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评传/中国当代美学家文论家评传
作者简介
时胜勋,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等。著有《中国艺术话语》《中国文论身份研究》《西学·维新·传统》等。
内容简介
美学学科的建立大致在20世纪20年代。1921年, 当时的北京大学根据蔡元培的建议,在哲学系设立了 “美学”“美学名著研究…‘西方美术史”等课程, 还同时开始编写《美学通论》一书,惜未完成。但是 ,当时的北京大学却聘不到合适的人来承担教学工作 ,蔡元培就亲自讲授美学课:“(北大)没有人肯讲 美学,十年(按:即民国十年,1921年,一说为1922 年),我讲了十余次,因足疾住进医院停止。”此后 担任美学教学的是邓以蛰。他于1923年3月至1930年3 月期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讲授“美学”“美学名著研 究”“西洋美术史”等课程。20世纪30年代以后,宗 白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也上过美学等课程。由于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美学多 数讨论和注重的问题是美育问题,美学的教学与研究 也主要是在美育的平台和背景下进行的。可见,美学 一开始就被赋予了巨大的精神价值。美学作为哲学的 分支和代宗教的功能使美学秉有一种关切人生的人文 精神。 对现代中国美学影响深远的思想主要是德国古典 哲学、马克思主义、英国经验主义、美国实用主义( 杜威)、德国存在主义(尼采)及各类现代主义等。 这些都是先通过翻译而实现的。民国时期的美学著作 的翻译不可忽视,在数量上不低于中国学者的美学著 作,且具有更完备的体系性和理论性。如英国马歇尔 的《美学原理》(上海泰东图书局,1922)、日本黑 田鹏信的《美学纲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意大利克罗斯(今译克罗齐)的《美学原论》(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1、1934、1935)、苏联卢那卡尔斯 基的《艺术论》(上海大江书铺,1929)与《实证美 学的基础》(上海世界书局,1939)、俄罗斯车尔尼 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香港海洋书屋,1947; 哈尔滨读书出版社,1948;上海群益出版社,1949) 等。这些国外美学著者只有克罗齐、车尔尼雪夫斯基 、卢那卡尔斯基等人后来有着持续的影响,其他人则 多已湮没不闻了。 1949年之后,特别是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中国 美学受到苏联美学的强烈影响,当时出版了大量苏联 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著述,如别林斯基、车 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普列汉诺夫,其中就 包括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当时美 学主流话语是哲学唯物主义,通过系统展开对民国唯 心主义美学的批判,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对美学研究的指导地位。这一点当然不单是“美学大 讨论”的结果,而是由整个意识形态及社会历史状态 所决定的。到了新时期,随着社会氛围的日益开放化 ,学术空气的自由和宽松,一种更为多元化的美学研 究在中国出现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后现代主 义思想全面进入中国,这就对现代中国美学造成了冲 击。后现代主义的破除权威、排斥整体、拒斥中心、 否弃价值的边缘文化立场提供了一种重估历史、再造 文明的契机,但其对理想、价值等的否定不期然使自 己深陷虚无主义的泥淖之中,这却是其始料不及的。 作为与西方具有不同意识形态、文化一心理结构、经 济基础的国家,中国要选择自己的中国化自主创新的 发展道路,美学研究亦不例外。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