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百科

爱因斯坦百科
作者: (美)爱丽丝·卡拉普里斯//丹尼尔·肯尼菲克//罗伯特·舒尔曼|
出版社: 湖南科技
原售价: 148.00
折扣价: 94.80
折扣购买: 爱因斯坦百科
ISBN: 9787571015213

作者简介

爱丽丝·卡拉普里斯(Alice Calaprice)是研究爱因斯坦的著名学者,也是几本关于爱因斯坦的畅销书包括《爱因斯坦语录(终极版)》(The Ultimate Quotable Einstein,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作者。 丹尼尔·肯尼菲克(Daniel Kennefick)是美国阿肯色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爱因斯坦全集》的编辑,以及《传播,以思想的速度:爱因斯坦与引力波》(Traveling at the Speed of Thought: Einstein and the Quest for Gravitational Wave,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一书的作者。 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曾长期担任爱因斯坦文稿计划的负责人和《爱因斯坦全集》的编辑。他是《爱因斯坦论政治》(Einstein on Politics)和《爱因斯坦情书》(Albert Einstein, Mileva Mari?: The Love Letters,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共同编辑。

内容简介

中文版序言 今年是爱因斯坦访问中国100周年,我们非常高兴能与本书中译本的出版来一道参加庆祝活动。自20世纪初以来,爱因斯坦及其工作已为全世界所熟知,他在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物理科学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他和他的理论和观点虽然已经做了很多说明,也有大量著作出版,但仍常常被有关他的评论所误导。因此,我们这本书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尽可能多的人提供一个关于他的生平的易懂且可靠的说明。《爱因斯坦百科》中译本的出版将有效地推进这个目标。 我们在本书中没有详细谈论爱因斯坦1922年对中国的访问,但我们从他的旅行日记中得知,他期待着访问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当时前往远东国家的旅行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旅途也异常艰辛,在此之前爱因斯坦对这些国家及其文化没有亲身体会。他在上海短暂逗留期间,主要拜访了居住在那里的欧洲人,但也见到了许多中国人,有富人也有穷人。他对那些为生计而挣扎的农业和城镇劳工特别同情,尽管他所居住的德国本土正进入经济萧条期。他很难接受大规模贫困的现实,正如他在旅行日记中所记载的,他内心的想法有时会很严苛。如果他现在访问中国,肯定会对他访问之后,中国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实现的巨大转变,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留下深刻印象。 爱因斯坦曾希望在1923年年初亚洲之行的回程中访问中国,停留更长时间。然而,由于他与邀请方北京大学之间很遗憾的沟通不畅,再加上当时中国艰难的政治局势,他不得不放弃他的愿望。虽然爱因斯坦没有访问中国,但他的科学思想在中国仍然具有影响力。事实上,在中国讨论将“西方”科学纳入中国学术体系的道路时,爱因斯坦的理论有时会成为讨论的焦点。 爱因斯坦将科学视为一项普遍的事业。这或许是中国的五四运动将他视为一个值得效仿和研究的对象的重要原因。他的观点是反帝国主义的,这使他在中国的形象更加光彩。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虽然许多国家在接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不乏争议,但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数学家魏嗣銮看来,中国对相对论的接受避免了通常对时间相对性产生的争论和争议,因为中国学者不受牛顿的绝对时间等概念的制约。魏嗣銮认为,中国的物理学家在理解爱因斯坦的思想方面有可能比西方的物理学家取得更快的进展。事实上,中国人对相对论的印象非常正面,以至于中国第一代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中最著名的人物都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广义相对论上。 例如,1936年至1937年,年轻的周培源在普林斯顿大学待了一年(爱因斯坦从1933年起就一直住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此时,爱因斯坦正在研究他自己的引力理论的应用,而同样在这一领域工作的周培源,很快与爱因斯坦熟络起来。他们谈到了十多年前爱因斯坦对中国的短暂访问。他们的谈话让周培源深受感动。这位著名人物能够将谦逊与对于像中国人这样受压迫的人的同情结合起来。 周培源回到中国时,正值日本人入侵中国的重要地区。事实上,他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发生的当天回到了北京。一年后,他写信给爱因斯坦,描述了他在战争期间的感受和经历,显然他把爱因斯坦看成为一个可能同情中国事业的人。爱因斯坦似乎一直关注着中国事态的发展,并对五四运动一代对他的钦佩做了回应。例如,1932年他曾在一些外国学者向蒋介石发出的呼吁中加上自己的名字,该呼吁要求蒋介石从监狱中释放著名的社会主义领导人陈独秀。 令人瞩目的是,中国物理学家很快就开始在国际上对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出自己的贡献。