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精)/经典宝库

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精)/经典宝库
作者: 编者:余培林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3.30
折扣购买: 生命的大智慧(老子)(精)/经典宝库
ISBN: 9787510856624

作者简介

余培林,台湾师范大学文学硕士。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玄奘大学讲座教授。著有《诗经正诂》、《新译老子读本》等书。2002年获台湾“薪传奖”、2003年获选资深优良教师。

内容简介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 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意】 道体超出于万物之上,是绝对的,也是浑朴无名 的。所以既没有美丑,也没有善恶。人们在这种情况 下,不识不知,质朴纯真,一切顺从自然,没有爱憎 ,没有纷争。及至道体分裂,“朴散为器”(二十八 章),一切美丑、善恶等相对之名也因而产生。但当 天下人都知道美和善的时候,必定喜爱美而厌恶丑, 趋向善而逃避恶。于是竞争产生,诈伪兴起,那反而 不美、不善了。其他如有和无也相对而产生,难和易 也相对而形成,长和短也相对而显出,高和下也相对 而显现,音和声也相对而应和,前和后也相对而成序 。所有这些相对的概念,都由对待的关系而产生,正 如美和丑、善和恶一样,当这些相对的概念产生以后 ,人们便都趋向于自认为好的、有利的;而逃避自认 为坏的、有害的。于是,人世间从此就扰攘不安了。 只有体道的圣人,能够紧紧抱守绝对的“道”,超越 一切相对的“名”,一切顺应自然,以“无为”的态 度来处事,用“不言”的方法来施教。任万物自然生 长变化,而默不作声;生长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 作育了万物,却不自恃其能;成就了万物,却不自居 其功。正由于他不自居其功,反而得到万物的尊敬爱 戴,结果他的功绩却能够永垂不朽。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天下”,指天下之人。“斯”,则、 就的意思。“已”,相当于“矣”。“道”是宇宙的 本源,它是超越万物,超越时空而存在的,所以它是 绝对的。正因为“道”是绝对的,所以无所谓美丑, 无所谓善恶。换句话说,道是至真、至善、至美的, 不容许我们去分解它;但人们往往都有偏见,自私自 利,用他们的私智,把道一剖再剖,于是将浑朴的道 体凿碎了,而一切对待的概念也从而产生了。当大家 都知道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善恶以后,一定都争美弃 丑,向善背恶,于是纷争迭起,诡诈丛生,世界从此 扰攘不宁,那不是反而坏了,反而不好了吗? “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有”、“无”, 这里只是指两个相对的概念——“有”和“没有”, 与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 有”、“无”,一指道体,一指道用,意思完全不同 。“相生”,相对而生的意思。“相倾”,相比的意 思。“音声”,就是音响,响是回声。有无、难易、 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词,《老子》书 中的相对词特别多,除了这些以外,还有:虚实、强 弱、外内、开阖、去取、宠辱、得失、清浊、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