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原售价: 49.80
折扣价: 34.36
折扣购买: 占有还是存在(第2版)(精)/世图心理大众新经典丛书
ISBN: 9787519252151
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于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洛伽诺。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包括《人类的破坏性剖析》《占有还是存在》《人心:善恶天性》等。
哲学中的“存在”概念 “存在”这个概念一直是无数哲学专著的研究 课题,而“何谓存在”一直是西方哲学中的重大问 题之一,因此,有关这个概念的讨论也就显得格外 复杂。在这里,我们将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出 发来研究这个概念,当然,哲学方面的论述与人类 学问题并不是毫无关系的。既然简略地陈述一下“ 存在”这个概念在哲学史中的发展,即从前苏格拉 底到现代哲学的发展也会超出本书的范围,那么我 只好仅仅提及这样一个重要的论点:过程、活动和 运动的概念是存在的一个基本要素。诚如格奥尔格 ·齐美尔(George Simmel)所指出的,存在意味着 变化,换言之,存在就是生成——在西方哲学的早 期和鼎盛时期,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便是揭示这一 思想的两位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巴门尼德、柏拉图和经院派的“现实主义者” 们则认为,“存在”是一种永恒的、无始无终的、 不变的实体,是生成的对立面,他们所表述的这一 观点只有在以下唯心主义观念的范围内才是可以理 解的:即思想(理念)是最终的实相(reality)。 如果爱的理念(用柏拉图的话来说)比爱的经验真 实,那么作为一种理念的爱才是永恒不变的。但是 当我们从人的现实性,即人的生存、爱、恨和痛苦 出发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存在”同时又是生成 和变化的。有生命的结构只有在生成的时候才能够 成为有生命的结构,它们只能在变化中存在。变化 和生成是生命过程的内在特性。 赫拉克利特和黑格尔把生命看作一个过程,而 不是一种实体,他们这种激进的思想可以与东方世 界的佛教哲学相提并论。在佛教思想中不存在任何 有关永恒存在的实体的概念,无论这个实体是物还 是自我。除了过程,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当代的科 学思想发现了“过程思维”的哲学概念,并把它们 运用到自然科学领域,从而使这些概念获得了新生 。 占有和消费 在通过一些简单的实例来说明重存在和重占有 这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区别之前,我们还应谈一谈 “占有”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吞食。将某一物吞 食,就像在吃饭和喝东西时那样,也是据为己有行 为的一种极为古老的形式。婴儿在其发展的一定阶 段中,往往爱将相关过程的佛教理念与真正的马克 思哲学结合在一起。这本书已经出版,不过只有捷 克语版本,因此大多数西方读者一直无法读到(我 是从一个英文翻译那里获知的)。把他想要的东西 放在嘴里。这就是一种据为己有的行为,因为这时 ,他的身体发育尚不允许他以其他方式去控制他的 所有物。吞食与占有之间的这种联系,也体现在不 同形式的食人行为中。我吃掉一个人,从而也将其 力量据为己有;食人行为会成为获取奴隶的一种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