例如,这一趋势在周培源的学生胡宁的工作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对引力波发射导致的双星系统衰变进行了最早的计算,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新的物理学课题,现在已经具有重大的天体物理学意义。另一个例子是束星北,他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统一场理论,当时该理论也是爱因斯坦的主要研究重点。像这两位中国物理学家这样的先驱者,对于中国物理学在“二战”后的繁荣局面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最后,我们非常感谢本书的主译者方在庆教授,感谢他对这个项目的勤奋和奉献,并感谢所有使这个出版物成为可能的其他人。 ——爱丽丝?卡拉普里斯(Alice Calaprice)、丹尼尔?肯尼菲克(Daniel Kennefick)和罗伯特?舒尔曼(Robert Schulmann),2022年1月 贝蒂·诺伊曼(1900—1975?) 贝蒂·诺伊曼是爱因斯坦的密友汉斯·米萨姆的养女和远房亲戚。爱因斯坦在1923年6月雇用她临时协助自己,因为当时他的继女兼秘书伊尔莎·爱因斯坦患严重绞痛,而住在维也纳的贝蒂正在柏林拜访米萨姆。根据爱因斯坦8月份给她写的推荐信,这项工作只持续了六周(《爱因斯坦全集》第十四卷,文件103;爱因斯坦档案编号90—782)。 然而,爱因斯坦迷上了年轻而聪明的贝蒂,继续与她情书往来,最初是秘密地,后来爱尔莎也知道。爱尔莎容忍了这一行为,在她的丈夫和贝蒂在公寓每周两次聚会的时候,就在外回避。此外,正如他在1923年11月给贝蒂的信中所言,爱因斯坦声称自己拒绝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职位,是因为贝蒂不愿一起去那里担任他的秘书:“要是没有风来吹帆,蒸汽锅炉又没有煤,一个人怎么会驾船出海?“(1923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档案编号120—896)。哪怕是在鼓励贝蒂找年龄更为相当的丈夫的时候,他也经常表达自己对她的爱。贝蒂显然听从了他的建议,在1923年末结婚或订婚,不过新郎比爱因斯坦还要老。到了1924年1月,爱因斯坦已经提到了她短暂的私通和“离婚”,两位情人继续情书往来。 到1924年底,当贝蒂25岁,爱因斯坦45岁时,他终于在给她的信中承认这种关系是错误的,他想结束这一关系,以便她继续自己的年轻生活。他告诉对方从现在开始应该把他当作好心的叔叔。在同一封信中他非常得体地告诉对方,他现在是一个老家伙并且需要“在星空中寻找自己在地球上得不到的东西”(1924年10月28日;爱因斯坦档案编号120—911)。这封信后二人似乎就不再通信。这个意外的分手显然伤害了贝蒂,以至于从前与爱因斯坦关系密切的汉斯和明娜·米萨姆与他绝交。多年后,当老朋友们已经天各一方,生活在不同的大陆时,才逐渐恢复了友谊。 爱因斯坦档案中包含的证据表明,爱因斯坦给了贝蒂一份签名的六页手稿,上面是以德文手写的他的一篇论文“非欧几何学和物理学”,日期是1924年3月。40年后贝蒂以2,150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该手稿(收据保存在爱因斯坦档案馆,编号:90—792)。(几十年后,爱因斯坦也送给约翰娜·范托娃类似的礼物。)根据贝蒂撰写的关于她作为爱因斯坦的秘书任期的手稿(参见后文),她还要求用爱因斯坦的一缕头发作为自己秘书工作的报酬,说自己不需要金钱,并如愿以偿。 1938年,二人突然恢复了通信,但语气变了。仔细阅读爱因斯坦档案馆数据库,可以看到从1938年5月到1955年3月之间二人断续的通信。到1938年,爱因斯坦和他的家人已经移民到美国,39岁未婚的贝蒂在纳粹吞并奥地利期间独自一人待在维也纳,非常害怕。无奈之下,她于1938年5月写信给爱因斯坦,说自己作为一名X光技术员被医院解雇,没有父母可以求助,也没有任何经济支持,问爱因斯坦能否从维也纳的美国领事那里替她弄到一份宣誓书(affidavit),来帮助她移民? 到该年年底,爱因斯坦已经安排了所要求的宣誓书,其中包括保证她有住的地方和有钱养活自己。不清楚她从维也纳移民的细节,不过到了1939年3月,她已到了海法,可能是去访问逃往巴勒斯坦的米萨姆。她到达纽约市应该是在5月,因为一封信显示爱因斯坦同意那个月(1939年5月22日;爱因斯坦档案编号120—915)在自己的朋友古斯塔夫·巴基的家中与她见面。6月初,爱因斯坦为她写了一份求职推荐信。到了1940年7月,她在一家医院找到了一份全职工作,担任X光技师,并开始偶尔把自己的名字写成“Newman”[德文姓Neumann的英文化。——译者]。 贝蒂抵达纽约后和爱因斯坦似乎没有发生太多的个人接触。他们交换了一些友好的信件,信中希望很快能够见面,但没有迹象表明他们实际上见过面。这两个人当时又用正式的德语“您”而不是“你”来称呼对方,从信中看不到二人以前曾经是恋人的迹象。 爱因斯坦写给贝蒂的最后一封信是在他去世前六个星期的1955年3月6日。她写道,自己想去拜访爱因斯坦,但他回答说自己老迈多病,无法会面(爱因斯坦档案编号120—931)。得知爱因斯坦去世的消息后,贝蒂赶到普林斯顿,但显然家里没有人能接待她。海伦·杜卡斯后来写信抱歉地告诉她,那天太忙乱,除了爱因斯坦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没法招待其他人。 1956年,由贝蒂撰写的题为“当爱因斯坦秘书的日子”的英文打字稿被存入爱因斯坦档案。这可能就是她在1941年想要出版的手稿。那时,爱因斯坦觉得这是一篇令人尴尬的文章,不允许出版它(1941年3月13日;爱因斯坦档案编号120—925)。在其中,她提到二人在柏林周边的一些短途旅行,但没说是属于浪漫性质的。在1964年卖出上面提到的爱因斯坦给她的手写稿之后,除了1967年8月从瑞士写给纽约的一位朋友的明信片之外,我们找不到贝蒂·诺伊曼后来的任何生活记录。 ★用百科全书式的条目创作,涵盖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偶像——爱因斯坦一生的方方面面。信息量巨大而新奇,全面又不失重点。你想知道的都有,仔细阅读,还会有很多意外发现! ★作为粉丝,阅读此书可以让你掌握爱因斯坦所有重要的人生节点细枝节末;作为学者,可把本书当作《爱因斯坦全集》极简版;作为普通人,拥有此书可以快速查阅你想了解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 ★比爱因斯坦著作更有趣,比爱因斯坦传记更全面,比爱因斯坦全集更简明,比爱因斯坦语录更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