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2.00
折扣购买: 亚里士多德的鳄鱼:画中有部哲学史
ISBN: 9787559664242
米歇尔·翁弗雷,法国当代哲学家、散文家。著述颇丰,已出版超过100部著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文学、艺术、天体物理、人类学等广泛领域。代表作品有《自然的弃儿》《哲学家的肚子》《享乐主义宣言》《美食家的理性》等。
在绘画中,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总是成对地出现。然而,他们无论在生活上,还 是在思想史中,都是独立的存在。作为标志性的哲学家,他们二位极具辨识度,啼哭者为 赫拉克利特,而德谟克利特则面带笑容。在直面世界的原貌后,赫拉克利特洒下热泪,因 为到处都充斥着谎言与卑鄙、邪恶与龌龊,弥漫着痛苦与不幸。可是,面对同一个世界的 德谟克利特却纵声大笑:世界的真实面貌令他满意。正因如此,地球仪历来和两人的形象 一同出现——在世界各地,既有能让赫拉克利特流泪之事,也有能让德谟克利特放声大笑 的事。不过,为什么宁愿悲伤,也不肯欢笑呢?或者,宁可雀跃,却不愿流泪呢? 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4—约前480年)出生在爱菲 斯城邦,他是个“自视甚高,傲慢无礼”的家伙。人们对赫拉克利特的负面评价有增无减。 赫拉克利特希望荷马被禁止参加比赛,甚至扬言荷马应受到鞭笞;他喜欢对人评头论足; 他远离男性团体,更喜欢亲近孩童,和他们玩抛接石子的游戏;他不奉任何人为师,既想 要了解一切,又不愿亏欠人情;为了不被任何人理解,他故意用晦涩难懂的语言写作,因 此得到“晦涩的赫拉克利特”的称号;据泰奥克利特回忆,赫拉克利特曾受胆汁折磨。“最 终他变得非常厌世,以至于远离人群,隐居山里,和药草、植物做伴。”(IX,3)赫拉克利 特也曾写信给国王大流士:“地球上所有人都与真理、正义背道而驰:人们贪得无厌、唯利 是图,他们的灵魂更是蒙昧无知、狰狞可怖。”(IX,13)信中显而易见的厌世气质倒让哲 学家流下的悲叹眼泪变得情有可原了。 画家鲁本斯笔下的赫拉克利特身系腰带,上面用希腊文醒目地标注着哲学家的名字, 他强壮的双手合在一起,仿佛正在祈祷。他撇着嘴,目光阴郁,眼睛斜视。赏画时,赫拉克利特出现在画面的右侧,但在实际场景里看,他却位于左侧。左侧常被看作预示着灾祸 的不祥之兆。在基督教徒合拢双手向上帝祈祷以前,囚犯常做出此举以祈求恩典。由此我 们可以发挥想象,为了帮助赫拉克利特摆脱悲观的情绪,画家同时借助了古文献和基督教 教义的力量。画中双手合拢的赫拉克利特像是在祈求上苍:“发发慈悲吧!”赫拉克利特认 为,火统治着全世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换言之,一切都在运动,没有什么是 静止的;一切生命体都完全服从于命运,由于对立面的斗争,才促成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 化;存在唯一的一个有限宇宙,世界是永恒反复的。 这是一场哲学与艺术的跨界之旅。哲学往往让人望而却步,作者却另辟蹊径,从绘画作品出发,运用降维思路解读哲学。抓取画中关键事物,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鳄鱼、苏格拉底的杯盏、普罗泰戈拉的柴捆,听作者解读它们承载的哲思。 跨越2600年,串联起一部哲学史。从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到20世纪的德里达,经由笛卡尔与康德,蒙田与卢梭,伏尔泰与尼采,以时间为轴,梳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场美学的视觉盛宴。书中既包含了名家的代表画作,如大卫的《苏格拉底之死》,也不乏小众精品,如蒙克画的尼采肖像。既有古典绘画,也有现代艺术。此处光影预示着什么?人物的手势暗含什么深意?构图和用色有何讲究?作者的分析堪称专业,读来津津有味。 法国著名哲学家米歇尔·翁弗雷写给大众的哲学书。作者是法国当代哲学家、散文家,因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读者称赞。他曾当过中学哲学教师,为人授课的经验使他的文字条理清晰、便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