩子有书读?”这位花甲 之年的老先生的新生命就这样开启了。 建党100周年,以传承百年梦想为主题,是弘扬艰苦奋斗正能量的青少年励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