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广益博施众利/典亮世界丛书

集思广益博施众利/典亮世界丛书
作者: 编者:章伟文|责编:赵圣涛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集思广益博施众利/典亮世界丛书
ISBN: 9787010240084

作者简介

章伟文,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员,中国周易研究会会员,老子道学文化研究会会员。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政教系,获教育学学士学位。1995年9月至1998年7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4年6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著有《宋元道教易学初探》《全真学案——郝大通学案》《易学历史哲学研究》《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周易参同契译注》《中国传统价值观及其当代转换》《全真学案——钟离权学案》等。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对“集思广益, 博施众利”的文化精神进行 阐释。从哲学方法论而言, “集思广益”相当于“从群众 中来”,“博施众利”亦可以 用“到群众中去”来总其精义 。我们力争于此书中,对“ 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的理 论来源、思想流变、核心思 想、当代价值等做出简要说 明。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 葛亮鼓励属下参、署众人积 极参与国家军政事务之讨论 ,在《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 属》中,他提出“夫参、署 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要求大家畅所欲言,多方发 表意见、对国事提出咨议, 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中众人 的智慧,为正确决策奠定基 础。“集思广益”一词,大概 由此而发端。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 诸葛亮始,方有集思广益之 可能。《论语》说:“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多闻阙疑”“多 见阙殆”(《为政》),“见 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里仁》),“敏而好 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三人行,必有我师 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述而》) ,“以友辅仁”(《子路》) ,等等,皆说明孔子及其弟 子就非常重视集思广益,注 意从师长、朋友、他人等处 学习,以增广自己的见闻, 从而生发出治世、修身的大 智慧。 应该说,还有许多材料 能够证明,“集思广益”等实 践智慧在华夏民族中有更早 的运用。历史地看,要真正 做到集思广益,首先就要尚 贤。若能集中各个领域最有 智慧的贤才、群策群力,就 能为集思广益奠定坚实的基 础。孔子说:“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论语·颜 渊》);墨子说:“尚贤者 ,政之本也”(《墨子·尚贤 》),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老子说“不尚贤”(《 道德经·三章》),法家则 崇尚法,但这都是在特定语 境下的“正言若反”,“不尚 贤”并不意味着“不用贤”, 人才对国家、政权的兴盛与 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 如司马迁所说:“得人者兴 ,失人者崩”,只有识人、 得人,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才能成就大业。 战国时期黄老道家的代 表作《鹖冠子》,对于集思 广益,尊贤、尚贤,也有精 彩论述。《鹖冠子》一书指 出,集思广益、博选众贤, 重在因人的不同性情、发挥 人的不同才能,这与老子道 家尊道贵德、因循自然的思 想有相近处。统治者尊贤能 之人为自己的老师,就可能 成就帝业;视贤能之人为朋 友,可以成就王业;把贤能 之人当作自己的贱奴或仆从 ,则可能会亡失天下。 第二,要做到集思广益 ,人们还必须具备“以虚受 人”的谦虚态度。正所谓“满 招损,谦受益”“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因为心虚方能 接受他人的合理化建议,若 一个人总自以为是,则听不 进别人的正确意见,如此则 容易被自己的私意所蔽,不 可能做到集思广益。 历史上,孔子就特别善 于通过别人的经验、教训来 学习并自我提升。他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论语·述而》)向 他人学习,最要紧的是要有 谦虚的态度、内省的精神, 要经常反省自己的不足,细 心观察他人的长处;通过虚 心、诚恳地向他人的长处学 习,才能真正自我完善和提 升。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社 会乃至一个国家也同样如此 ,只有不断虚心、诚恳地向 他者的长处学习,才能不断 完善自己,使自己越来越优 秀、越来越强大。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