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守望者·镜与灯)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守望者·镜与灯)
作者: [英]马克·费舍
出版社: 南京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30
折扣购买: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守望者·镜与灯)
ISBN: 9787305266270

作者简介

马克?费舍 (Mark Fisher,1968—2017) 网名K-punk,英国作家、乐评人,互联网上活跃的思想家,近乎实时地记录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21世纪初,他K-punk为网名写博客,大获赞誉,西蒙?雷诺兹称K-punk博客是“博客星丛”的中心。他写了几本书,包括意外大获成功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同时,他还是Zer0 Books的联合创始人。2009年,Zer0 Books因《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一书在英国出版界声名鹊起。它被誉为“2011年左翼复兴的非正式宣言”。 费舍死后被公认为一位深具影响力的思想家。罗伯?多伊尔在《爱尔兰时报》上写道:“21世纪还没有出现比他更有趣的英国作家。”《卫报》则将费舍的K-punk博客描述为“一代人的必读物”。 【译者简介】 王立秋 云南弥勒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比较政治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译有《渎神》《潜能》《为什么是阿甘本?》《导读萨义德》《将熟悉变为陌生:与齐格蒙特?鲍曼对谈》等。

内容简介

导 读 亚历克斯?尼文 撰 “亲爱的马克”,我在2010年1月给一个不曾谋面的人发的一封电子邮件的开头这样写道: 上周我读了你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一书,那感觉就像是在水下待了很久之后——上来透了口气。我想从心底感谢你如此雄辩地说出了差不多该说的一切,并在我快要绝望的时候,给了我希望的理由。 现在,十多年后回头再读这些话,我为邮件的措辞略感尴尬,但对于其中的情感,我一点儿也不尴尬。当时,在经历了多次丧亲引发的长期后青春期危机之后,我刚受到音乐产业的迎头痛击。我想,我抑郁了——在二十五六岁的人生低谷时期,我想不通为什么21世纪就连基本的工作、社交和私人生活,看起来都是那么地难,那么地让人无力,让人觉得活着了无生趣。 对我来说——以及,对当时和自那时起处境相似的其他许多人来说——与《资本主义现实主义》相遇真的就像是浮出水面(surfacing,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72年令人难忘的小说的书名和中心主题来说——这部小说对马克来说是一个堪称正典的文本)。在一个一切都是为了让你认为你的情绪健康始于并终于你自己的个人心理戏剧的社会中,也许,马克的书做的一件zui简单也zui重要的事情就是指出,没准儿,精神上的痛苦也和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的结构性缺陷有关。换句话说,在没完没了地宣扬我们所有人zui终都得靠自己的政治系统运作得zui为激烈的时刻,《资本主义现实主义》宣告,我们都在一起受苦——更加给人希望的是,如果我们意识到这点,并以某种方式把我们受的各种苦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即在发动有组织的抵抗上迈出了di一步。而到21世纪头十年就要过去之时,我们看起来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忘记了这件事情。 这首先也是伴随《资本主义现实主义》而来的至关重要的、近乎神赐的信息,它是于2009年zui后几周,新的动荡十年的前夕出版的简短、尖锐、爆炸性的文本。在zui基本的层面上,无论可能蕴含什么微妙的政治和理论色彩,这都是一本呼吁人们携手合作的书。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什么,虽然我胆怯,虽然我事实上通常并不会做那样的事情,但我还是鼓起勇气,在2010年初给它的作者发了一封简短的感谢信,并在次日收到了他简短而充满鼓励的回信(在帮助青年作家这件事情上,马克是出了名的慷慨,他从不吝惜自己的时间和支持。在此必须指出,他有时甚至因此牺牲了自己的工作时间和健康)。这也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现实主义》会成为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乃至迄今为止影响zui大的政治文本之一…… 反身性无能与止动 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先辈们形成对照的是,今天,英国学生看起来脱离了政治。法国学生还会上街抗议新自由主义,英国学生——相比之下,他们的处境糟糕得无以复加——则似乎打算听天由命。但我想说,这种听天由命既不是冷漠也不是犬儒,而是反身性无能(reflexive impotence)。他们知道情况不妙,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自己对此无能为力。但那个“知道”,那个反身性,不是对已经存在的事态的被动观察。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反身性无能可以说是存在于英国年轻人里的一种心照不宣的世界观,它与各种广泛的病态相关。我工作时接触到的许多青少年都有精神健康问题或学习障碍。抑郁症流行。它是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治疗得zui多的状况,其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患有某种阅读障碍的学生的数量也很惊人。