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财富
原售价: 198.00
折扣价: 138.60
折扣购买: 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年度报告(2020)
ISBN: 9787504780799
"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于2004年9月联合依托北京物资学院建设的北京市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北京物资学院发挥学科优势、从事物流科学研究、培养物流与流通领域高级人才、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要学术平台。 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强调服务首都经济建设,以北京地区流通和物流业、物流系统工程建设、现代物流理论研究为研究领域及方向。 "
"第四节 北京市物流基地现存问题 2020年,北京市公布了《北京物流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35年,北京将构建安全、高效、绿色、共享、智慧的物流体系,支撑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该专项规划开篇就提出,北京物流的功能定位是与首都“四个中心”相匹配,以保障首都城市运行为基础、以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城市配送为主要形式的城市基本服务保障功能。围绕这一功能定位,北京将着力打造“大型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的“3+1”城市物流节点网络体系。目标是到2035年,北京要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要小于10%;城市流通领域标准化托盘使用率及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要分别超过90%和95%,以满足北京末端配送需求;第三方(包括第四方)物流服务比重超过60%;北京冷链流通率争取超过80%,达到一般发达国家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北京物流基地的发展,但综合来看目前北京市在发展物流和物流基地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考核过于强调经济功能,忽略公共服务功能 物流基地是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城市的公交系统、市政系统等公共事业一样,首要的是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公共服务功能,其次才是经济功能。但目前有很多地区把物流基地等同于工业开发区,将之视为完全意义上的营利组织,而很少从公共事业层面来评价它的服务功能。受这种导向的影响,很多物流基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过于强调入园企业的产值及利税等经济指标,过于强调对所在地的经济贡献。这种衡量标准大大提高了物流基地的准入门槛,使大批提供社会物流服务的企业被挡在了物流基地大门之外。据统计,在京的物流企业约有4500家,而进入政府规划基地项目的还不到10%。结果使得很多物流企业只能在物流基地之外驻扎,在政府规划基地之外出现了自发形成的物流集聚区。 针对大多数物流企业平均利润率较低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物流基地入驻物流企业所给予的优惠政策,鼓励并扶持物流企业入驻,从税收、准入机制等方面进一步降低物流企业入驻门槛,重新调整和完善物流基地评价指标;另一方面加强对自发物流聚集区的规范和引导,将其纳入政府统一规划范畴,培养并增强物流基地的公共性。 二、二级物流节点定位不准确,公共性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群尚未形成 不仅物流基地公共服务性不强,二级物流节点也存在此类问题。在原规划中,二级物流节点多为专业性较强的企业自营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虽然通过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构成了三级物流节点系统,但政府与企业节点规划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规划更强调节点的公共服务性,而后者更强调专业性、独立性和封闭性。因此,二级物流节点若要满足社会物流服务功能的要求,在规划时就应侧重于物流中心群和配送中心群的建设,通过入驻企业整合、聚合物流需求,形成共同配送网络,达到城市物流服务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化的运行目标。 三、区域间、城市内、城市末端物流网络尚不健全 城市物流一般由区域间、城市内和城市末端物流三部分组成。经过多年的规划与建设,北京市在物流网络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形成了物流节点与物流通道的有机结合。但目前的问题是虽然形成了物流的空间布局,但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化的城市物流系统尚未建成。北京是特大的消费型城市,生产生活所需的大多数物资都要从外地调入,如何打通进京方向主要通路的瓶颈,如何在北京城郊构建换装换载中心,如何保证进入城市中心区物资的无障碍通行等问题,成为北京城市物流系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据统计,目前北京市货运量中有近一半的货物在四环路以内流动,但为了减少城区交通压力,配送车辆不能随意进城,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末端物流需求日益增长与车辆限行的矛盾,出现了大量无证车辆违规运行的现象。 四、物流行业技术设备和手段发展滞后 当前,北京市部分物流企业进行粗放式经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对节能减排缺少足够的认识。在快递运输方面,传统的运输工具碳排放高,运输资源分配不均,效率低下;在快递仓储方面,物流中心缺少节能减排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在快递配送方面,配送设施由于缺少对快递吞吐量的规划,导致快递配送站点利用率低。在快递包装方面,包装使用不合理,包装材料不可降解,进一步加深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 第五节 北京市物流基地发展目标与定位 一、北京市物流基地总体发展目标 目前,北京现有的物流基地共4个,分别是顺义空港物流基地+天竺综合保税区、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大兴京南物流基地、平谷马坊物流基地。北京将着力打造“大型综合物流园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的“3+1”城市物流节点网络体系。集中建设包括物流基地、综合物流区和专业物流区在内的公共物流区,立足首都,辐射环渤海地区,满足国内外物流需求。与空港和产业基地的分布相结合,重点完善以空港、马驹桥等物流基地为主的物流体系的建设。 