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的西海固
作者简介
李建军: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清华校友会理事、北京建工集团副总经理,曾任北京市门头沟区副区长、北京金隅集团副总经理、北京市政路桥集团党委副书记。
内容简介
第二章 红寺堡 — 干旱带上建成的全国最大的移民开发区 第一节 高出黄河300 米的扬黄灌区 曾经的红寺堡因环境恶劣而被长期遗弃,因荒无人烟、人迹罕至而变成部队的靶场。“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沙石跑”便是当时红寺堡的真实写照。 当我们到达红寺堡城区的时候,“共产党好,黄河水甜”的巨幅标语映入眼帘。我们十分激动,因为这是我们党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写照,是宁夏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贯彻党的扶贫攻坚工作要求,落实党的移民政策的体现,更是红寺堡23 万人民的心声。 1995 年12 月,国务院批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1236”工程立项,并列入国家“九五”计划。1996 年9 月16 日,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奠基,红寺堡灌溉工程启动,黄河水便被一级级地“扬”到了高于黄河水面296 米的红寺堡高地。1998 年6 月19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设立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开发区,生活在干旱带上的宁夏西吉、海原、固原(原州区)、隆德、泾源、彭阳、同心及中宁8 县区,以及封山育林区、水库淹没区的农民,都迁居罗山脚下。此后,来自“全国贫困之冠”地区的移民一批批地搬迁到这里重建家园,在荒滩上开发出了70 多万亩耕地,人口很快达到20 万。2009 年,经国务院批准,红寺堡正式成为吴忠市的市辖区。 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1998 年开发建设,2009 年设立市辖区,行政区域2767 平方千米,辖2 个镇、3 个乡、1 个街道办事处、5 个城镇社区、64 个行政村,累计开发水浇地75 万亩,易地搬迁安置宁夏南部最贫困的8 县(区)群众23 万人。 易地搬迁安置宁夏南部最贫困的8 县(区)群众23 万人。 红寺堡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较深。20 年来,红寺堡在稳粮增收解决温饱的基础上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扶持葡萄、枸杞、黄花菜等高效节水产业,延长产业链布局,从单纯种植到种植养殖、深加工融合发展,建设了一批专业村、专业户和专业基地,大力发展壮大“3+X”产业(即葡萄、枸杞、草畜3 大主导产业和瓜菜、中药材等多个特色产业),推进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累计种植葡萄10.6 万亩、枸杞5.6万亩、黄花菜7.2 万亩、优质牧草6 万亩,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9.5 万头、86 万只。 《沸腾的西海固》是中国摄协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的大型摄影文化工程“影像见证新时代 聚焦扶贫决胜期:2018—2020大型影像跨界驻点调研创作工程”系列图书中的一册,创作团队走进西海固村民、干部的生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西海固贫困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社会帮扶、扶贫济困的先进典型案例,西海固地区扶贫后的变化,以及西海固地区扶贫路上的亮点和特色,见证了生活在“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的西海固人民脱贫致富的人间奇迹。该书集资料性、档案性、艺术性为一体,是西海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