不夸张地说,如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英国,但凡是青少年,都可能患有某种病。这种病态化已经排除了一切政治化的可能。通过把这些问题私人化——把它们当作只是由个体神经系统的化学失衡和/或其家庭背景引发的疾病来治疗——一切关于社会系统因果关系的问题都被排除了。 我遇到的许多青少年学生看起来处于一种我所谓的“抑郁的快乐”(depressive hedonia)状态。抑郁通常被归为一种快乐缺失状态,但我所说的状况,与其说是在获得快乐上的无能,不如说更多地是在做追求快乐之外的一切事情上的无能。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会觉得“缺了什么”——但不理解这个神秘、缺失的乐子只能在快乐原则之外获得。在很大程度上,这是学生的结构位置不明确造成的后果,他们搁浅在作为“规训制度的主体”的旧角色和作为“服务的消费者”的新身份之间。德勒兹在其至关重要的文章《关于控制社会的后记》中区分了福柯描述的规训社会和新的控制社会。规训社会是围绕工厂、学校和监狱的封闭空间组织起来的,而在控制社会中,所有制度都内嵌于一个分散的公司。 ………… 走进我任教的学院的几乎任何一间课堂,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你处在一个后规训框架之中。福柯花了很大力气来列举权力通过强迫人们摆出严格的身体姿势来建立规训的方式。但在我们学院的课堂上,你会发现学生趴在桌子上,几乎一刻也不停地说话,不断地吃零食(有时甚至还会吃正餐)。 ……要求学生阅读一两句话以上的内容,很多人——我要提醒你,这些可都是达到中等教育高级水平(Alevel)的学生——就会抗议说他们做不到。教师zui经常听到的抱怨是太无聊了。这里,被认为“无聊”的,与其说是书面材料的内容,不如说是阅读活动本身。这里,我们面对的不只是由来已久的懒散,更是后读写时代“太过迷醉以至于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新肉体”和正在衰亡的规训系统的限制、集中注意力的逻辑之间的不匹配。无聊仅仅意味着脱离了短信、YouTube和快餐的交际感官刺激矩阵;被短暂地剥夺了源源不断的、对需求的甜蜜满足。一些学生想要理解尼采,就像想吃汉堡一样;他们不能理解——而消费者系统又鼓励了这种误解——的是,难啃的、晦涩的正是尼采。 ……如今,我们在课堂上面对的,是在非历史、反记忆的瞬变文化(blip culture)中长大的一代,对他们来说,时间永远是已经切好的数字切片。 “这个时代本质上是压抑的。” “我想,我抑郁了——在二十五六岁的人生低谷时期,我想不通为什么21世纪就连基本的工作、社交和私人生活,看起来都是那么地难……” “为什么人们能接受这么多人——尤其是如此多的年轻人——(心理)都生病了?” * ◎ 一本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 ,一部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 写给当代人,戳中丧燃的时代情绪:直击社会症候,记录活在工作-生活怪圈中的你我。 ◎ 比韩炳哲更受欢迎、西方年轻一代着迷的思想家,费舍毕生心血,著成此书。 ◎ 费舍……在Tik Tok上获得数百万播放量,是韩炳哲视频的两倍 (后者对当下做出和他相反的流行哲学解读”);互联网上,年轻人也一直分享关于他的各种梗图和表情包。 ◎“21世纪爆炸性文本”,戴锦华、汪民安、但汉松推荐!全球销量超100 000册! — ※ 马克?费舍,比韩炳哲更受欢迎,西方年轻一代着迷的思想家。 工人jie级家庭出身的知识分子,被英国媒体誉为“当代本雅明”。 “这个来自莱斯特的清洁工和工程师的儿子做了什么,让互联网一直在分享各种图——给富有诗意的静物图配上他的书,把他的名言做成梗图…… 他一直是wei一,能与2008年经济衰退后年轻一代的不满,联系在一起的人”——《guo家报》 ※ 一本具有文学气质的时代小书,记录“我们生活的时代”, 一部以身入局、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 费舍以自己的抑郁经历、教学生涯、观影阅读记录,为切入口, 与弥漫在你我身边的全球政治气候、隐身的资本系统,贴身肉搏。 “费舍描述了陷入工作与生活循环的一代人,从没有未来的感觉中,无休止追求抑郁的快乐。” ※ 刺破“现实”,戳中丧燃的时代情绪, 当代生活的私人体验:金融危机、抑郁等心理疾病、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沉迷抖音、患有注意力缺乏症)、系统规则的悖论、惩罚性自我批评、媒体献媚。 1. 他从自己的情绪感受出发,洞穿“资本功效、新自由主义作为我们不得不忍受的社会现实”的虚伪,犀利指出它对人的贬损。 2. 马克的“资本主义现实主义”,有助于将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几十年的工作结晶为一个强有力的概念。没有其他当代作家,能如此生动地捕捉到:在全球资本时代,社会和政治选择的匮乏。这本小说成为“2011年左翼复兴的非正式宣言”。 ※ 21世纪的抑郁症和精神疾病大流行不应被“私有化”,而应被理解为结构性问题。 独特观点,引发出圈共鸣! 1.他将情绪病看作一种时代病……而不仅仅是一个临床问题。 2.更难得可贵的是,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挣扎,把自己的抑郁经历融入观察。 3.“他与抑郁症的斗争使他对其情感政治有了如此深刻的感受,以至于他能够把自己的见解变成一种诗意。正是这种诗意,这种直接的洞察力……是马克独特的才能”——杰里米?吉尔伯特,《洛杉矶书评》 ※ 互联网上活跃的思想家,近乎实时地记录了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文风冲击感爆棚,英国当时“博客圈的中心”。 他的写作既有学院派的扎实,又富有文艺腔调。 他以K-punk为网名写博客,被誉为当时“博客圈的中心”。是英国文化界的一大奇观。通过博客,他积极地写作、把握社会和政治时刻的脉搏。 ※ 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消化著名哲学家的思想。 卡夫卡、勒古恩、福柯、巴迪欧、德勒兹等思想家在本书中纷纷冒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