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黑龙江科技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1.70
折扣购买: 哈佛心理课(畅销升级版)
ISBN: 9787538868012
◇哈佛最受欢迎的幸福课 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哈佛“幸福课”教授泰勒·本·沙哈尔 哈佛“幸福课”知名教授、被称为“哈佛红人”的泰勒·本·沙哈尔是 哈佛的毕业生。在哈佛,作为三名优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剑桥进行交换学 习。他还是个一流的运动员,在社团活动方面也很活跃。 在泰勒·本·沙哈尔第二次开设“幸福课”的2004年,哈佛校报上有一 篇报道《学校面临心理健康危机》,文章的导语说:在过去的一年,绝大多 数学生感到过沮丧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学校舍区辅导员写给舍区主管的 信。“我快崩溃了。”这位辅导员写道。在他分管的舍区内,有20个学生出 现了心理问题。一个学生因为严重焦虑而无法完成学期作业;另一个学生因 为精神崩溃而错过三门考试……舍区主管把这封信转给了哈佛校长,并强调 该舍区的问题并不是特例。 泰勒·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人的最终目标。但不幸的是,据 他的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人们习惯性地 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 泰勒·本·沙哈尔经常讲“蒂姆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 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时候,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 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 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 ;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 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 是每年的假期。 渐渐的,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 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 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 。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 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 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 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 工作。 大学四年,蒂姆依旧奔忙着,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 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 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 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小时的 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 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 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 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 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 。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 了眼下,用酗酒、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 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 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 做“忙碌奔波型”并不快乐,做“享乐主义型”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 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 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 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泰勒·本·沙哈尔这 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 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 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在他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 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泰勒·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生命很 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 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 泰勒·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并举例阐述了如何寻找能发挥自 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10多年前,泰勒·本·沙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 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 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 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 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泰勒·本·沙哈尔问他,在一 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 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 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 。 在美国,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泰勒·本·沙哈 尔认为,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 ,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他说。2-4