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19.30
折扣购买: 中国舞蹈史话(精)/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120158
常任侠(1904—1996年),艺术考古学家、东方艺术史研究专家、诗人,中国艺术史学会创办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
《白纻舞》的舞人,是青年的女子。《晋白纻舞 歌诗》说:“质如轻云色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制 以为袍余作巾,袍以光驱巾拂尘。丽服在御会佳宾, 醪醴盈樽美且淳。清歌徐舞降祇神,四座欢乐胡可陈 。”从诗意看,舞人穿着白纻制的舞服,飘素回风, 有如轻云一般。封建贵族们饮着美酒,观赏着曼舞轻 歌,四座欢乐,这正是贵族豪门宴会的场景。 《白纻舞》多在夜晚举行,在辉煌的烛光下,展 开了华筵,美人的曼舞于是开始。这情景见之于鲍照 、沈约等人的诗句中。鲍照《白纻歌》:“兰膏明烛 承夜晖”,“夜长酒多乐未央”。沈约《四时白纻歌 》:“朱光灼烁照佳人”,“夜长未央歌白纻”。此 外尚有张率、杨衡等人诗 ①所述舞蹈夜宴的情景相 同。下迄唐代,犹复如此,唐诗人也有不少咏白纻舞 的篇章。 从这些人的诗句中,表现出封建上层的豪华生活 ,朱门五侯正作长夜之饮,舞筵前的美人,流芬散雪 ,以娱乐这些骄奢的主子。 在六朝以来的诗人歌咏中,更可以看出舞《白纻 》时,有声乐和器乐伴奏,如“齐倡献舞赵女歌”, “声发金石媚笙簧”(《晋白纻舞歌诗》),“情发 金石媚笙簧”,“清歌流响绕凤梁”(王俭《齐白纻 》);“朱丝玉柱罗象筵,飞琯促节舞少年”(武帝 《梁白纻辞》);“含商咀徵歌露晞”,“秦筝赵瑟 挟笙竽”,“卷幌结帷罗玉筵,齐讴秦吹卢女弦。” (鲍照《白纻歌》)等等,都曾说到它是舞乐并奏的 。在张率的《白纻歌》中,更有清丽的描画,他说: “歌儿流唱声欲清,舞女趁节体自轻,歌舞并妙会人 情,依弦度曲婉盈盈,扬蛾为态谁目成”。在丝管协 奏,度曲相和之际,舞人尽态极妍,献出她的妙技, 长袖拂面,玉钗挂缨,流目送笑,宾客忘归,于是得 到极大的欢畅。 但舞人的心情却与统治者的欢乐恰恰相反,她往 往流露出悲哀的情绪。如汤休惠诗:“琴瑟未调心已 悲,任罗胜绮强自持。忍思一舞望所思,将转未转恒 如疑。”又说:“少年窈窕舞君前,容华艳艳将欲然 。为君娇凝复迁延,流目送笑不敢言,长袖拂面心自 煎,愿君流光及盛年。”这种悲凉的情感,在欢场中 出现,是随着封建社会矛盾而产生的。盛年不再,秋 扇弃捐,在张率、杨衡的诗中,往往有同样的意境。 “坠叶飘花难再复”,“牵裙览带翻成泣。”事奉统 治者的不易,使当时的舞人,有低回叹息,压抑不住 的愁思,诗人们都代她们倾诉出来。 《白纻舞》初为独舞,到梁代曾发展为五人合舞 ,梁武帝《白纻辞》:“纤腰袅袅不任衣,娇怨独立 特为谁。”李白《白纻辞》:“扬眉转袖若雪飞,倾 城独立世所希。”这 七 南朝的《白纻舞》 诗句中所表现的似是独舞。武帝曾命沈约作《白 纻》五章,名《四时白纻歌》,分为《春白纻》、《 夏白纻》、《秋白纻》、《冬白纻》及《夜白纻》五 章 ①。据龙辅《女红余志》载:沈约《白纻歌》五 章,舞用五女,中间起舞,四角各奏一曲,至“‘翡 翠群’飞以下,则合声奏之,梁尘俱动。舞已,则舞 者独歌末曲以进酒。……”沈约诗五首,词翰颇美, 其末四句,云是梁武所增加,末二句是对统治者的颂 词,大概就是梁时宫廷舞白纻时所唱的歌辞,末四句 为反复的合唱。准“歌者不舞,舞者不歌”之例,这 是坐在一侧的乐人伴奏的。 《白纻舞》的演奏过程,由徐缓渐至疾迅。在“ 回眸转袖暗催弦”以后,舞步便逐渐加快。舞到“牵 裙览带翻成泣”、“翡翠群飞飞不息”的阶段,由于 舞步迅急,颇费体力,因此舞毕之后,往往粉汗浸淫 。所以张率诗说:“流津染面散芳菲”,杨衡诗说: “香汗微渍朱颜酡”,“月华泛艳红莲湿”,诗人所 描写的形象是生动而细致的。 自晋以来的诗歌中,对《白纻舞》动作的描绘很 重要,双手举起,长袖飘曳生姿。《晋白纻舞歌》说 :“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宋白纻舞 略同。又刘铄《白纻曲》说:“仙仙徐动何盈盈,玉 腕俱凝若云行,佳人举袖耀青蛾,掺掺握手映鲜罗。 ……”这都是表现举手扬袖的动态。袖的动作,大约 有“掩袖”、“拂面”、“飞袖”、“扬袖”等几种 。王建《白纻歌》诗:“低鬟转面掩双袖,玉钗浮动 秋风生。”掩袖是在舞人低鬟转面时,以双袖微掩面 部,半遮娇态的动作。拂面与掩袖略同,但是轻轻地 拂过,沈约诗:“长袖拂面为君施”略可见意。飞袖 比较迅急,鲍照诗:“珠履飒沓纨袖飞”,大概是在 节拍快速时的动作。扬袖,当初舞时即举手扬袖,在 节拍较缓,低舞慢转时,也做此动作,王俭诗所谓“ 罗袿徐转红袖扬”者即是。P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