物流基地以保障城市运行为基础、以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为核心、以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为出发点,提升物流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快城市物流升级和转型,推动城市物流便利化、规范化、高效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构建“功能匹配、布局合理、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城市物流服务体系,为首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努力提高北京市物流基地的发展水平,鼓励北京市物流基地进行多元化发展和创新发展,从而带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完善物流体系。政府需要加强对基地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加快推进物流基地结构调整和升级,引进高能级企业主体,强化物流基地对城市运行的服务保障功能,统筹发展规划,做到全面、绿色、创新、高效协同发展。 (一)向全面化发展 北京市作为首都,物流基地应该具体化、全面化发展。只有各个层次、各方全面参与其中,使物流基地发展水平提高,才能保证物流基地高质量发展,促进北京市物流全面发展。 (二)向绿色化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现阶段的时代要求,绿色发展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物流体系,推进物流基地运行模式创新发展,加快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鼓励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载运工具,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体系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提升物流的社会化与集约化水平,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城市绿色发展。规范引导物流基地新模式新业态,提高物流基地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耗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为北京市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贡献。 (三)向创新化发展 发挥首都信息化水平高、科技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物流基地科技创新步伐,使物流基地整体水平得到提高,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对研发和推广创新应用的基地给予政策支持,提升高精尖产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以科技创新物流服务,满足“互联网+”、国内电商与跨境电商融合等所形成的物流新需求,推动北京市物流基地高速发展。 (四)向高效化发展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经济体量大、人口多、需求广。只有推动物流基地的高效化发展才能响应需求大、问题多的特性。需要合理地进行定位,把握技术、资金优势,提升物流基地的整体效率。 北京市作为首都,是国内其他城市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标杆,应发展适应北京市实际情况、符合北京城市定位、响应北京城市需求的物流体系,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物流基地配送体系,体现便利、规范、高效、集约的北京城市物流特点,提升物流基地的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着重强化物流对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 二、北京市物流基地发展定位 物流基地是大型的、公共性的物流节点,是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也是辐射全国乃至国际的重要物流枢纽,主要为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与大型厂商在全国及亚太地区采购和分销货物提供物流平台。其功能主要包括内陆口岸功能、交通换载和货物集散功能、流通加工功能以及信息服务和货物配送功能等。根据北京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经济特征及物流需求分析,北京物流基地发展的定位是立足首都,构建为现代国际城市生活、生产服务的城市末端物流和辐射环渤海经济区、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开放型现代物流体系,重点突出“两条线”,即以配送为主导的都市物流和发展辐射型开放性的区域物流。 物流基地未来的发展要加强先进技术应用,保障城市的运行服务;根据物流基地类型定位加强分类引导,强化特色功能,在满足北京市需求的同时,促进服务区域的协同发展。北京空港物流基地大力发展航空物流,重点以电子、医药等项目服务为主;通州马驹桥物流基地为北京市进出货物的集散和大型厂商在环渤海地区、全国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定位于公路-海运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基地;平谷马坊物流基地提供内陆口岸、商品配送、流通加工、商品检验、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它们服务北京市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目标,优化完善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进一步夯实确保特大型城市正常运转与市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物流保障。 各个物流基地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开创自己的特色功能,积极吸引物流企业入驻,强化特色功能发展。" "2020年,北京市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 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为物流行业 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背景下,《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年度报告(2020)》分析了2020年北京市物流发展现状与趋势,并从七个角度,如北京市物流基地、北京市冷链物流、北京市空港物流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共交通与运行效率、北京市中小物流企业信用评级与协调等,探讨物流发展的新情况、新经验,并科学展望北京市物流发展的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