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唐兴七十年:家国天下的父子两代
作者简介
蔡磊,1957年生人,祖籍湖南。当过中学教员和文学刊物编辑,后任甘肃省文化馆研究馆员。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长篇两部和中短篇小说多篇及一些纪实和评论类文章。1997年后涉足影视,参与创作了故事片《情义两重天》,电视连续剧《永远的非洲》《黄河人》《冷的大海热的血》《石瀑布》等。
内容简介
玄武门之变 那一天是大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 地点是大唐皇宫宫城北门——玄武门。时间和地点都是秦王一干人等经过周密策划后定下的。 《旧唐书》记载,就在即将开始行动之前,李世民“遣卜者灼 龟占之”,其幕僚张公谨“自外来见,遽投于地而进曰:‘凡卜筮者, 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 不可已。愿大王思之。’太宗深然其言”。 这也就是说,玄武门之变绝对是李世民自己的决策,并没有谁 在胁迫和强迫。 六月三日,李世民完成了政变的所有部署后,再次进宫,向高 祖密奏建成与元吉“淫乱”后宫——也就是给皇帝戴绿帽子的意思, 并且陈述:“臣于兄弟无丝毫所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 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亦耻见诸贼。”一番述说,既 为诬告,也是辩解,算是为即将发生的一切埋下了伏笔。 第二天就是六月四日。李渊先召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 彝、宇文士及等人商量办法,然后才命人将几个儿子叫来问话。在 等三个儿子到来之前,李渊还颇有雅兴地同臣子们一起在太极宫中 “泛舟海池”。他们谁也没有料到,此时的李世民已经通过玄武门守 将常何的关系,亲自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公孙武达、侯君集、 张公谨等十人伏兵于玄武门,一场杀戮即将爆发。 后宫张婕妤探知到秦王异动,立刻派人向太子报告。建成找到 元吉商量,元吉认为:“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但李 建成太过大意,以为“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而且 曾经是自己部下的常何在玄武门,根本不会发生什么事情。两人就 这样未做任何防备一起进宫入朝。直到觉得有些反常,正想勒马返回,随着李世民一声大喊,伏兵四出,李建成死于李世民箭下,李 元吉则被尉迟敬德射杀。 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将闻听事变,立即集合冲向玄武门,双方围 绕着玄武门展开了一场激战。张公谨死守关门,秦王妃长孙氏和她 的舅舅高士廉也都出现了,秦王“方引将士入宫授甲”,长孙氏“亲 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高士廉则“率吏卒释系囚,授以兵甲, 驰至芳林门,备与太宗合势”。玄武门久攻不下,进攻部队又转而 攻打秦王府邸,剑走偏锋,势单力薄的秦王府将士惊恐不已,尉迟 敬德提着太子和齐王的人头亮相人前,这才令东宫和齐王府的军队 兵无斗志,溃散而去。 战斗临近结束,尉迟敬德又奉秦王之命,“擐甲持矛,直至高 祖所”。按规制,尉迟敬德敢这样出现在皇帝面前,是可以按叛逆 罪斩首的。但李世民显然就是要吓唬自己的父皇,李渊果真大惊失 色地问道:“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 尉迟敬德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 遣臣来宿卫。” 李世民就这样将父皇控制在自己手中,然后便开始借皇帝之口 发号施令。 萧瑀、陈叔达乘机进言:“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 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 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 事已至此,李渊还能怎么办?他只好按着尉迟敬德传达的李世 民的意思,写下一道“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敕令,“于是内外遂定”。 仗是不打了,但血腥的杀戮也开始了。不仅李建成、李元吉身 首异处,他们的后代也惨遭杀戮,建成五子、元吉五子全部被杀, 而且还“寻诏绝建成、元吉属籍”。 曾经的大唐太子和齐王殿下算是好好品尝了一番家破人亡人头 落地的滋味。 李元吉的齐王妃也被李世民纳为妃。 这一切都活生生地发生在唐高祖的眼皮底下。这个自打当了皇 帝以来就一直在儿子们中间左右平衡、上下调和,此时刚年满花甲 的老人,眼见儿子们人头落地,爱孙们血流成河,心如刀绞的他难 道真能闭上自己的眼睛吗?! 清人赵翼有论:“谋反者族诛,秦、汉、六朝以来皆用此法。太 宗为秦王时,杀建成、元吉,不过兄弟间互相屠害,其时太宗尚未 为帝,不可以反论也。……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 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极矣。” 果然,仅仅在三天之后,也就是大唐武德九年六月七日,李渊 再下诏书,正式立李世民为大唐皇太子—— 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内; 九官惟叙,四门以穆。朕付托得人,义同释负,遐迩宁泰,嘉 慰良深。自今以后,军机、兵仗、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 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这就是说,皇帝已经有名无实,所有的权力全部都在皇太子手 里了。 悠悠中华,历朝历代,谁曾见过这样的皇帝和太子? 后人们总爱说李世民千古一帝,是否也考虑到这样的空前绝 后呢? 已经两次经历过前后两个朝代以次夺嫡事件,并曾经对前隋事 变有过极其精当论述的房玄龄,怎么就能把自己亲身参与的后一场 事变说成是“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呢? 如果真是这样大义凛然,那他开始时为什么还要推三阻四畏首畏尾, 以致杀气腾腾的李世民要解下自己的佩刀,交给同样杀气腾腾的尉 迟敬德,要取房玄龄的人头?究竟哪一个房玄龄说的是真话?还有, 真话究竟能不能说,想不想说,方便不方便说?! 事情还没有完呢,仅仅一个多月之后,李渊无奈传位给新太子 李世民,自己成了所谓的太上皇,李世民正式登基。 什么叫利欲熏心迫不及待抢班夺权?这就是了。 ?一部剪贴拼图式的隋唐交替史。完整还原隋朝二世而亡、唐朝自初建到兴盛的全景画卷与人间百态,深度挖掘隋唐兴起,杨广、李世民崛起、夺嫡,以及隋唐两代高祖晚年生活的丰富细节。 ?一部“关公战秦琼”式的通俗历史著作,于“趣说”中道尽正史未尽之意。 ?一段反复被书写的历史,两个反复被误解的帝王,在浩瀚的史海中提炼更真实的细节,揭秘王朝盛衰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