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纺织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22.60
折扣购买: 从忍到赢的做人艺术
ISBN: 9787506429900
在春秋战国时蔺相如对廉颇的忍让是很典型的一例。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曾多次率兵与别国打使,为赵国立下汗马功劳,是 一位 马上将军。蔺相如最初不过是赵国宦官缪贤的门客,后来凭着自己的机智勇 敢, 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重用。 赵惠文王时,赵国曾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之后,捎信 给赵 王,要拿15座城池与赵国换和氏璧。赵王惧于秦国的威势,只好答应,但找 不到 合适的人担当护送和氏璧的任务,缪贤便推荐了蔺相如。到了秦国后,蔺相 如发 现秦王并无诚意换玉,便用计将宝玉完整地送回了赵国。赵王为了表彰他不 辱 使命完璧归赵,就拜他为上大夫之官。后来秦、赵在渑池会盟,秦王让赵王 弹瑟, 赵王不敢不弹。弹完,秦国史官上前在史册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 命令赵 王弹瑟。”蔺相如一看,国辱难容,就来到秦王身边让他击缶,若不击,便 与他同归 于尽。秦王无奈,只好击了一下。蔺相如让赵国的史官记下:“某年某月某 日,秦 王为赵王击缶。”回国后,赵王认为此行蔺相如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上卿 ,官位 在廉颇之上。 这一来廉颇想不通,认为自己身为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功勋,而蔺相如 不过 是耍耍嘴皮子,立了点功劳就位居自己之上,更何况蔺相如本来就出身微贱 ,岂 有此理。于是公开扬言:“我碰到蔺相如,一定要让他好看!”相如听说了 ,并不与 他计较,只是不肯和他见面,每当上朝时就推托生病而下去,避免和廉颇争 列次。 有一次,相如外出,远远地望见廉颇,就赶紧让车夫调转车头躲避。手 下的 门客们受不住了,一齐进言:“您和廉颇同朝为官,他对您恶言相辱,您凭 什么忍 气吞声、躲躲藏藏,未免太胆小怕事了,我们都觉得是个耻辱,何况位居高 官的您 呢?我们忍不下去了,让我们走吧。”相如听了并不恼火,只是劝门客们不 要走, 并问他们:“依你们看,廉将军比秦王还厉害吗?”大家说:“当然比不上 秦王。”相 如说:“既然如此,那个威震天下的秦王,我都敢在大庭广众下呵斥他,我 再无能, 难道会只怕廉将军吗?我是想,强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 将军 同时在朝为官,如果我们俩斗气,就会像两虎相争,不能共存;那赵国就危 险了。 我之所以躲着他,无非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头,把个人的恩怨放在后头罢 了。” 廉颇听到了相如这番话,非常感动,就光着身子,背着荆鞭,由朋友陪 着到蔺 相如家中请罪。他跪在地下说:“我太浅薄了,没想到您的胸怀如此宽大。 ”两人 从此结为至交,成为生死与共的朋友。 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为人处事方面,人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考 虑别 人。有时候情况不明,该忍还是要忍,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冲动。因此, 遇事能 忍才是一个人品德高尚的表现。 在我国,儒学源远流长,而儒文化提倡忍的精神。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 美 德,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正如林语堂在《中国人的国民性》一文中曾经所写的那样: 忍耐,和平,本来也是美德之一。但是过犹不及;在中国忍辱含垢,唾 面自干 已变成君子之德。这忍耐之德也就成为国民之专长。所以西方人来华传教, 别 的犹可,若是白种人要教黄种人忍耐和平无抵抗,这简直是大不自量而发热 昏 了。因此忍耐乃成为东亚文明之特征。 这种忍耐的态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学来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 气练 好,脾气好就能忍耐下去。中国的大家庭生活,天赋给我们练习忍耐的机会 ,因 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其叔,妇忍其姑,妯 娌忍其妯 娌。自然成为五代同堂团圆局面。 这种日常生活磨炼影响之大,是不可忽略的。以前唐朝的张公艺九代同 堂, 唐高宗到他家问何诀。张公艺只请纸连写100个“忍”字。这是张公艺的幽 默, 是对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评。后人不察,反拿百忍当传家宝训。自然这也 有 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无法安身,在家在国, 同一道 理。能这样相忍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为国。 林语堂这一段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忍的重要性,以及特有的价值和地位 。在 现代或者是将来,“忍”对于成功都有着极其可贵的作用。无论是对于个人 还是 组织,“忍”都必不可少的。 现代社会也更需要忍的精神。 某著名的推销大师,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 邀 请,他将在某城市中最大的体育馆做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 那天,会场上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 的推 销员作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 为 了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舞台,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 件红 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 观众 讲:请两位身强力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 作快 的跑到台上。 老人这时开口和他们讲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 铁 球,直到把它震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个吊着的铁 球砸 去。一声震耳欲聋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 球, 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锤把那吊球打得叮哨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 没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像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 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只见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小锤,然后认真地面 对着 那个巨大的铁球。他用小锤对着铁球“咚”地敲了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再 一次用 小锤“咚”地敲一下,然后停顿一下,就这样持续地做着。10分钟过去了, 20分钟 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有的人干脆叫骂起来,人们用各种声音和动作 发泄 着他们的不满。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