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呈祥——衢州龙舞/衢州文库

图腾呈祥——衢州龙舞/衢州文库
作者: 王其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6.20
折扣购买: 图腾呈祥——衢州龙舞/衢州文库
ISBN: 9787100189965

作者简介

王其旗,男,湖北黄冈人,副研究馆员,入选衢州市新“115人才工程”,衢州市第四届文化人才“香樟奖”获得者。近年来主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南孔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已在《中国文化报》《浙江档案》等报刊杂志上发表相关领域论文文章20余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市级以上课题6项(其中省部级课题1项),执编完成汇编性书籍《流淌着的幸福》,参与整理出版《孔氏南宗史料》。

内容简介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龙”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意识载体。千百年来,在华夏民族的意识观念里,龙一直寄托着黎民百姓的情感与向往。在老百姓的传统观念里,他们认为龙能“呼风唤雨”、龙能“消灾”、龙能“救世”,能给人间带来风调雨顺,给人们带来好运,这种情怀是原始的、朴素的。正是由于被人们赋予了诸如上达九天、下临九渊、降福驱灾的“神”的职能色彩,因此龙在人们心中成为了一种“保护神”,被民间当作是一种消灾、辟邪、祥瑞的“护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古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自此以来,历代王朝更迭,龙逐渐为帝王所垄断,成为帝王的化身和世袭,再度被捧上“神坛”,开辟了另一重天。 在人们的心目中,龙是一种源远流长且不断变化发展的象征物。关于龙的内涵,历史上有过各种不同的表达与阐述。民间百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古今专家各抒己见、说法不一。虽然难下定论,但是有些说法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一是“神异动物”说。《礼记?礼运》中有云:“麟、凤、龟、龙,谓之四灵。”[这就是最早推持的“四灵”说,将龙作为四灵之一的神异动物,是神灵动物说的一种观点,可谓源远流长。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说文》曰:“龙,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即为“龙为鳞虫之长”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些关于龙学文化方面的研究,其中刘志雄、杨静荣在《龙与中国文化》一书中给“龙”下了一个定义:“龙是出现于中国文化中的一种身长、口大、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动物。”这里同样也是持“神异动物”说。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龙是善于变化的神异动物,因为神异,所以神通广大,具备了各种神妙的能力而变化无穷。 二是“图腾”说。图腾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化之一,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20世纪40年代,中国著名诗人、文史学者闻一多先生完成《伏羲考》,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许多古典文献中描绘伏羲为人首蛇身(或龙身),《昭明文选》曰:“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曹植《女娲赞》云:“或云二黄帝(指伏羲、女娲),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是上古时代的图腾遗迹。“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各种动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闻一多先生在文中指出,“然则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我们的答案是:它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并进而论断:“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这种综合图腾说是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一种说法。 三是“雨水之神”说。《左传?桓公五年》中有云:“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其中的“雩”字,本义是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成为祭雨神的祭名,可以想象出当时龙神是被当作具有降雨神性的“神”来进行祭祀的。《山海经》中提到,烛龙能够向天神请求雨水,即具有所谓的“风雨是谒”、“能请致风雨”的本领,具有执风雨的神性。这样的观点在近年来的文化研究与讨论中被一些学者所认同。《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一书比较系统全面探讨了我国西汉以前古代宗教的产生、嬗变与发展,表达了“龙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的观点。[吴大琨先生在《中国人为什么崇拜龙》(《艺风》第2卷第12期,1934年)中,认为“中国是农业社会,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雨水,而龙恰恰是水神,直接左右着农业生产,因而受到崇拜。”其观点是龙为中国的“水神”,因此中国人崇拜龙。 四是“文化象征”说。中国许多朝代都流传着许多关于龙的故事,产生了各种龙的造型。“龙”文化意识,经过数千年不断发展,到20世纪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何星亮在《苍龙腾空》中对龙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他认为:“龙最初是一个氏族图腾,随着部落图腾的建立龙成为部落图腾。华夏族和汉民族形成之后,龙成为华夏族和汉民族的保护神,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龙又成为中华民族的标志和象征。”专精于商周铜器纹饰及上古史、原始宗教探究的台湾学者袁德星先生在《史前至商周造型艺术中的龙》中也提出:“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凡有中国人的地方,或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地方,都有龙的踪迹,龙的活动区域就是中国文化覆盖的区域。”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在也认为:“龙的本质在于,它源于原始图腾、综合图腾,但又从根本上超越了任何一种原始图腾、综合图腾,从基于狭隘血缘关系的氏族文化象征,升华飞跃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象征。” 在当时理论准备不充分、文物考古等资料不足等情况下,一些专家学者对龙文化进行了许多大胆而艰难的研究与探索,使得大量的论著不断地问世。如徐乃湘、崔岩峋的《说龙》、陈绶祥的《中国的龙》、王大有的《龙凤文化源流》、王从仁的《龙崇拜渊源论析》、陈永峥《中国文化的本质——龙》、王海龙《龙图腾与中国政治的深层结构》等。这些专家学者勇于探索的研究精神是值得称道的,值得我们后人好好学习的。 龙舞——中华民族“龙文化”的一个缩影。 本书以衢州为个案,研究和探寻中华民族的龙舞文化,企图探究它背后不一样的故事。在对龙舞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本书竭力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民间舞蹈中,选取一些当地最具特色的代表性龙舞,重点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对其常用的代表性动作、套路和一些基本的舞龙技巧和方法,进行归纳叙述,让更多的人不仅能对龙舞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且能通过对相关套路动作的学习,就可以基本掌握龙舞的一般舞法和规律,从而实现“让龙舞这一中华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让龙舞这一民族的瑰宝得以世世代代地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